張葉靜
(南京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練習系統是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各種練習、思考和活動,幫助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實現全方面素質的發展。朱紹禹先生在《中學語文教材概觀》中指出:“課本中的練習設計,是除了選文之外的最重要的事,是體現課文特點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教材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雹?/p>
然而我國的語文教材系統是偏向于“選文”的“文選”型教材,無論正統的“人教版”還是出新的“蘇教版”,都很重視多樣整合。從我國古代文言文到外國精選散文等,不同選文類型的文章融合于一冊,都致力于表達同一個概念——多元整合呈現文化的精華。當然,練習系統的設計戲份就減輕了很多。相比于此,美國中學語文教科書重視體現時代感,曾有人說“美國語文是一部歷史檔案”,翻開《美國語文》②,每個時代都由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組成,展現的是一幅美國歷史的長畫卷。
《瓦爾登湖》(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中國大陸譯“瓦爾登湖”,臺灣譯“湖濱散記”,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锻郀柕呛酚涗浟俗髡唠[居瓦爾登湖畔,與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園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的奇異歷程,被稱為“塑造讀者人生的25部首選經典”。作者梭羅還是一位關注人類生存狀況的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他的著名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影響了托爾斯泰和圣雄甘地。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普通上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必修一)中“像山那樣思考”板塊中選入的是《瓦爾登湖》其中一篇《湖》的部分內容,題目是編者所加的。在《神的一滴》中,梭羅不僅僅是為了向讀者展現瓦爾登湖的美麗景色,更是在刻畫湖的肖像與神態,甚至是湖的神韻——一顆蕩滌人類靈魂深處的心。因此編者將此文選入“湖山沉思”這一板塊,與《江南的冬景》、《赤壁賦》等共同編排,融合古今中外的文章,表達了“人類與自然”這一永恒主題,可以說在構思上有其獨特之處。而《美國語文》中的《瓦爾登湖》則是出現在整個書本的第三部分“國家的發展”,這一部分編者向讀者展示的是1800年至1870年間的國家故事和代表作家作品。單元共有六篇文章,《瓦爾登湖》是本單元的第六課。而在《瓦爾登湖》之后,又附加選入了梭羅的《論公民的不服從》一文,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梭羅及其價值指向。
相應的作為閱讀指導的助讀系統和練習系統在中美語文教材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在蘇教版中,《瓦爾登湖》一文的助讀系統比較單薄,僅僅是作家梭羅的簡單介紹。而在《美國語文》中,在正文之前設計了四個板塊,組成助讀系統,分別是“閱讀指導”、“背景知識”、“文學與生活”和“文學聚焦”。“閱讀指導”是對梭羅的詳細的介紹,而后是“背景知識”部分,也是在國內的教材中很少見的,將作者與寫作背景相聯系,這里敘述的是梭羅與墨西哥戰爭的故事。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文學與生活”這一板塊的設計,要求學生練習自己的經歷,想想看獨自生活會遇到怎樣的情況,并且撰寫日志。這樣就溝通了文學與生活,將作品中的文字化為切實可感的日常生活,極富有趣味性,也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之一。而在“文學聚焦”中特別指出了在本課的學習中希望學生了解的關鍵詞——風格。在選文前僅作簡單介紹,而作為練習,學生將在節選課文學習后繼續深入了解文學“風格”這一概念。以下為兩者助讀系統和課后練習題對比表:

表1 蘇教版與《美國語文》中《瓦爾登湖》助讀設計對比

表2 蘇教版與《美國語文》中《瓦爾登湖》課后練習設計對比
從表2可以看出,二者在課后練習設計方面也有所不同。從板塊上來看,《美國語文》課后練習設計比較豐富,內容多樣。教材編寫者竭盡所有的問題,凡是能想到的都能提出作為問題,而且問題的題干設計得具體而又細致,具有很高的指導性,學生較易理解,也能給出答案。蘇教版必修一則缺少“文學與生活”部分和“思考”部分,很明顯,《美國語文》中思考題不同于“閱讀理解”,而是層層深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聽、說、讀、寫能力是學習語文的四大基本功,語文知識浩如煙海,因此,打好基本功是學好語文的必修課。“聽”和“讀”的過程是“輸入信息”的過程,而“說”和“寫”則是“輸出信息”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著重指導學生“表情達意”,將自己的想法流暢地表達出來。在課堂上,教師更要給學生機會,多設計課堂提問,多設計開放式提問,等等。
從上面的對比來看,無論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還是《美國語文》,都注重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比如蘇教版“如果是某一景點的導游,你將怎么介紹?”此類的情境性問題。但是有一點也很明顯,無論是問題的數量還是問題的開放性程度,都不及《美國語文》。后者更加注重培養所有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因此問題多種多樣,能吸引學生,引起他們回答問題的欲望。在最后的“作品積累”中,也注重在選文中積累文章寫作的要素,每節課都能是一堂微型寫作課。《美國語文》的編者很注重方法的指導,會根據文章的類型整理出寫作的技巧和重點,具有指導意義。
