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彤
中國現行車輛購置稅于2001年1月1日起開征,是政府規范財政收入形式,實行稅費改革的突破口和一項成果。經過10余年征收,車輛購置稅既充分發揮了應有的財政經濟職能,其自身具有的優良稅種特質,對于豐富和發展中國稅收理論和實務也產生出積極影響。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和汽車行業的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車輛購置稅引發的稅收思想,必將開啟中國汽車稅制發展新紀元。
一是服務于特定財政目的。根據《國務院批轉財政部國家計委等部門〈交通和車輛稅費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00】34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從2001年1月1日起開征車輛購置稅取代車輛購置附加費。出于為國家交通建設投資計劃籌集資金的考慮,其基本立法意圖具有特定對應的財政目的。
二是在消費環節一次課征。車輛購置稅在應稅車輛生產經銷最終環節征收,即車輛在由零售環節轉為納稅人自用、納入車輛保有、消費和財產環節時一次性課征。同時,車輛購置稅稅額是附加在價格之外征收的,其計稅價格在汽車稅制中稅基較寬,在不同稅收類型和稅收管理環節上具有多角度多層次的承上啟下特征。
三是具有穩定增長的稅源。盡管車輛購置稅對特定的車輛購置行為征收,但根據汽車行業發展的趨勢,以及中國道路交通發展形勢來判斷,車輛購置稅具有穩定增長的稅源。同時,道路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也為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提供了條件。
四是實行價外稅。根據我國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的規定,納稅人購買自用的應稅車輛的計稅價格,為納稅人購買應稅車輛而支付給銷售者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不包括增值稅稅款。即車輛價格中不包含車輛購置稅稅額,車輛購置稅在車輛價格之外征收,納稅人即為負稅人,稅負不發生轉嫁,屬價外稅。金融危機以來國家減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置稅的實踐證明,車輛購置稅具有較強的宏觀調控、引導消費和量能課稅潛質,納稅人認知程度較高,能夠引起居民的普遍關注,起到明確的政策導向宣傳作用。
五是征收效率較高。車輛購置稅具有生產環節源泉和上牌兩個環節的有效監管,能夠充分依托信息化提高征稅率。一方面,由于汽車生產廠家數量較少,比較容易實現汽車生產經銷信息的集中管理;另一方面,車輛購置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應當在向公安機關車輛管理機構辦理車輛登記注冊前,繳納車輛購置稅。納稅人應當持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完稅證明或者免稅證明,向公安機關車輛管理機構辦理車輛登記注冊手續;沒有完稅證明或者免稅證明的,公安機關車輛管理機構不得辦理車輛登記注冊手續。這就為車輛購置稅納稅人依法納稅提供了條件和保障機制。
一是汽車行業的發展機遇。20年前,中國人把汽車定義為一種生產資料,很少想到能成為個人消費品。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0年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僅有554萬輛,其中私車保有量為82萬輛,占14.8%。這80萬輛私人汽車中,58萬輛是載貨車,只有24萬輛是載客汽車。私人客車中,相當數量是微型面包車,真正的私人轎車寥寥無幾。此后,私人汽車比例一路走高,私人轎車也逐步增加。
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機動化”浪潮繼續推進。截至2011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25億輛,其中汽車1.06億輛,全國機動車領駕駛證人員達2.36億人。按照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歐陽明高關于中國汽車保有量在2025-2030年達到約3億輛峰值的估計,未來若干年中每年新增汽車將達到1000萬輛以上水平。
汽車市場的蓬勃發展,不僅是因為汽車作為國際金融危機后中國啟動內需的一個經濟支柱,也與經濟社會發展對居民需求產生的效應相對應。可以預計,在未來約20年的時間里,穩定發展的汽車市場,能夠持續為車輛購置稅提供穩定稅源。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帶來的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建創新型國家,實行節能減排是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據了解,目前中國有近180家汽車生產廠家,2012年產能合計約2900萬輛,實際產量約1900萬輛,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65%,產業布局存在資源浪費、核心技術不足等問題。眾所周知,汽車生產、消費不僅直接使用重要自然資源,而且均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特點。汽車時代快速來到,帶來的能源安全和環境問題將更加突出。整個社會,包括燃料供應、環境保護、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以及汽車文化等各方面都普遍面臨壓力。正是由于汽車保有量迅速膨脹,抓緊改革完善汽車稅制,引導汽車生產、消費的任務,就日益緊迫。
