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成都七中實驗學校 四川成都 611130)
跑作為一項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能,是鍛煉學生速度和耐力素質的方法之一,其終極目標是為了健身。耐久跑是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要求的必修模塊,分為一般耐力、速度耐力、力量耐力和綜合耐力幾方面。其特點是身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以一定的跑速,堅持跑相對較長的距離。它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培養學生的耐力素質,同時也是終身體育中簡單又實用的鍛煉手段。它要求運動者的中摳神經系統具備較高的機能穩定性,心血管機能與運動機能相適應,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因此,在中學體育教學中,耐久跑是田徑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周期性的大強度運動項目,經過長時間實際鍛煉,心臟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同時,在冬冷夏熱和疲勞的耐久跑練習中,還能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是耐力素質的基本訓練形式之一。
耐久跑又是一項長時間的單循環運動,體能消耗大。在跑道上,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地單調、頻繁的動作訓練,學生對耐久跑運動的情感體驗得不到心理上的滿足,易產生厭煩情緒。同時,隨著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數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對耐力跑產生了恐懼心理,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目前,如何高效地開展耐力跑活動已成為廣大體育教師深思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愛上耐久跑運動,并從中體會到體育的樂趣。
在中學體育教材中,耐久跑是一項重要內容,它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培養學生的耐力素質,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的運動。教師要結合健康教育,強化“快樂體育”意識,明確鍛煉的意義和作用,正面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使學生認識到耐久跑鍛煉的價值,并采用考核制度,激勵學生進行耐久跑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的耐力素質。
耐久跑是周期性的大強度運動項目,它要求運動者的中摳神經系統具備較高的機能穩定性,心血管機能與運動機能相適應。經過長時間實際鍛煉,心臟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耐久跑教學中,由于學生的耐力素質參差不齊差,個別學生會出現一些生理不適現象。所以,在練習前,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問題,找到原因,并讓學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點,并考慮學生的耐力素質情況安排一定時間的理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到運動的快樂。
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是一種典型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又稱為“三段式”,即準備部分(隊列隊形和準備活動)、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與練)、結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動)。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占主導,學生只是被動執行,如此反復、枯燥的訓練使學生易出現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樹立“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科學、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所謂“快樂體育”,即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學習體育、進行體育活動。它是師生互動教學的過程,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創設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訓練,并從中享受體育的樂趣。
為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教師應科學地設計每個活動,并細化到課堂各個環節中。(1)重視課程備課環節。體育課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課,注重實操性,備課環節往往被忽略。然而,教學活動內容的選擇、實施、組織、監控、評判等卻非常復雜,因此,教師應該高度重視備課環節。此外,教師還可以以老帶新,組織集體備課活動,加強教學交流,以提高教學質量。(2)合理選擇內容。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技能、場地等條件進行合理選擇。在選擇內容時,一定要遵循教育性、目的性、健康性及趣味性等原則。(3)有效組織課堂教學。在教學組織上,教師要秉持“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的教學理念,采用引導式的教學模式,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發散思維,創設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和考慮個體差異,運用多種方法、手段進行精講多練,使學生能掌握動作要領。(4)做好教學小結。課程總結是教學組織實施的必要環節,有利于教學的改進工作?;顒咏Y束后,教師要積極開展評判、點評和總結活動,并鼓勵學生自評,對課程作進一步的學習和感悟。
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要充分認識耐久跑教學的實際情況及耐久跑的自身特點,要堅持“引導、啟發、教育、鼓勵”的基本原則,對耐久跑知識進行傳授、灌輸,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將“言、行、意、情”貫穿到教學的全過程。同時,在教學中,要把“安全”放在首位,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目前,耐久跑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學生易出現厭學情緒,嚴重影響其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上要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利用活潑多樣、內容豐富的練習手段,采用啟發式的創造教學形式,培養學生活動興趣,以提高課堂質量。
(1)隱伏法。在學期計劃中,耐久跑課應該安排在第四、五單元。在一、二、三單元課程里有計劃、有目的的增加慢跑的量,能為耐久跑的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采用多種形式教學法。耐久跑的教法和訓練千萬不能三年或六年一員制,即操場干跑圖,這樣,學生易出現厭學情緒。對此,在課堂教學上,應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采用靈活多樣的教法,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運用趣味教學法。采用圖形跑(如蛇形跑、五角星跑、對角線跑、“8”字形跑等)、交替跑、變換跑(動作形狀和方向、場地、內容和形式)、障礙跑、競賽跑等,使學生有新鮮感,提高趣味性。還可開展形式多樣的籃、足球練習或競賽活動,以比賽促進耐久跑能力的提升。在教學活動中,還應突出游戲的特點,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活動興趣,而且能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
(3)教師帶跑法和壓陣法。在越野跑動練階段,老師可成為領跑者,以克服學生年齡段易興奮,開始跑太快,破壞以“勻速跑”節奏為目的的缺陷,確保按計劃跑到終點。訓練中,運動量應由大到小,利用由短到長距離跑,由慢到快跑的練習,使學生慢慢適應耐久跑的教學要求,逐步提高學生的肌肉、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機能,增強有氧代謝能力。
強化練習手段,采用分段教學法和間歇教學法。例如,分段教學法,讓每一個學生知道具體的評分標準,幫助學生改變過去盲目亂跑、不能控制速度的現象,培養學生耐久跑的速度感。還可采用循環漸進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心理、生理上逐漸適應耐久跑教學訓練,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并體驗其中的樂趣。
培養自鍛能力。培養調控生活負荷能力和安排鍛煉計劃的能力。讓學生理解教師傳授安排鍛煉計劃的原則和方法,教會學生按自身感覺來調整強度、運動量及自測運動脈搏來控制練習的強度、密度,并運用于實踐。例如,指導學生依據四季變化進行不同的自訓安排。
體育強調在技能和體力方面要有量和質的保障,更提倡“有樂趣,充實的教學”。因此,要堅持“快樂體育”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歡樂、愉快的氣氛中進行體育活動。在中學體育教學活動中,耐久跑是田徑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占有特殊的地位。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創設和諧、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訓練,以達到體育鍛煉的終極目標。
[1]馬振東,劉玉蘭.淺析提高學生耐力素質的有效途徑[J].體育學刊,2000(3).
[2]朱瑜.對中長跑的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07(22).
[3]王啟基.耐久跑教學初探[J].遼寧體育科技,1983(1).
[4]滕愛弟,黎偉.淺談體育游戲的特點及其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998(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6]李祥,梁俊雄.學校健康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