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麗俊 陳捷
一、引言
目前,中國工業設計教育輸出的人才與社會實際需求不能達到較好的平衡,是一個一直困擾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問題。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工業設計教育自身發展不夠完善,歷程較短;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國高校辦學條件、區域經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大部分高校對工業設計教育缺乏真正的了解,投入和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數量上劇增,但是在質量上與企業的、社會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突出表現在學生實踐經驗的缺乏,對于設計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社會實際需求最為迫切的是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具佳的工業設計專業化程度較高的人才。
對此,我們提出針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教學模式,即“教室-工作室-辦公室”模式。
二、工業設計實踐教學的方法
在介紹“教室-工作室-辦公室”模式之前,我們需要對工業設計實踐教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以作為我們推敲具體的教學模式的指導方針。
工業設計實踐教學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操作技能、創新設計能力,增強對設計由課堂的理性認識向實踐項目過渡的感性認識,并在設計的全過程中,鞏固課堂教學知識,獲取實踐經驗和新的知識。二是為學生與社會之間搭建橋梁,實踐教學的導入能彌補即將走出校門的學生生存經驗不足的缺陷,滿足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現實需求,使學生能順利地就業且融入社會;三是為工業設計教育自身的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隨著市場的瞬息萬變,社會對工業設計人才的需求在不斷變化,把專業課程與完成企業實踐性設計工程二者相結合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科自身發展與完善的內在要求。實踐性教學則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突出強調兩點:一、要加強專業技能的實際訓練,把課程學習環節與校外實踐環節結合起來;二、加強課程中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增加他們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者的相互結合,既使學生在專業課堂中獲取知識,又在動手實踐訓練中加強了所學的知識以及積累了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性工業設計教學實際上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發展與完善。由此可見,實踐教學使教育本身始終處于市場變化之中,加上教育本身所具備的學術、人才、資源等綜合優勢,可以使教育對工業設計人才的實際需求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對工業設計的教學模式、思路等方面進行動態的調整與完善,進而培養出適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專業人才,有力地保障我國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與完善。
三、“教室-工作室-辦公室”模式的具體實施
工業設計是一門同時注重學生理論水平、美學素養和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學科。在“教室-工作室-辦公室”模式中,教室、工作室、辦公室分別代表不同的教學培養階段,也暗示著實踐教學的目標所在。
(一)階段一,教室模式
教室是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場所,也是培養其社會生活基礎和專業基礎的“根據地”。這里的“教室”,是泛指大學校園的學習和生活。在這個階段,學生的動手能力,如素描、色彩、模型制作、軟件應用等都應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學生的美學素養和理論基礎也應該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迷惘到精通的過程,如三大構成、設計史論等課程都是應當順利完成的。
(二)階段二,工作室模式
在前一模式進入中后期時,學生導師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學生提供進一步學習專業課程、提高專業能力的場所,我們習慣稱之為工作室。就學生而言,在學完一定的基礎課后,進入工作室完成專業課學習期間,在接受教師的教學思想、專業觀念、科研方法外,與教師共同參與完成課題研究。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成為教師的助手與伙伴,使師生關系出現了根本的變化。學生一方面必須主動地努力學習該學科知識,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獲取新的知識。另一方面,在與工作室其他同學的合作中,培養了學生一定的協作能力、交際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并在設計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等方面也受到較好的訓練與發展。最后,與工作室其他專業方向,例如機械專業的學生或老師共同完成一個課題,可以全方位認識與了解工業設計,培養出多模式、多層次的復合型人才。
(三)階段三,辦公室模式
此模式包涵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開展學生工作室與企業的合作項目;二是將學生培養成適應企業需求的實用人才。前者應以后者為目標,而后者應為前者做指導。
一方面,開展與企業工作室的合作項目,是工業設計專業學科發展和完善的需要。通過教學與企業實踐設計工程相結合,改變傳統教學體系,加強案例教育,借鑒了先進企業的管理經驗,開闊了師生的知識視野,加強了藝術設計與工程技術知識交融,迅速提高了教學水平。另一方面,開展與企業工作室的合作項目,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教學與企業相結合,企業可以得到來自高校的技術力量,從而注入新鮮血液,可以大大提高產品競爭力與企業的知名度。這就創造了工業設計實踐性教學的條件與環境。
學生在大三、大四階段,經過工作室的磨練和提高,繼而經過參與企業項目的實踐,可以說能夠具備進入社會企業的專業能力,如果辦公室模式能夠順利地完成,成為一名合格的工業設計畢業生即謂水到渠成。
四、結語
新世紀需要大量的具有實踐能力的工業設計人才,而這一類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需要能促進教學、實踐和科研的進一步結合,需要與中國的經濟發展密切配合。如不能與社會的需求、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工業設計教育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只能永遠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潘魯生.對設計教育的思考.藝術教育[J],2005;4-5.
[2]何茵.消費者感性調研——促進設計成為企業的競爭資源.
[3]李偉.構建藝術設計專業多維實踐教學體系,裝飾[J],2006:40.
作者簡介:冀麗俊(1988-),山西介休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1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及其理論;陳捷(1987-),山西介休人,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1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工業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