三是車輛購置稅帶來的啟示。車輛購置稅由費改稅而來,為進一步完善汽車稅制拉開了序幕。2009年進一步實行的燃油消費稅改革,為完善汽車稅制和豐富調控環節提供了更加開闊的思路。車輛購置稅本身征收環節的特點以及所具有的直接稅和價外稅等良好稟賦,為統籌調整稅制結構提高稅收調控能力和加強稅制征收管理提供了條件。本人認為,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對汽車征收的排污費,也應納入汽車稅收體系予以統籌考慮。
一要增強汽車稅制的調控能力。車輛生產本身就屬于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消耗行業。因此,設想按照汽車稅制的結構性安排,應既存在一個征稅的基本規模,又要體現量能課稅,還應符合多使用多交稅原則。應遵循規律,不可簡單從財政收入角度考慮,導致簡單合并征稅環節,降低調控能力,減弱社會經濟效應。要科學研究和選擇征收環節和適宜的稅率結構,按照征管能力保持在應稅車輛的生產、進口、經銷、購置、消費、保有環節進行相宜的調控,根據不同征稅環節特點合理選擇價外稅和價內稅,以及對汽車價款直接調控或是通過燃油予以間接調控的方式。從而使整個汽車稅制不僅夠符合征管能力,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也與負稅能力相匹配。

圖片新聞 近日,武漢市地稅局組織召開納稅人懇談會,表彰了2012年度納稅人學校納稅人稅法知識競賽先進個人,并舉行了頒獎儀式。市地稅局領導及市局特邀監察員、一級重點稅源戶財務總監、獲獎人員參加了此次座談。
(圖/文:市地辦)
二要把握中國汽車市場供求發展規律。在當前中國汽車市場供求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需求和相關產業政策導向。在借助稅收手段調節汽車供需時,在一定排量范圍內,需求決定生產。因此,要體現節能減排和引導消費目標,應在產銷環節簡并征收級次,而在購置環節可研究車輛購置分級稅率可行性。而在產銷環節保留價內稅,不僅能夠照顧到一般性生產生活需要,還能夠滿足部分消費者的炫耀性消費需求。同時通過經銷和購置環節信息比對,可以提高汽車相關稅種的征收管理水平。而通過對燃油消費征稅,則能夠實現綜合稅收效應。
三要兼顧稅收來源地與征收地一致性問題。使用汽車必然要占用各地既有公共資源,享受公共交通服務,汽車排放與消費量和消費地點關聯程度高。因此,汽車稅收安排應在一定程度上兼顧權利與義務一致性問題。從整體上看,對整個汽車保有使用環節的調控,包括對汽車排放的稅收調節,既可能存在一個從量征收的起點,又通過燃油消費體現合理性原則。
健全征管體系。要完善車輛購置稅征收管理制度,制定統一規范的包容多種信息化征管模式的征收操作規程。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兼容多種征收方式,完善征管模式,整合提升車輛購置稅管理信息系統。

圖片新聞2012年12月24日,武漢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車延高,來到武漢市國稅局參加“全市國稅系統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扎實推進反腐倡廉建設報告會”,并在大會上作十八大精神輔導報告。
(圖/文:市國辦)
規范組織設置。要規范車輛購置稅組織機構設置模式,合理合法設置車輛購置稅征收、審批和管理權限。要促進車輛購置稅征收管理人員的合理有序流動。
完善政策制度。要結合電動車發展的新形勢和汽車行業發展的新情況,遵循汽車稅制改革的內在規律,完善車輛購置稅的相關稅收政策,統籌兼顧推行汽車稅制改革。
一要抓緊完善車輛購置稅政策制度。公安部交管局有關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機動化”浪潮繼續推進。截至2011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為2.25億輛,其中汽車1.06億輛,全國機動車領駕駛證人員達2.36億人。根據有關估計,中國汽車保有量將在2025-2030年達到約3億輛峰值。因此,未來若干年每年新增的汽車數量必然達到1000萬輛以上水平。整個社會,包括燃料供應、環境保護、道路建設、停車場建設以及汽車文化等各方面都面臨普遍壓力。正是由于汽車保有量迅速膨脹,加之車輛行業出現的新特點,統籌兼顧抓緊完善改革車輛購置稅政策制度,落實好引導車輛生產、消費的任務,就更加突出和緊迫。
二要符合中國汽車市場供求運行規律。在當前中國汽車市場供求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需求和相關產業政策導向。在借助稅收手段調節汽車供需時,在一定車輛排量范圍內,市場需求決定生產。因此,要體現節能減排和引導消費目標,應在產銷環節簡并征收級次,而在購置環節則可研究車輛購置分級稅率可行性。在產銷環節保留價內稅,不僅能夠照顧到一般性生產生活需要,還能夠順應部分消費者的炫耀性消費需求。同時,通過汽車經銷和購置環節相關車輛信息比對,可以提高關聯稅種的征收管理水平。而通過對燃油消費征稅,則有利于實現綜合稅收效應。
三要有利于增強汽車稅制的整體調控能力。改革車輛購置稅制度,要放在汽車稅制的總體規劃中統籌考慮。汽車時代快速來到,帶來的能源安全、城市建設和環境問題超出預期。一方面,目前中國汽車生產廠家存在平均產能利用率不足,以及產業布局存在資源浪費、核心技術不足等問題。另一方面,汽車生產、消費本身均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特點。因此,按照汽車稅制的結構性安排,須遵循規律,不可單獨從財政收入角度考慮,導致發生簡單合并征稅環節,降低調控能力,減弱社會經濟效應。
對汽車產銷征稅,應既存在一個征稅的基本規模,又體現量能課稅,還應符合“多使用多交稅”原則。要科學研究并選擇征收環節和適宜的稅率結構,按照征管能力在應稅車輛的生產、進口、經銷、購置、消費、保有等環節進行相宜調控,根據不同征稅環節特點合理選擇對汽車價款直接調控或是通過燃油消費予以間接調控,以及采用價外稅或價內稅的計稅方式,提高居民個人消費對稅收的參與和認知程度。從而,促使整個汽車稅制發展不僅有利于產生良好社會效應,而且兼顧了公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