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正在值班的時候,王醫生看見一位六十多歲、農民打扮的老太太扶著一個十來歲的孩子走進了診室。令她詫異的是,現在是夏天,孩子的頭居然用圍巾捂了個嚴嚴實實。王醫生趕緊上前問:“捂這么嚴,是不是孩子發燒了?”
“不是不是,”老太太忙不迭地說,“這孩子額頭被窗戶的鐵框磕破了,口子挺深的,到外科給縫了幾針。大夫讓我們到這兒來打這種藥。”老太太說著遞過來一支破傷風抗毒素。
王醫生更加驚奇了,待老太太把孩子安頓在椅子上坐定后,就問:“打針就打針唄,把孩子捂這么嚴干嗎?”
“嗨,這還不是怕得破傷風嗎?破傷風破傷風,不就是破了傷口被風吹著了就得病嗎?村里的人都這么說。聽說得了這病還挺厲害呢!要不然大熱天的捂個圍巾干嗎!”
王醫生聽后“撲哧”一聲樂了,她突然想起一年前有個中年漢子向她咨詢破傷風的問題時也曾說過類似的話。看來,人們對破傷風這種病還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特別是在農村、偏遠地區,缺醫少藥、衛生保健知識匱乏的現象還十分普遍。該為破傷風正正名了,王醫生想。
“大媽,破傷風不是這個意思,不能這么解釋。”王醫生盡量用最通俗的口語對大媽說,“破傷風與外傷有密切的關系,有外傷就有感染破傷風的可能或危險。但是,它與自然界的風卻沒有任何聯系!”
“破傷風是由于感染了破傷風桿菌而引起的。這種細菌在人類、動物的糞便以及泥土、鐵銹中大量存在。越是臟的地方就越多。它通過皮膚黏膜上的創口侵入人體,在缺氧的條件下生長繁殖,產生毒素使人致病。創口越深越臟,就越容易形成缺氧環境。就像有的莊稼喜光、有的莊稼喜水一樣,破傷風桿菌是喜歡缺氧環境的。越是缺氧,就越利于破傷風桿菌的生長繁殖,發生破傷風的機會也就越多。”
“破傷風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抽搐。嚴重時外界的輕微刺激,如聲音、光線等都可引起患者全身肌肉的抽搐。發作時病人常常臉色發青、呼吸急促、牙關緊閉、頭部不由自主地往后仰,看上去痛苦得很。”
“好了,先說到這兒,叫護士給孩子做上皮試后再跟您聊吧。”王醫生對大媽說。在等待皮試結果的20分鐘里,王醫生告訴大媽:“破傷風發病后死亡率是比較高的。關鍵在于預防。傷口的消毒處理、破傷風抗毒素的注射以及小時候打的破傷風疫苗(白百破三聯疫苗),這些都是預防破傷風的非常有效的措施。”
“破傷風抗毒素是用來預防和治療破傷風的一種藥。它是從馬的血液里提取、經過加工處理以后制成的。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對它過敏,所以在注射前必須進行皮膚試驗。合格的(皮試陰性者)才能直接打針,不合格的(皮試陽性者)必要時可以采用脫敏注射法。”
“脫敏?什么是脫敏注射?”大媽問道。
王醫生解釋說:“大媽您看,本來這支藥是應該1次打完的。現在呢,為了防止過敏反應的發生,我把它分成好幾次來打(一般是分4次),每次只打一小部分。打完1次后觀察20分鐘,如果病人沒有什么異常反應,就接著打第2次。照此類推,直到把整支藥物都注射完。為什么這樣小量多次地注射就會比較安全呢?這個道理就比如:一個戰士和一群敵人對打。如果這一群敵人一窩蜂地一擁而上,這一個戰士肯定會寡不敵眾、壯烈犧牲;而如果敵人一個一個地上、采取一對一地較量,戰士就有可能對付他們,有勝利的把握和希望了!”
“噢,是這樣!那怎樣才知道出現了過敏反應呢?”大媽又問。
“過敏反應最嚴重的一種叫作過敏性休克,有生命危險,常見癥狀有:胸悶、氣促、出冷汗、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煩躁、暈厥、昏迷等,常在注射中或注射后數分鐘、數十分鐘內突然發生;另一種叫作血清病,可出現皮疹、發熱、淋巴結腫大、嘔吐、關節痛、注射部位紅斑、瘙癢、水腫等,一般在注射7~14天發病,也有在注射后2~4天發病的……”
正聊著,皮試結果的時間到了。還好,是陰性。護士給孩子打了針,又囑咐她們在診室里觀察了20分鐘,沒有什么過敏癥狀出現,這才說:“可以回去了。若發生什么不舒服,隨時到醫院就診!”
王醫生又囑咐老太太說:“大媽,回去,跟老鄉們念叨念叨‘破傷風的科學解釋,讓大家別再誤會了。”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醫院急診科 殷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