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病。很多家長認為肺炎沒什么可怕的,都能夠治愈,不會有后遺癥,也不會引起死亡,所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實際上,就全球而言,肺炎占5歲以下小兒死亡總數的1/3~1/4,高居首位,也是發展中國家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重癥肺炎也會在孩子的肺部遺留有不可逆的病變,對其日后的生活造成影響,所以應該對它引起足夠的重視。
孩子比大人更易患肺炎
那么為什么小兒容易患肺炎呢?這與其免疫功能差、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有關。小兒的免疫功能差,免疫球蛋白含量較低,易發生感染。同時,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氣管、支氣管的管腔相對成人要狹窄很多,發生炎癥時分泌物易于阻塞;纖毛運動差,致使清除感染物的能力差;肺彈力組織發育差、肺泡數少,致使小兒肺的代償能力弱,這些特點均可造成小兒發生較嚴重的肺炎。另外,小兒肺炎容易發生并發癥,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腸麻痹等。
不是所有肺炎都有肺部羅音
那么什么情況下家長應想到孩子可能得了肺炎呢?一般發病前可先有輕度的上呼吸道感染數日,如果發熱持續不退,超過3天,咳嗽加重,孩子精神反應差,呼吸快,甚至出現口周發青、鼻翼扇動、喘憋時,應想到有可能是肺炎,及時到醫院就診,經專業醫生的聽診,拍胸片后可確診肺炎。
就診時家長經常問到的問題是:大夫,肺里聽著有事兒嗎?這里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肺炎都有羅音,小嬰兒和學齡兒童的肺炎可以聽不到羅音,應采納醫生的建議進一步拍胸片確診。
還有時家長會提出為什么前兩天就診時醫生沒診斷出肺炎,是不是誤診了?要知道,肺炎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可以從上呼吸道感染發展而來,并不是一開始就是肺炎。
有時小兒感冒與肺炎癥狀相似,容易混淆,因此家長應注意區別。患感冒時患兒精神狀態較好,而患肺炎時常煩躁、哭鬧或昏睡;患感冒時食欲尚正常,而患肺炎時食欲明顯下降;患感冒時咳嗽一般較輕,沒有呼吸困難,而患肺炎時可有氣促、喘憋,可有呼吸困難,嬰幼兒可有口周發青和鼻翼扇動。
三大類病原可引起肺炎
診斷肺炎后就要關注到是由哪種病菌引起的。一般肺炎的三大類病原為病毒、細菌和非典型微生物,其中非典型病原中最常見的是支原體。通過年齡并結合血常規檢查可做最初步的判斷。
細菌性肺炎可見于各年齡段,其中肺炎鏈球菌是比較常見的,還有流感嗜血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一般血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病毒性和支原體肺炎一般血象不高,嬰幼兒病毒肺炎常見,而學齡及學齡前兒童支原體肺炎常見。更進一步的病原學檢查包括血培養、痰培養、病毒抗原檢測、支原體抗體檢查等。
掌握家庭護理基本方法
孩子罹患肺炎后,家長應引起足夠的重視,但也不必過度緊張,要聽從醫生的建議,輕癥可在門診或家中治療,重癥則須住院治療。醫生會根據可能的病原首先經驗性選擇抗生素,確定病原后可能再調整抗生素的使用。
家長需要配合的主要是對患兒的護理,首先家中環境要安靜、整潔,對患兒耐心,使其精神愉快,保證患兒的休息。室內要經常通風換氣,并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飲食相對清淡,要保證攝入足夠的水分和營養,忌食多糖、辛辣、生冷、油膩厚味的食物。保持呼吸道通暢也至關重要。小兒患肺炎時,痰液較多,易阻塞氣道,影響氣體的吸入。家長應經常將患兒抱起,自下而上拍打背部,幫助其排出痰液。在家按時服藥,發現小兒呼吸困難、面色及口唇蒼白或發紺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肺炎一般經呼吸道傳播,通常的預防措施是應注意與肺炎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病人隔離,勤洗手,不清潔的手不要接觸口鼻,天氣變化時不要受涼。
通過疫苗預防小兒肺炎
在我國,預防小兒肺炎的疫苗主要有B型流感嗜血桿菌結合疫苗、7價肺炎球菌疫苗和23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7價肺炎球菌疫苗篩選了最常見的7種血清型,廣泛覆蓋了80%以上的致病血清型,對肺炎球菌感染起預防作用。
有的家長問,我們打過肺炎疫苗了怎么又得肺炎了呢?原因是7價肺炎球菌疫苗只是預防肺炎鏈球菌引起的細菌性肺炎,而對其他病原如病毒、支原體等引起的肺炎沒有預防作用。
肺炎球菌疫苗小問答
問:寶寶看上去很健康,有必要打肺炎球菌疫苗嗎?
答:即使寶寶看上去很健康,但也面臨著肺炎球菌感染的威脅。寶寶從媽媽體內獲得的抗體在寶寶6個月后逐漸消失,而寶寶的免疫系統發育尚不成熟,抵抗力不足,使寶寶感染肺炎球菌的概率大大增加。通過接種肺炎球菌疫苗,可以使寶寶產生主動免疫,以預防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襲性疾病。
問:肺炎球菌疫苗一共要打幾針?
答:全程接種一共要打四針,包括三針基礎免疫和一針加強免疫。整個接種過程應該是:在3月齡、4月齡、5月齡分別進行一次基礎免疫,然后在12~15月齡之間進行一次加強免疫。
問:肺炎球菌疫苗的加強針一定要打嗎?
答:建議要打。寶寶從2~3歲起接觸范圍逐漸擴大,1針加強免疫對于疫苗血清型肺炎鏈球菌引起的IPD的保護時間至少可持續3年,幫助寶寶更好應對集體生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 馮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