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星,李偉榮,蔡婷婷,黃偉生
(1廣東醫學院附屬三水醫院,廣東佛山528100;2陽江市人民醫院)
蜂蟄傷是臨床常見急癥,輕則引發疼痛不安,重則引起過敏性休克,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1]。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27例蜂蟄傷患者血清心肌酶譜和心電圖的改變,旨在探討蜂毒對血清心肌酶和心電圖的影響。
1.1 臨床資料 選擇廣東醫學院附屬三水醫院2010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各類輕中度蜂蟄傷患者127例,男93例、女34例,年齡(38±9.2)歲。其中蜜蜂蟄傷68例(蜜蜂組),男47例、女21例;黃蜂蟄傷45例(黃蜂組),男37例、女8例;虎頭蜂蟄傷(虎頭蜂組)14例,男9例、女5例。蟄傷次數均在10下以內,無明顯休克表現,排除合并外傷、肌肉與結締組織類疾病及心臟損傷患者。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三組均給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抗過敏,磷酸肌酸鈉、極化液護心,以及補充電解質等對癥支持治療。
1.2.2 檢測方法 于入院后及出院前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采用美國雅培C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心肌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HBDH)]和肌鈣蛋白(TNT);同時行常規十五導聯心電圖檢查,記錄心電圖的異常情況。
1.2.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ˉ±s表示,組間、組內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心電圖結果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電圖結果 蜜蜂蟄傷68例中,53例為正常竇性心律,15例(22.1%)心電圖異常,其中竇性心動過速9例,室性早搏2例,房性早搏4例,伴ST段改變2例。黃蜂蟄傷45例中,38例為正常竇性心律,7例(15.6%)心電圖異常,其中竇性心動過速3例、非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2例、Ⅱ度1型房室傳導阻滯1例、室性早搏1例,伴ST段改變3例。虎頭蜂蟄傷 14例中,3例為正常竇性心律,11例(78.6%)心電圖異常,其中竇性心動過速1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非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2例、Ⅱ度1型房室傳導阻滯1例、室性早搏2例、房性早搏3例,伴ST段改變7例。三組心電圖異常發生率比較,蜜蜂組與黃蜂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蜜蜂組與虎頭蜂組、黃蜂組與虎頭蜂組均有統計學差異(P 均 <0.01)。
2.2 血清心肌酶結果 各組蟄傷后血清心肌酶均有變化,其中 LDH、HBDH 在正常范圍,AST、CK、CK-MB、TNT不同程度升高,尤其是虎頭蜂組。見表1。治療后各組血清心肌酶均迅速降至正常范圍。黃蜂組 AST、LDH、CK、HBDH 均有所降低,但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CK-MB、TNT降低明顯,有統計學差異(P均 <0.05)。虎頭蜂組 LDH、CK、HBDH均有所降低,但無統計學差異(P均>0.05);AST、CK-MB、TNT降低較明顯(P 均 <0.05)。
表1 三組血清心肌酶和TNT比較±s)

表1 三組血清心肌酶和TNT比較±s)
注:與虎頭蜂組比較,*P <0.05;與黃蜂組比較,#P <0.05
組別 n AST(IU/L) LDH(IU/L) HBDH(IU/L) CK(IU/L) CK-MB(IU/L) TNT(μg/L)蜜蜂組 68 66±10* 110± 29*# 124±23* 202±41* 14± 4*# 0.009±0.002*#黃蜂組 45 80±19* 134± 26* 134±33 256±11* 21± 4* 0.013±0.004*虎頭蜂組 14 109±67 207±102# 160±34* 340±56* 30±12# 0.020±0.013#
