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朱潔
【摘要】本文以20世紀80年代后大量涌現的服務貿易壁壘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并指出我們應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制定服務貿易戰略,完善相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并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跨越服務貿易壁壘,同時改善我國人力資本結構,加快服務產業結構轉型等,逐步將我國的服務貿易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國際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壁壘;貿易保護
一、國際服務貿易壁壘概述
隨著世界經濟新一輪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貿易自由化進程的加快,服務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將繼續提升,發展更趨于活躍。國際產業的重心由制造業逐漸向服務業轉移,金融、旅游、保險和咨詢等領域是產業國際轉移的重點。
國際服務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領域中一個利潤高、政治敏感性強的新興市場,因而也是競爭激烈、各國竭力保護的領域。出于此,各國紛紛對國際服務貿易實行了嚴厲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阻擋或限制外國服務貿易的進入。服務貿易的壁壘由此而生。
二、我國應對服務貿易壁壘的主要措施
(一)政府要支持和保護服務貿易的發展
作為國家間組織機構的世界貿易組織,各國政府是其成員和行為主體,是其國內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者。在服務貿易發展的過程中,政府行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可起到保護新生、促進成長、形成優勢的作用。在當前服務貿易的開放進程中,收益與代價的大小更是取決于政府與產業界的主動的進取。
因此,在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政府應及時承擔起自己的職能,積極地維護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經濟利益,幫助企業規避外貿風險;應及時了解國際動向,做好國內企業的總指揮;為出口企業提供各種服務信息,通報國際市場上的最新變化,預測各區域國際市場發生外貿風險和貿易壁壘的可能性,幫助企業建立防范貿易壁壘的預警機制。當本國公司與外國公司發生貿易糾紛或在國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政府應給企業提供幫助。國外對我們實施貿易壁壘時,我們應以政府為主導力量,積極地采取應對措施。
(二)利用GATS跨越服務貿易壁壘
把《服務貿易總協定》各基本原則有機結合,確立我國應堅持的原則與態度:如權利與義務平衡原則,不接受超出自己承諾能力的要價,堅持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平衡,享受世貿組織在開放市場、降低關稅、減少壁壘等方面的成果;積極穩妥原則,即在對服務貿易自由化持積極態度的基礎上,也應對其持慎重穩妥的態度,防止因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給中國服務業及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秩序等帶來的不利影響,避免外國服務提供者對我國服務業的控制和操縱。地區均衡原則,盡快改善現在明顯的“重沿海,輕內陸”現象,給予內陸地區同等的開放機會,促進內陸經濟發展,保持總體經濟發展的平衡;內外并重原則,在一些服務領域,國家應在允許外國服務提供者進入的前提下,率先準許國內服務提供者進入,培養國內服務提供者參與競爭的經驗和能力。
(三)制定相應的服務貿易戰略
我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很不平衡,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行業和缺乏競爭力的行業同時并存。為此,我國應確定各行業的開放順序,有限制的開放服務部門:對已經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成熟的服務產業和產品,如國際勞務輸出、旅游業、建筑業、零售業等可實行較大程度的先行開放,積極的參與到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競爭中;對于新興服務業,應實行有限度的開放這些領域,同時以發達國家在新興服務業技術方面對中國提供幫助為條件來發展我國新興的服務行業,培養和促進我國新興服務產業的生成;適度的保護幼稚服務產業,如電信業、金融服務業等,到其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有能力如外國同行業競爭。
(四)完善相關服務貿易的法律法規
完善的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立法,不但能為中國服務業突破國際服務貿易壁壘,開辟海外市場保駕護航,而且也是建立國內服務市場保護體系,扶持幼稚及必需行業的最強有力的手段。而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國際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一些單項法規的條款也存在著與《服務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原則相沖突的地方,就目前而言,在制定法律法規時,應具體做到:
首先,對我國一些發展態勢良好但立法滯后的服務部門,如旅游、電信、國際工程承包和衛星發射等服務領域,應優先考慮立法。中國應加強對各服務部門對外開放的研究,盡可能在做出具體承諾前完成對有關部門的立法工作。
其次,要擴大服務貿易政策的透明度。擴大服務貿易政策的透明度,改變目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和政策混亂的局面,以便對國際服務貿易進行統一和協調管理,是我國立法的當務之急。我們應及時公布不影響國家安全和商業秘密的有關服務貿易方面的政策法規,清查或廢除現有的一切與服務貿易有關的內部規定文件,調整某些雖有立法但法規之間存在空隙,法規條文抽象、操作性不強的問題,逐步公開審批機關審批原則,盡量不搞內部規定,逐步增加服務貿易政策法規的透明度。尤其是按照GATS規則對那些“次國民待遇”和“超國民待遇”的條款重新修正,以便與GATS規則保持一致,改變目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和政策混亂的局面,達到對國際服務貿易進行統一和協調管理。
(五)加快服務產業結構轉型和人才培養
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各國服務領域人才素質的競爭。
我國是人力大國,但卻非人才強國。在服務貿易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質量的差距。要破除目前主要針對“人”的服務貿易壁壘,就必須改善人力資本狀況,將豐富的人力資源轉化為不竭的人力資本,分階段、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使服務業產業內部結構逐步優化,趨于合理。
具體來說,我國政府應通過國家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的傾斜,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教育投資的力度,產學研相結合,加快培養服務業所需的各類人才,特別是能適應國際服務業要求、熟練掌握外語的實用型人才。要拓寬人才培養途徑,積極吸引和聘用海外高級人才,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加快人才激勵和分配制度的改革,防止人才流失。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讓他們盡快了解和熟悉《國際服務貿易協定》的有關條款及我國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以提高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的市場競爭力。
三、結論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和經濟環境下,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前景廣闊卻也任重道遠。我們應牢牢把握好這一機遇與挑戰,從自身做起,逐步開放國內服務市場,逐步打開海外市場,最終實現經濟一體化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