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45歲,機關干部。大學畢業后進入機關,從小城市的一名小科員做起,在40歲時調到北京,5年后被提拔為處級干部。在別人眼里,官雖不大,但很風光。可是,只有李先生自己能體會其中的苦樂悲喜。
從任命生效的第一天開始,李先生就沒有睡過一個踏實覺。要管的事情越多,責任越大,每天提心吊膽就怕出問題。一周7天,他有4個晚上在外面應酬喝酒,回到家就倒頭大睡,沒時間和老婆、孩子交流,“不只是心累,有時候覺得身體也快被拖垮了。力不從心的感覺越來越強烈”。現在李先生最想做的事就是拋開文件和應酬,閉上眼睛休息5分鐘。
馮女士,34歲,廣告公司客戶經理。她在北京一家大型廣告公司工作,在北五環外剛買了房子,背上近100萬元的貸款。她說自己“就像陀螺一樣高速旋轉著”。她每天早上6點起床,從未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現在滿腦子都是還貸款和給孩子存教育基金,掙錢一刻都不能停。公公婆婆常說她不顧家。但除了拼命工作,她別無選擇。
人為什么活得這么累?尤其是心累,這是很多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人活得累的大部分原因來自于生存壓力和自己的心態。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現代人要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男人必須是孝順的兒子、體貼的丈夫、嚴厲的父親、優秀的領導、招之即來的修理工,甚至是服務到位的按摩師。女人則要是溫柔的妻子、貼心的女兒、慈祥的母親、優秀的烹飪師,甚至是勤勞的小時工。多重角色的扮演和巨大的生存壓力,讓人們很難不感到累。
另一方面,浮躁的社會環境讓人產生沒完沒了的欲望:住大房子、開好車、買名牌……不斷地和別人攀比,為了掙更多的錢,不斷壓榨自己的健康。這些都是活得累的重要原因。
要想緩解心累,光靠睡眠、休息是不行的。解除心累的良方,一般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逐漸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主要表現為:有自尊心,對個人的成就有“價值感”;能進行適度的自我批評,既不夸耀,也不苛責自己;不為環境奴役,有自己的明確觀點;能夠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既了解自己的現狀,又著眼于未來;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夠適應環境需要而改變自己;在團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在不違背團體意愿的前提下,能夠保持自己的個性。
二是正確評估自己。人對自我要有一個客觀正確的估計和要求,不能對自己要求過高過急,凡事要講求一個適度,根本辦不到的事不要蠻干硬拼,避免長期超負荷運轉。另外,還要善于接受現實中的自我,不因一點失敗和挫折退卻,也不因取得了一些成績而過高定性自己。這樣就可以避免心理沖突和情緒焦慮,使自己心安理得,保持健康。
三是學會適應環境。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生存的法寶,只有學會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快樂地生活,因為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只會導致煩惱接踵而來。當然,若長久的心累是由于工作過于單調機械所致,這說明所從事的工作并未把自己的價值和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得自己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工作的性質,或者是另謀生路。
四是多一些人際交往。人與人交流,互訴衷腸,不僅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還會產生相互的吸引力,這會讓人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以愉悅的心情面對生活。
五是學會婉言拒絕。現代人應向面子挑戰,向自卑、懦弱和虛偽“開刀”,學會婉言拒絕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把自己變得真實、自信和勇敢,這樣不僅不會傷別人的面子,自己還會輕松自在。
六是學會忙里偷閑。長期快節奏的忙碌,情緒緊張而忽視調劑,是產生心累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忙碌之余合理安排休閑,是恢復體力、調劑腦力、增長知識、獲得健康的保證。
七是知足才能常樂。如果太愛攀比,心理失去平衡,很可能會影響生活幸福和身心健康。要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必要時還要學會放棄,學會退一步,這樣展現在面前的很可能是另一番天地。
八是擁有一顆平常心。心理失衡,是不少人很容易遇到的問題,其源于比較與差別。如自己的付出與收獲比較,待遇與人的差別,把自己與周圍的同事、朋友進行比較,與自己的理想比較。一些人的心理常常不平衡,時間長了,就容易產生冤氣、憋氣、惱火等。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何況在一個充滿競爭、挑戰的年代,成敗得失,此起彼伏,是常有的事,這就需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有時候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有時候要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有時候也要學會放棄,保持心理的平衡與自在,才能更好地體會人生的快樂境界。
最后,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和愛好,通過各種富于強烈情緒體驗的活動來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內容。例如可去散步,看電影,聊天,讀書等,從而避免因從事的活動過于單一而產生單調、消極的心境。
(深圳 心理學博士 章睿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