蜂毒是一種成分復雜的混合物,含有多肽類、酶類、生物胺和其他物質。不同蜂種的毒性有很大的差異,如虎頭蜂、黃蜂毒性較大,蜜蜂較小。研究表明,蜂毒素中的磷脂酶、透明質酸酶、蜂毒肽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橫紋肌溶解、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心律失常、急性腎小管壞死、急性腎功能衰竭等[2]。磷脂酶可致細胞膜磷脂分解,引起細胞內滲透壓改變,導致細胞破裂造成橫紋肌溶解[3];蜂毒肽可影響橫紋肌細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應,抑制心肌線粒體 Na--K+-ATP 酶活性[4],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及心律失常,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和繼發性血栓形成,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給人體帶來極大傷害。檢測蜂蟄傷患者的血清心肌酶水平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病情,了解心肌受損情況,為臨床治療與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心肌酶譜除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外,AST、LDH、CK、HBDH均廣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肝臟、腎臟及腦組織中,當這些臟器和組織損害時會引起血清心肌酶水平的改變。蜂毒成分復雜,對多種組織器官均有損害,因此,單純 AST、LDH、CK、HBDH升高并不能準確判斷心肌受損的程度。本研究結果表明,只有結合CK-MB與TNT檢測,對心肌損傷的判斷才有重要價值。本研究觀察的虎頭蜂、黃蜂、蜜蜂三種蜂蟄傷中,以虎頭蜂造成的心肌損傷最為嚴重,AST、LDH、CK、CK-MB、HBDH、TNT 均較蜜蜂與黃蜂蟄傷患者顯著升高,但除CK外,與黃蜂比較均無統計學差異,其原因可能是黃蜂與虎頭蜂均屬胡蜂,雖然體型大小有差異,但毒性類似。同時發現,蜂蟄傷后CK、CK-MB、TNT升高幅度越高,患者預后越差,心肌酶恢復正常所需的時間也越長。入院時CK<100 U/L、CK-MB <35 U/L、TNT <0.021 者均能在留院觀察24 h內離院,說明蜂蟄傷患者如無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隨著毒素的代謝與藥物的對抗,機體可迅速調整并恢復,心肌酶也隨之下降。因此,CK、CK-MB、TNT可作為評估早期蜂蟄傷患者預后的有價值指標,與文獻報道[5]相符。提醒我們在蜂蟄傷治療過程中不可忽視心肌酶檢查。
蜂蟄傷對心肌的損傷常誘發中毒性心肌炎,引起各種心律失常的心電圖改變[6,7],較多見的有竇性心動過緩、室性早搏、短陣室速等。本研究中大多數為輕癥患者,仍有較多患者出現心電圖改變,說明蜂蟄傷患者在診療過程中即使病情較輕也不能忽視心電圖檢查。心電圖異常率以虎頭蜂組最高,蜜蜂組次之,黃蜂組最低。虎頭蜂組心電圖異常率為78.6%,其中7例出現ST段改變,并與心肌酶及TNT升高同時出現,表明心肌受損較重,預后較差,從治療結果看,該組患者恢復也較慢;黃蜂組心電圖異常率為15.6%,患者相對癥狀較輕,恢復也明顯比虎頭蜂組快;蜜蜂組雖然心電圖異常率較黃蜂組稍高,但恢復快,對病情影響小,臨床意義反而不如黃蜂組。由此可見,在較少蟄傷次數的前提下,蜂種決定了心肌損傷的程度,治療過程中了解蜂的種類對治療方案的選擇有重要意義,黃蜂、虎頭蜂蟄傷應早期加強護心治療。
[1]陳國柱,史忠,高全杰,等.蜂蜇傷所致多器官功能損害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9,30(4):371-373.
[2]王興華,但自力.蜂蟄傷中毒臨床研究進展[J].湖北醫藥學院學報,2011,30(2):239-242.
[3]Bersolin NL,Carvalbo LC,Goes EC,et al.Acute renal failure following bee massive attack by Africanized stings[J].Pediatr Nephrol,2002,17(8):625-627.
[4]Kang HS,Kim SJ,Lee MY,et al.The cardiovascular depression caused by bee venom in Sprague-Dawley rat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 of developed pressure in the left ventricular and the ratio of ionized calcium/ionized magnesium[J].Am J Chin Med,2008,36(3):505-516.
[5]胡海,許樹云,楊雪玉.蜂螫傷患者早期評估預后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9,18(5):534-535.
[6]Erbilen E,Gulcan E,Albayrak S,et al.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eto a bee ating manifestde with ST wave elevation after hospital admission[J].South Med J,2008,101(4):448.
[7]周平,朱旭光.蜂蜇傷死亡原因分析及救治體會[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1,10(4):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