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始于農歷立夏,止于立秋,為公歷5月、6月、7月,共三個月。今年5月5日是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夏季攝生消息論》指出:“夏三月,屬火,主于長春。心氣火旺,味屬苦。”夏季暑氣當令,內應于心,陽氣外發,伏陰在內,人體陽氣亦常旺盛。
立夏養生,根據“萬物生長、心氣火旺”的特點,應重在養心。
飲食——多食用酸性食物
立夏之后,人們大量排汗會造成人體陽氣不足,皮膚腠理易于開泄。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可以使皮膚腠理適當收縮。烏梅、山楂、木瓜均具有收斂、固澀的特性,可以用來治療泄瀉、虛汗等病癥。
立夏后陽氣上升,天氣逐漸升溫,多吃油膩或易上火的食物,會造成身體內、外皆熱,易出現上火的痤瘡、口腔潰瘍、便秘等病癥。為解決此時脾胃功能紊亂,飲食上宜清淡、多補水,多吃容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立夏開始晝長夜短,逐漸酷暑外蒸,人體氣血趨向體表,汗液增多,氣陰耗傷,身體需以藥物調補。無病及體質差異不大者,此時可選用一些性微涼、有清暑生津作用的藥品,如菊花、藿香、沙參、西洋參、玉竹等,以達補氣養陰、清熱去暑的目的。身體虛弱者,可根據情況選用黨參、黃芪、山藥等,但不宜選用過于溫熱、厚膩的補品。
起居——晚睡早起,適當午睡
由于立夏后天黑得晚亮得早,人們的生活起居也會與“夏長”相適應,晚睡早起。但是,有些人因為睡覺時間減少,會產生日間疲勞而打瞌睡的現象。因此,可以適當午睡,以保存精力。
立夏后由于南方地區氣溫開始偏高,有些人在午睡時喜歡睡在涼快的地方,這樣盡管能避暑熱,但卻會著涼受風而生病。《夏季攝生消息論》說:“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此等所在最涼,賊風中人最暴。”
值得注意的是,夏日午休并非對人人有益,患有低血壓疾病的人及血液循環系統有障礙,特別是由于腦血管硬化變窄而出現頭暈的人,不宜午休。
身心——自我調攝,制怒平和
中醫認為“心主神明”,也就是說人的精神活動由心來主管。立夏后天氣熱,人容易心氣火旺,由此而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性情變得急躁,會經常發脾氣。特別是老年人,由發火生氣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的情況并不少見,甚至因此而發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到笑口常開、自我調攝、制怒平和,以有利于身心健康。猶如養生大師丘處機所說:“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更生熱炎。”
立夏后的炎熱天氣,中老年人忌劇烈運動,以免出汗過多體能消耗過大。運動以輕松運動方式為主,最好在清晨或傍晚選擇適宜的運動,如太極拳、健身操、慢跑、散步、瑜伽等。年老體弱者可選擇繪畫、書法、聽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動靜結合的活動方式,以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上海 鄔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