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摘要】本文是筆者通過對幼兒和少兒心理學的學習,對從業多年來在器樂教學過程中遇到的教學現象做出的總結和簡要分析,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少年兒童所具備的的心理特點,總結出了幾個對應的解決方法。
【關鍵詞】少兒心理學;學習音樂;各個年齡階段
上個世紀80年代,全國興起了一股少兒學習樂器的浪潮,在這股浪潮的席卷之下,少兒學習樂器一時間造就了大批音樂愛好者、音樂人才,甚至挖掘了一批極具天賦的年輕音樂家。與此同時,一直以來只能被普通大眾仰視的音樂藝術也就隨之走入了平常百姓家,成為普通家庭精神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
然而隨著這股器樂熱潮的興起和發展,也逐漸衍生出了一系列有關兒童學習音樂的誤區和弊病,到底我們應該從怎樣一個角度去審視兒童音樂教育,端正音樂學習的態度,正確引導孩子們在音樂學習的道路上健康快樂的走下去,這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從事專業音樂教育的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
而本文正是從這一出發點為根本目的,通過對兒童心理學的學習來探究琴童在學習時,面對不同的情況作出的不同反應,琴童遇到學琴中的困難和心理障礙時,家長和老師應怎樣去理解和幫助他們。
因為是兒童音樂教育,那自然和少兒教育心理學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少兒教育心理學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兩者從屬地位的前提下,兩種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但是由于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發展的需要,這兩個研究對象又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所以探究琴童的學琴心理必須對兒童教育心理學有所了解。
少兒是個體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方面的基礎往往是在6~~12歲之間奠定的,這一階段對于少兒今后的發展有著相當的決定意義,在教育過程中必須遵循少兒個體自身存在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決定采取何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措施,以促進少兒的發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果。由此可見少兒的身心的發展與教育教學之間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辯證關系,少兒的身心如何發展、向何處發展,絕不是由外因機械性的決定的,更不是由內因孤立決定的,而是基于少兒個體內因的基礎上,由一定的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
通過對兒童教育心理學的學習,筆者發現,與音樂學習有關的部分,除了客觀不可抗拒的少兒身體發展因素以外,最最主要的便是1、少兒的認知概念和認知的發展,2、少兒的情緒與情感發展。人類的身心成長是按著一定的順序發展的,不同年齡段的心理特點不同,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差異,于是這兩個主要方面在少兒時期又被分為3~6、7~10、11~14、15~18四個年齡段。
一、少兒的認知概念和認知的發展與學習音樂的關系
(一)3~6歲的認知與發展
此階段是實施早期音樂教育的黃金階段,布里杰1961年的研究表明,此時的大多數嬰兒已經具備了敏銳的辨別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自然的對音樂做出肢體和表情的反應是嬰兒的本能,也是他們的興趣所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有興趣的、有意識的聽賞音樂的能力也在逐年增強,甚至5、6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音樂類型,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音樂。
(二)7~10歲的認知與發展
學齡初期,孩子們的音樂能力在迅速的發展,在低年級的時候他們對節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長,聽覺開始變得靈敏,用自己的感覺把握音樂,用耳朵記憶音樂,身體動作對音樂做出的反應也更加的準確。因此用歌唱的形式來啟發和挖掘孩子們的音樂認知能力,無疑是這一階段最適合他們心理發展的教學手段。
(三)11~14歲的認知與發展
此時期屬于少兒成長階段的少年期,他們處于半成熟半幼稚階段,獨立與依賴、自覺與被動錯綜交織,故而他們對音樂的認知也在從幼稚走向成熟,由于心理因素的不穩定,他們對音樂的認知常常帶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這時的他們需要周圍環境的理解和包容,更多的是正確的引導。
(四)14~18歲的認知與發展
