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倫超
【摘要】心理契約是現代管理方法中的一種模式手段,其主要定義為:在一個組織或者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管理者以及其他人,各自都存在著的一套隱藏的期望。管理心理學家施恩認為,組織與員工之間除了雇傭契約之外,還存在沒有互相說明、隱藏的相互期望。組織通過對員工的期望進行了解,從而滿足員工,使員工能夠為組織繼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的,也存在著各自的內心期望,將心理契約理論應用到教學手段,能夠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心理契約理論;學生管理;運用
心理契約理論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模式,通過對對象的心理期望進行清晰了解和認識,從而采取有效措施滿足對象的期望,提高對象的忠誠度和奉獻度。這在企業的人員管理中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心理契約理論的應用,促使員工對企業的信任度不斷提高,增加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為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使企業能夠更加穩定和持久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校通過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和認識學生的內心期望,通過滿足學生的期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一、心理契約構建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心理契約理論的應用,能夠在滿足和引導學生期望的情況下,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心理契約論本身是以滿足人的心理期望為前提基礎的。學校在滿足了學生內心期望的基礎上,使學生對自身的發展和未來樹立起信心,并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和積極性,使學生不斷前進和奮斗。學??梢蕴岢鰧W習和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較高級別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的承諾,為學生的實踐和工作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從而使學生將承諾作為自身的追求目標,并不斷奮斗和前進,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也有效保障。
心理契約的建立,能夠使學校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提高學校的感召力和學生凝聚力。心理契約主要以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人格平等為主要原則。因此,學校需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并在這基礎上采取有效且合理的措施滿足學生的內心期望,促使學生與學校之間建立合理的心理期待,使學生能夠有效遵守校規校紀。學生通過結合自身期望的追求和學校發展目標,合理調整自身的心理需求,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使學生的自身發展與高校發展得到緊密結合。
心理契約還能夠降低高校對學生的管理成本,提高學校對學生的管理效益。心理契約的構建,能夠有效調整學生的心態和價值觀念,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對于高校學生管理而言,心理契約的構建加強了學校與學生交流和溝通,使學生對于學校的管理提高了信任感和滿意度,降低了對學校的抗拒性。
二、在高校學生管理中心理契約構建的影響因素
(1)學生因素
學生因素主要包括了學生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三個大內容,對心理契約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學生對于課程,更加傾向于豐富多彩的內容,而對單一乏味的課程內容則提不起興趣;學生對于自身的學習生活,更加希望能夠自主規劃,自己安排學習內容對知識進行鞏固。在生活方面,學生的內心需求是食宿無憂,希望能夠對生活時間進行合理安排,生活中更希望與同學友好相處。工作方面,學生希望能夠在工作中開闊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和管理能力,獲取同學的認可和信任等。這些內心的需求,使得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樂觀的情緒,表現為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并不斷融入到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
(2)教師因素
教師是學校教育中的主要力量。教師平時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起到了指導作用,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指引了方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也不斷影響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性都發生改變,促使學生對自身專業的未來發展和前景進行判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涵養,合理地引導和教育血紅色呢個,從而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構建提供導向。
(3)學生管理者因素
學生管理者在學校中起到了代言作用,在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和生活指導工作以及職業規劃等過程中都與學生有較多的接觸,對學校與學生構建心理契約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學生在自身的學習行為上都希望獲取學校和教師的認可,學生管理者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點心理需求,對表現優秀的學生予以獎勵和表揚,讓學生在心理上收獲滿足感,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學校環境和文化因素
學校環境優美和設施建設,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服務,使學生對學校的滿意度和信任度得到提高,有利于學生與學校構建心理契約。另外,學校的文化氛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會的行為和想法。
3在高校學生管理中構建良好的心理契約
(1)做好招生宣傳工作,將學校的信息進行公開,從而為心理契約的構建提供基礎。因此,學校應該將大學的學習內容、方式、條件以及培養方向進行明確說明,對學校的發展前景和目前形勢進行介紹。另外,還在了解和認識生源成績、簡歷以及畢業學校評價的基礎上,對潛在專業期望和學習興趣的學生進行挖掘,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約。
(2)入學教育工作需要保證質量,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消除彼此的分歧,從而達成構建心理契約的共識。因此,學校在開學階段,應該開展相關的入學教育課程、家長會、師生見面會、校規校紀宣傳會、相關摸底考試、走訪學生宿舍、相關的思想和心理調查。讓學生與學校之間彼此有所認識和了解,互相分析各自的問題,消除疑惑和分歧,拉近學校與學生的距離。
(3)科學合理的規劃學生的職業生涯,構建心理契約。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進行規劃設計。在就業日益激烈的今天,學校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夠讓學生對專業和未來樹立信心和憧憬,從而使學生能夠順利發展。學校在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專業訓練、實習體驗、校際交流以及出國留學等機會,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身的發展與學校發展目標具有共通性,從而提高學生的滿意度和忠誠度。
參考文獻
[1]英波特·馬金,等.組織和心理契約[J].王新超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顧明遠,申果華.學校學生管理運作全書[J].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