因此,《美國語文》在《瓦爾登湖》一課的練習設計上,就給我國練習編寫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礎語文能力,只有基礎能力把握好了,才能更進一步地學習好語文。基礎語文能力的鍛煉不只是在小學低年級階段進行,也應該在高年級甚至初、高中進行。練習設計的問題即便是在高中階段,也不應該失去語文本身的趣味性,否則只會讓學生覺得語文枯燥乏味,離“語文”的本質越來越遠。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首要任務之一。思維能力培養和良好思維素質的形成,不僅是理科學科的艱巨任務,更是語文等人文學科的重要使命。因此,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礎。對語言素質的熏陶和培養能提高思維素質,從而也就促進了智能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形成;對非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則促進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首先體現在精心的單元設計。將《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線上》與《赤壁賦》、《始得西山宴游記》放同一個單元,前兩篇構成“諦聽天籟”的板塊,后兩篇則組成了“感悟自然”的板塊,與《神的一滴》、《像山那樣思考》兩篇文章組合成的“湖山沉思”一起構建一個單元,單元主題是“像山那樣思考”,寓意學生在學習本單元的時候,要時刻將單元內的文本放在一起考慮,前后聯系,鍛煉學生的邏輯、判斷思維。將這些文章放在一起,體現了編者的精心構思。結合《神的一滴》課后的練習,分析學生最喜歡的一篇課文中作者的個性化思考,詢問學生的獨特的思考結果,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樣的,《美國語文》的練習設計中的“思考”這一模塊,最能體現其層層深入的問題設計特點,分角度、分難度地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思考”模塊首先分三個維度:解釋、應用、擴展來展開問題,而且每個問題后面的括號中都有引導學生思考方向的文字,比如在問到“你認為梭羅有可能在今天的社會里進行他的‘試驗’嗎”時,括號中對應的是“假設”。這樣就能讓學生腦中有一條清晰的線索,就能更好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在《美國語文》的練習系統中,隨處可見這樣層層深入的提問,而且題目基本上都是開放式的,例如提問學生為什么“回歸自然”的旅行很有吸引力,緊扣文章內容的同時又擴展到社會問題的方方面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點很值得我國教材編寫者借鑒。我們要在重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教材所選的課文無一不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或總結,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其與生活的交叉點。比起其他學科,語文能力與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聯系更緊密。要讓學生真正扎扎實實地掌握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打破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厚障壁”。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一)的練習系統在處理“語文”與“生活”二者的關系時,更多的是將語文應用于寫作或者口語練習方面,比如在學習了《瓦爾登湖》等文章后將寫景狀物的技巧應用于生活中的景點介紹中。這其實在生活中是個很常見的案例,盡管練習的設計很符合生活實際情況,但口語和書面語始終有差距,所以寫景狀物的技巧很難完全應用到口語交際中,這是個需要注意的問題。但無可厚非的是,蘇教版高中語文的練習設計還是比較能緊貼生活實際的。再看《美國語文》,其中有一個模塊是“文學和生活”,集中設計了若干個問題,將學生帶入文本中去,類似于“課前導入”環節。細讀這幾個問題,的確很具有趣味性,也很符合學生的心理,從“讀者反應”到“主題焦點”,完成了一個從“吸引讀者”到“聚焦專題”的過程。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作者、文本一起互動,更加能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和精神,將語文“生活化”,將生活“語文化”,更能掌握文本研習的精要。
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中美語文練習設計的特點,那就是:美國語文練習數量多且范圍廣,中國習題則“量少而精”、“守正出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換個視角來研究我國語文教材的練習系統,可以高屋建瓴,更加清晰地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吸收和借鑒《美國語文》的成功理論與經驗,更可以彌補我國語文教材練習系統的不足,完善我國相關方面的理論。
注釋:
①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②[美]富蘭克林等著;馬浩嵐編譯.美國語文.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4.
[1]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4.
[2]王榮生著.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
[3]顧黃初,顧振彪.語文教材的編制與使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張莉輝.中美中學語文教材練習系統比較研究——以《美國語文》和人教版為例[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傅明.中美語文教材之比較——例析《青蛙與蛇》[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