這是一個認知發展相對緩慢的時期,個體對音樂的學習和認知水平和速度都趨于平緩,當然這也是一個很好的鞏固和提高的階段,這個時候加入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變得不可或缺,進行一些相應的音樂素養學習可以對琴童的進一步發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可見,針對少兒時期的認知能力,安排適當的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教學進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少兒的情緒和情感發展
情緒和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及相應行為的反應,他們主要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心理活動。隨著他們的成長,作為個體適應生存與發展需要的情緒和情感會隨之不斷變化,主要表現為:(1)情緒的調節控制能力增強,沖動性減弱,這種調節控制能力的發展,保證了少兒情緒的穩定性,使之能夠較好的適應學習生活并完成學習任務。但值得注意的是,少兒的自制力在成人之前畢竟是有限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和教師的長期耐心的教導和指引缺一不可。(2)隨著認知的能力增強,孩子們獲得的情感內容也不斷豐富,緊隨其后的便是社會性成分逐漸融入進來,于是從對單一事物的感覺和情緒轉變為對社會,對集體甚至一系列現象的情感,最后形成道德、理智、意志以及美感。
(一)3~6歲的情感與情緒。
在這一階段幼兒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怎樣讓學生們保持愉快的心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必須因人而異的對待每個學生。日本小提琴家、音樂教育家鈴木真一就認為“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產生愛好”,面對這樣小的孩子,筆者認為他們需要做的就是一個字“玩”,殊不知,在玩的過程中學到的信息量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我們的首要任務不是講一堆深奧難以理解的音樂道理,而只需抓住孩子會聽明白并可能產生好奇的部分來講述,讓他們感覺是在輕松愉悅的玩耍,通過合適的教學設計,引導孩子一步步完成我們的教學程序。
(二)7~10歲的情感與情緒
進入小學階段的孩子們情緒有所轉折和波動,受到學校正規學習生活的影響,有了課業的負擔,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也不再能玩著度過每一天,所有的環境因素都變了,難免孩子對學習音樂的注意力會有所縮減,此時家長和老師所要做的,不是強制規定每天的練琴時間,不是硬碰硬的把孩子拉到琴的面前,更不是孩子一有情緒就說:“那就不學了”??梢园褜W習和練琴的分量比作出調整,琴課的作業量也要有所變化,鼓勵孩子堅持學下去,在這里家長的做法和心態值得注意,一個孩子能夠堅持不懈的學琴很多年,往往是因為家長的持之以恒,和科學的教育方法。
(三)11~14歲的情緒和情感。
11~14歲孩子的審美情感逐漸凸顯,而音樂教育又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所以音樂教育的情趣性就體現了這一點。這一階段的音樂教育的內容和過程要格外注意培養學生的高尚情趣,激發他們認識美和創造美的欲望,提高孩子們對“真”“善”“美”的正確感受和品鑒能力,從而增進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動力。
(四)15~18歲的情緒和情感。
青少年時期同學的情緒中積極和消極的兩方面表現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1)責任感(也稱為義務感),屬于道德的范疇,在家庭、社會、學校的教育下,在具體榜樣示范的影響下,少年時期的他們逐漸認識并理解了他們所將來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和家庭義務,并且可以用社會準則來衡量規范自己的行為。(2)理智感,這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情感,沖動的情緒逐漸變得容易被控制,主要表現為對學習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并能夠體驗知識的樂趣。(3)焦慮和叛逆,焦慮是人在面臨當前的或者可能出現的威脅、危險時產生的緊張、不安、焦急、憂慮、痛苦的情緒體驗,長期的焦慮會使少兒對學習失去信心,出現逃避和退縮行為,這經常是由于家長和教師的期望過高,超過了實際的可能。
這一階段的音樂學習,主要是(1)引導學生自己發掘個人能力,過度的手把手教學,會造成隱形的能力挫敗感,使得學生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凡事缺乏自信。(2)此階段的學生認知和社會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對他們的教育不能總是以鼓勵為主,更多的是要強調他們應當自主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正面因素。
正確的引導音樂學習方向對少兒性格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身為教師的我們,如果都善于遵循少兒心理活動規律,把握音樂教學原則,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能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演唱演奏水平和審美意識,無疑對少兒習得樂觀、開朗、進取、寬容的性格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