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對國內外留守兒童研究現狀梳理分析的基礎上,從負向、正向兩個方面評價了留守對兒童的影響:留守對兒童的負向的消極的影響正在漸漸減弱,正向的積極作用正在日益顯現。
【關鍵詞】留守兒童;決絕上學;多元化
一、前言
留守兒童是指其父母由于某些原因無法親自照顧,由其親屬代為照顧的兒童。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階段性社會問題,其涉及一群特殊的未成年群體,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所特有的社會現象。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機械化的推進,勞動力的剩余,外出務工成為社會潮流,外出務工由于條件的限制,大多數務工者無法攜帶孩子,出現留守現象。據2005年五普資料顯示,國內留守兒童近5800萬人。在我國留守兒童的數量每年都在攀升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因此,研究留守兒童十分必要。
二、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關于留守兒童的研究非常少,只見有少量學者研究有關移民對留守子女的教育研究,研究成果可以總結為三點,一是造成留守的原因,有經濟原因,父母精神狀況和生理狀況不能撫養兒童等。二是留守過程中兒童出現的行為問題,比如自卑、任性等心理行為問題,在上學過程中出現逃學,吸煙,甚至犯罪等。三是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歸屬感等一系列心理問題。四是多數國家的留守兒童規模都在擴大。五是政府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上發揮主導作用,可以給兒童及其家庭提供援助。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對留守兒童的研究比較多,20世紀末,國內開始有留守兒童的研究。從1993年至2013年,經歷了20年的探究,相關學術論文研究數量眾多,輸入“留守兒童”,從中文期刊網中共檢索到26259條相關研究,由于數目多,下面以時間為順序,以人頭為線索敘述學者的研究。
國內,最早關注留守兒童的是1993年上官子木在《父母必讀》中,提到留守對兒童的負面影響,其中有拒絕上學的表現(學校恐怖癥)。這個時期的研究只是現象的呈現分析,并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法。繼他之后,2005年葉敬忠,段成榮等人進一步深化了留守兒童的研究,出現了專題專項研究,比如,同年葉敬忠的專著《關注留守兒童》出版,本書沖出了教育的局限,更全面地描述了留守兒童。在這個時期政府也開始關注這一社會問題。之后,從2006年開始,國內學者陸續對留守兒童的研究進行全面介紹并試著改善留守兒童的現狀,主要集中在留守兒童生理發展和心理適應方面的改善。如徐陽2006年撰寫的博士論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王誼2011年基于實地調研撰寫的博士論文《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從人口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視角綜合研究留守兒童,并提出改善的政策、協作機制和措施。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
國內外留守兒童現狀的研究大多是負向研究,正向研究很少涉及。國內外一致認為:一是留守兒童規模大,分布廣,人數多,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二是確認留守對兒童身心發展不利;三是留守會出現教育缺失;四是留守兒童存在行為問題。
筆者認為留守有其消極影響的同時也有其積極作用:
一是留守能讓兒童有一個穩定安全的住所,與其隨父母漂泊相比較,留守兒童長時期內能有一個固定不變的家,熟悉的生長環境,讓留守兒童有歸屬感,能建立穩定的同伴關系,這些在兒童的發展成長過程中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和行為較為獨立,具體表現為兒童能發過來照顧撫養人,幫忙干家務,更能體諒親人。
三是留守兒童有一定的物質保證,兒童留守能讓其父母有條件外出打工掙錢,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留守兒童的父母一般不會讓孩子因為交不起學費放棄學業。
四是留守兒童能得到父母更好的指導,因為留守兒童的父母走出去務工的同時也爭長了見識,增加了閱歷,相應的其父母對兒童的指導與沒走出去的父母對兒童的指導相比較會更好一些。
五是留守兒童的發展比較多元化,能更好地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留守兒童在學校受教育的過程中,他們更多的不單純追求考試高分,更能接受職業教育,中途到高職技校的比較多。
總之,隨著手機、電腦的普及,留守兒童和父母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留守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有所改善,比如留守兒童幾乎和父母聯系中斷的現狀已有好轉,而且變化很大,現在的留守兒童每周都與父母有聯系,有的留守兒童還能經常和父母視頻交流,現在的留守兒童大多是身體的留守,情感上還是受父母的教育指導。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各界的關心關注。留守對兒童的負向的消極的影響正在漸漸減弱,正向的積極作用正在日益顯現。
項目: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2-QN-403)
作者簡介:柳絮(1982-),女,河南省駐馬店人,新鄉學院教育科學系助教,現從事心理學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