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文化歷史悠久,民間美術文化十分豐富,其藝術形式別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審美價值。分析河南民間美術文化可以對河南的文化歷史,民風民俗有更深層次的了解,同時對于河南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有著指導意義。
【關鍵詞】河南民間美術;文化性民俗
河南民間美術堪稱我國傳統藝術的精髓,它一方面反映了勞動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民間文化的社會發展趨勢,同時也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在文化心理傳統和審美認知的差異。河南民間美術形式豐富,造型獨特,內涵豐富,無一不散發出強烈的民族文化氣質,展現了中原地區特殊的文化魅力。民間美術發展、綿延的根源在于民族文化,只有堅守其內在的民族文化性,我們的民間美術才能在社會變革的新時期轉變形式,尋求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
河南的地理環境位置特殊,自古有得中原者的天下之說。許多享受盛譽的民間美術形式的發源地都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其城市有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如泥泥狗的發源地淮陽,泥咕咕的發源地浚縣等……其中開封,洛陽兩個古都在隋唐時期就已經成為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大唐文化,北宋文化都是以此為輻射點,源源不斷的滋潤著整個中國文明。河南民間美術是農耕經濟條件下的自給自足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以民族文化背景產生的一種“母體”藝術。因此研究民間美術的意義在于對本土民族文化的研究并促進其發展。民間美術具有一定的文化傳承性,加深對河南民間美術的研究對于發掘民間美術核心價值,促進其民族化的發展有重大意義。關于河南民間美術的民族文化性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民間美術文化與民俗習慣相連
河南的民間美術是有著厚重的黃河文明為積淀和支撐,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來看,河南民間美術體現了生活在中原地區這一群體人民的哲學觀念,社會認知,文化意識和情感心理。河南民間美術文化的形成多與民俗習慣聯系在一起,并且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剪紙藝術的盛行正是由于民間有著節日喜慶貼窗花,貼門箋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傳的香袋藝術也是很好的例子。香袋的制作工藝復雜,要用五色的絲線纏繞,香袋里裝有特殊配置的香草,可以達到驅蟲,祛病的功效。同時香袋也是戀人們的定情信物,作為裝飾物,把它掛在腰間。當香袋作為驅蟲的物品時,它的是要是使用功能在行使其價值;作為信物配在腰間,就體現出裝飾性的審美功能了。河南民間美術在色彩的使用中都遵循著中國傳統的五行學說,由于這些民間美術形式的實用功能都與祈福,祭祀有關,都需要體現出吉祥,如意的含義。所以在色彩就成為了人們追求幸福吉祥的符號,這些色彩的形成既有這歷史的因素,也有自身的民族和地域的特點。同時,更多的是源于河南廣大勞動人民那種質樸的自然觀念,這些源于本能的體現是對生命本源的一種不懈追求,這種對“生之源”的追求不僅暗合了色彩藝術的創造本質,同時也為其他藝術形式的色彩研究提供了更豐富,更直接,更有價值的參考資料。由此可見,民間美術最初的產生都是從實用功能出發的,經過時代的發展,社會進步以及文化的發展,逐步發揮其審美功能的作用來。所以我們現代人看到的民間美術的藝術表現形式,都是實用功利性的物化轉換。
二、文化主體身份指引民間美術發展方向
從當代的視角來看,民間美術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說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文化資源,在全球一體化的前提下,它能夠構建并確立出民族政治與文化的主體身份。在21世紀,文化主體身份的確立意味著策略和戰略,我們的文化是否能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對本土文化的發展要有前瞻性目光,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識別能力和價值觀的判斷力。倘若喪失了這些我們就無法對我們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并在保護的同時去傳承和創新。只有全面的認識保護我們的民間文化并尋求到對民族歷史的認同感,這樣衍生出的民間美術才會帶有特有的文化方位感,不至于在商品浪潮的沖擊下失去發展的方向。
三、堅持民族文化性才能成為“世界的藝術”
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認為,我們在認識世界文化現狀的同時也要了解自己民族的歷史。而民間美術這種形式正是構成民族歷史文化資料的一個重要元素。民間不僅僅是種族與個體的集合,也包括地域等多個范疇。在民間美術中,廣大的底層勞動人民是活動進行的主體。民間美術形式則是人民群眾生活方式的具體體現。這些都與宮廷美術,宗教美術具有本質的不同。民間美術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帶有濃郁地方性特色的人民日常生活習慣,生產娛樂習俗等內容的。是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社會認知,文化意識的體現,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勞作嫌隙自娛自樂,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化表現形式。
民間美術是一種源于“母體”的藝術,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情感和認知。長期以來中國都處在農耕文化的背景當中,人們對于土地和自然有種天然的親近感,不論是剪紙,皮影還是面塑,年畫,這種淳樸的天然的氣質浸入在任何一種表現形式的民間美術中。近幾年來,國家支持發展民間美術,提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口號”。放眼全球,在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各個國家都在注重保持本土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河南民間美術是記錄本土文化的活文物。也是現代文化創新的源泉。對民間美術的發掘和整理,研究和保護一方面是對文化傳統內涵的豐富,另一個方面,這對于宣揚本土地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文化發展與傳承的特點是順應自然,但是由于近年來,社會化大生產和對商業利潤的盲目追求,使得民間文化的傳承收到了影響。對河南民間美術的傳承必須以保護為前提,完成本土民族文化的轉型,深入發掘民間美術中的文化因素,將其樣式進行轉化,使之具有一定的商業性的同時也能夠保留一定的文化性,開辟民間美術文化傳承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當春直.中原民間工藝美術.[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喬曉光.文化記憶_民間美術保護的文化原則[J].北京.美術觀察2007.11
[3]楊學芹、安琪.民間美術概論.[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李冬冬(1978-),女,河南新鄉人,碩士,新鄉學院藝術學院講師,河南省包裝協會會員,新鄉市美術家協會會員,研究方向:美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