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蕓
【摘要】美國華裔女作家任璧蓮的小說《世界與小鎮》生動地體現了華裔美國人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小說的主人公是孔子后裔與美國白人的混血兒,儒家思想,尤其是“仁”的影響體現在主人公生活的方方面面,表達了作者對中西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比較與思考,以及對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孔子后裔;儒家思想;仁
美國華裔女作家任璧蓮的第最新長篇小說《世界與小鎮》的核心人物是華裔美國人。其母是美國傳教士,父親是孔子后裔。由于這種特別的生長環境,相較普通人,小說女主人公孔海蒂對儒家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她用美國式的思維去領悟儒家思想中的善惡美丑,對其既有傳承發揚的一面,又有理性批判的一面。
儒家思想在華裔作品中的體現是華裔美國文學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胡亞敏在她的論文中提到華裔美國作家在他們的作品中更多的描述人物內心的矛盾和沖突,因為人物經常處于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接觸區。小說《喜福會》中的二代華裔,他們對有有中國特色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并且意識到只有不試圖否定或逃避自己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融入美國文化。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小說中女主人公對儒家思想的態度和應用,體現作者對中西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比較與思考。
一、對男尊女卑的批判
在中國封建社會,婦女一直處在被壓抑的位置,“三綱五常”是她們要恪守的信條。所謂“三綱五常”中的三綱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中庸》里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可見夫婦之道,是所有綱中最為重要的一個。
小說中海蒂的幾處心理獨白都說明了她對男尊女卑表現出的不滿與批判。“三綱五常簡直就是胡說八道,為什么在孔家,只有男子和他的妻子能被葬在孔園,而女子就不行?”海蒂的奶奶說她得找到某一個遠房的孔姓侄子愿意娶海蒂,這樣海蒂作為孔姓男子的妻子才能被葬到孔園。換言之,如果沒有那樣一個人愿意娶海蒂,當海蒂的日子真的走到盡頭了,她連安身的地方都沒有。所以海蒂經常想她應該葬在哪兒?她最親近的伙伴是她身邊的三條寵物狗,她自嘲地想,也許她應該被葬在寵物墓園。
二、對仁愛思想的繼承與發揚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無論是處理親戚的困難還是與鄰里之間的相處,我們都能看到一個以仁為本的海蒂。孔子曾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在小說中,海蒂遠在大洋彼岸的親戚不斷寄來郵件訴說著家里遭受的不幸,而親戚認為一切都是風水問題。所以她請求把海蒂父母的骨灰遷回孔園。她回信給親戚:“我不這么認為,但是誰知道呢,也許你是對的。最近在我鄰居身上也發生了很多不幸的事”盡管海蒂一點也不相信風水之說,但是由于她經歷過失去摯愛的人的痛苦,所以她能體會親戚的感受。為了讓親戚能夠好受一點,也為了鄰居能夠少受點苦,海蒂愿意向她認為的狗屁迷信投降。
《顏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對于“愛人”海蒂理解的更為深刻,我們不僅要發自內心的去關愛他人,即使在對方不理解的情況下也要堅持自己的初衷——“愛人”。即孔子說所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海蒂將仁愛與明知不可為結合起來,將“仁”體現出更高的境界。海蒂的新鄰居是來自柬埔寨的一戶窮困人家。海蒂想幫助他們:她試圖將大女兒索菲從控制人思想的宗教中解救,也試圖將大兒子薩倫從黑幫中分離,還試圖讓鐘父和大女兒在無心之失之后免于被指控。盡管鐘父認為海蒂是會傷害他們的奸細,而索菲也將海蒂當作敵人對待,但是“仁”的思想是不會允許海蒂放任苦難而不管的。文中有一條支線,講述的是可憐又可悲的男人弗瑞特的故事。他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她的妻子,到最后竟然因為自己沒有跟妻子有同樣的信仰而被她趕出家門。最后弗瑞特選擇了自殺。海蒂對于弗瑞特的死非常內疚,她始終認為自己也許能阻止這場悲劇的發生。她無不悲切的對卡特說:“我們是能救他的,一定有些事情我們應該去做的,但我們卻沒有。人們總說一個想自殺的人是沒有人能阻止的了的。但是我總忍不住去想是不是我們做的還不夠呢。”海蒂的這種內疚正是“仁愛”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最好體現。
三、對儒家思想的理性反思
海蒂從小就接受作為美國傳教士的母親的西式思想熏陶,并且十五歲就去了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面對儒家思想,海蒂不可能刻板保守,對孔子和儒家思想,海蒂有著自己的理解。
對于“仁”,海蒂也不是一味的接受。她在美國生活了50多年,她已不再是那個每條河都會踏進去的小女孩了。她不時地提醒自己要“達觀”——一切聽其自然。當薩倫再一次失蹤,鐘家其他人都不愿意報警,海蒂告誡自己要“達觀”,只有鐘家人才能真正拯救自己。她雖然心急如焚,但她知道一時心軟并不是真的“仁愛”,只有讓鐘家人正視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聽起來好像與“仁者愛人”有所違背,但其實并不矛盾。西方文化中的獨立精神時刻洗刷著海蒂的思維,她腦中東西方兩種思維在不斷交織,形成她獨特的人格。
對于“孝”,海蒂在卡特和薩倫身上感到悲哀。海蒂來到美國之后寄宿在哈奇醫生家。在年少懵懂之時,海蒂跟哈奇醫生的兒子卡特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情愫。哈奇醫生發現了兩人之間的暖昧。他認為卡特應該專注事業,而海蒂的存在只是一個絆腳石會影響卡特的功成名就。海蒂離開了卡特所在的實驗室,而卡特并沒有挽留選擇了遵從父親,放棄了海蒂。無獨有偶只是角色輪換,薩倫也是這樣一個孝順的兒子:面對父親的打罵,默默承受從不反抗,即使被打的幾乎死去,面對別人的詢問,警察的質疑,他都沒有說出是他父親傷害他的事實。可能這種“孝”我們在中國社會里并不少見。而海蒂并不把這當成“孝順”,反而覺得不能理解。我們應該尊重老人,但不意味著盲從。
四、結語
《世界與小鎮》將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融合展現出來。對于儒家思想,作者并沒有全盤否定或是照單全收;對于仁愛思想,作者將其精華繼承發揚并且理性反思;對男尊女卑的批判和對于盲目孝順的不認同。都說明了華人在異地他鄉生存,一味的拋棄自己的文化或是固守自己的傳統,都不是好的生存方式。只有我們認同自己的文化并且不固步自封,我們才能構建更好的文化身份,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