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22)
吉林省越野滑雪隊運動員7人,其中女運動員4人,男運動員3人,基本情況見表1。
本研究查閱和分析了有關邏輯學、訓練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理等學科資料,同時也查閱了有關越野滑雪項目的國內外文獻,為論文的研究提供了學術背景和學科依據。
為了本課題的研究能夠取得的關鍵技術材料,本課題組人員調查和訪談了吉林省越野滑雪隊教練、運動員和領隊等20余人,供論文設計和分析時參考。
有氧代謝能力和運動員的耐力有很強的相關性。越野滑雪運動員的有氧訓練中參與功能的主要是有氧代謝供能系統,最重要的是糖的有氧氧化供能,脂肪和蛋白質有氧氧化功能也占一定比例。糖氧化的效率高于大于脂肪和蛋白質氧化供能,在利用同樣氧的情況下,糖氧化供能比脂肪氧化功能多10%。但由于人體體內的糖元儲備只能維持人體80~90min的全力運動,即使糖元耗盡也不可能使越野滑雪運動員完成一個全程的越野滑雪比賽,所以越野滑雪運動員還需要脂肪氧化來供應一大部分的能量。平時訓練過程中,教練員應該重視培養越野滑雪運動員脂肪的有氧代謝能力。
教練員安排訓練負荷的主要依據是產生訓練效應的最低負荷強度、能夠維持大運動量訓練的最大平均負荷以及比賽目標速度,其訓練比例因訓練周期不同而發生變化。針對越野滑雪項目的特點和運動員的實際情況科學的調整訓練方法,解決運動員某一方面運動能力的提高。
3.2.1 主要提高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方法

表1 吉林省越野滑雪隊運動員基本情況表
從如今:訓練手段上來看,提高最大攝氧量的訓練方式就是間歇訓練,這些訓練方法一般采用95%~100%最大攝氧量速度;96%~115%無氧閾速度或者是比賽速度進行訓練。間歇性訓練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是95%~100%最大攝氧量速度訓練,主要在平時訓練中采用;第二種是100%~110%比賽速度進行60%左右比賽時間訓練,主要在賽前強化階段采用。
這些訓練課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改善肌肉末梢組織的狀況,提高運動員肌肉的最大有氧代謝水平以及代謝消除乳酸的能力,并使運動員適應比賽時內環境的變化,最終使運動員的專項比賽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3.2.2 提高滑的實效性
提高滑的時效性主要取決于體重和身體形態。身體形態的可塑性相對而言是比較小的。據有關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的組成是由無機質、蛋白質、脂肪以及水等化學物質,這些物質總和的重量也就是人體的體重。監測運動員身體成份組成特點對于掌握運動員營養情況及挖掘運動潛能與實施科學選才和評定訓練效果均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體脂百分比是人體內脂肪(Fat)的總重量占體重的百分比又稱體脂率(F%)。優秀越野滑雪運動員的體脂百分比都相對較低。
3.2.3 提高有氧閾和無氧閾
有氧閾和無氧閾它分別代表了在2mmol/L和4mmol/L的速度和心率,2mmol/L代表了脂肪代謝的過程(供氧充足,問題是體內糖的儲存量)。4mmol/L的數值代表了一個有氧代謝過程向無氧代謝轉變的一個臨界點。血乳酸提高,如果有一個比較好的無氧閾速度就代表你能用較高的速度滑很長時間。
3.2.4 提高運動員的力量耐力
通過紅肌纖維的訓練來提高專項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提高專項耐久力的主要方法:有持續上坡滑(4%~8%):從50min增加滑到90min或者上坡下坡滑。
3.2.5 提高無氧代謝能力
專項的無氧代謝能力訓練對于長距離的運動員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越野滑雪運動員在進行有氧訓練時這個能力已經得到了提高,例如:
10~15組100m(平均16~15s),間休40~50s
8~12組150m(平均23~24s),間休1min
在每一個訓練單元試圖嘗試各種訓練方法來提高運動員的各種能力(最大攝氧量、有氧閾,無氧閾,滑的實效性等等),不要突然的而要循序漸進的使運動員來進行各種訓練,要同運動員交流、觀察他們的身體和恢復情況。
要想提高越野滑雪比賽的成績,最理想的方式是以勻高速滑完全程。通過對負荷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最大攝氧量速度的課占整體比例3%,即大強度滑,心率在182b/min以上,以91%以上的最大攝氧量速度訓練。提高有氧百分利用率的訓練,通過對運動員的大強度刺激來改善肌肉末梢狀況,提高運動員肌肉的最大有氧代謝水平以及代謝消除乳酸的能力,并讓運動員適應比賽時的內環境的變化(即耐乳酸能力),最終使運動員的專項比賽能力得到提高。所以提高有氧百分利用率是非常必要的訓練負荷。
無氧閾速度的課占5%,心率在173~182b/min之間,以87%~91%的最大攝氧量速度訓練。強化專項有氧代謝能力的訓練是乳酸產生與彌散平衡點,增加有氧和無氧能力(混氧能力)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這種訓練也提高了最大攝氧量,最大攝氧量主要關系于心輸出量和血紅蛋白濃度(血紅蛋白是很重要的,但次于心輸出量),而心輸出量的訓練則需要大強度、高心率的間歇性訓練,與強化專項有氧代謝能力訓練的訓練手段完全相符。所以這一部分的訓練直接影響運動員比賽成績,是越野滑雪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根本保證。
糖脂協調供能速度的課占20%,心率在163~167b/min之間,這種訓練可以使呼吸肌力增強、紅肌纖維選擇性肥大、紅肌纖維中的線粒體數目增多,以達到提高心肺功能,促進氧的運載,提高運動肌群利用氧的能力,為專項強度訓練提供堅實的有氧代謝基礎。
脂肪功能區間的課占29%,心率在156~163b/min之間,以78%~83%的最大攝氧量速度訓練。由于越野滑雪是一項超長距離的競速項目,所以有效的節省肌糖元、引入新的供能物質—脂肪,也就是加強了運動員的耐力素質。而經脂肪供能能力訓練后,在較高速度下脂肪仍然繼續參與供能。脂肪供能能力的訓練為運動員節省了許多肌糖元,使運動員具備在比賽尾聲猶有余力進行較長距離的沖刺能力。
(1)賽前訓練的負荷安排一定要有節奏不同訓練負荷性質的內容要穿插進行,否則容易引發運動員過度,訓練甚至導致疲勞性損傷。影響正常訓練安排。
(2)越野滑雪項目訓練負荷結構的特點是:目標強度100%以上的訓練占總負荷量的8%;目標強度的訓練90%~100%占總負荷量的20%左右;目標強度的80%~90%訓練占總負荷量的30%左右;目標強度80%以下訓練占總負荷量的40%;左右緊密結合負荷強度來進行訓練日平均訓練負荷量較小強度課較密集。
(3)在準備重大比賽前的高原訓練安排要以提高越野滑雪專項速度能力為主導思想,同時要提高運動員的最大攝氧量速度持續滑的能力。
[1]肖國強.運動能量代謝[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袁運平.運動員體能與專項體能特征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4(9).
[3]田麥久,武福全.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4]馮煒權.對運動疲勞機理的再認識[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4).
[5]李誠志,馮煒權.教練員訓練指南[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2:414-418.
[6]柏開祥.運動訓練強度的界定與計算[J].體育函授通訊,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