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林 李進
【摘要】本文簡要分析了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脅迫問題,提出應重視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生態水利工程學是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相融合產生的新分支學科,目的是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法。本文歸納了生態水利工程的五項基本原則,它們是:工程安全性與經濟性原則;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生態系統自設計與自我恢復原則;景觀尺度與整體修復原則;反饋和調整設計原則。
【關鍵詞】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原則
水利工程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但是也必須看到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擾。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態直線化,即將婉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線或折線型的人工河流。包括河道橫斷面幾何規則化,即把自然河流的復雜形狀變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規則幾何斷面。還包括河床和邊坡材料的硬質化,即渠道的邊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質材料。(2)自然河流的非連續化。筑壩造成順水流方向的河流非連續化,使流動的河流生態系統變成了相對靜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溫及水流邊界條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庫區內原來的森林、草地或農田統統淹沒水底,陸生動物被迫遷徙。水庫形成后也改變了原來河流營養鹽輸移轉化的規律。由于水庫截留河流的營養物質,氣溫較高時,促使藻類在水體表層大量繁殖,產生水華現象。藻類蔓延遮蓋住大植物的生長使之萎縮,而死亡的藻類沉入水底,在那里腐爛的同時還消耗氧氣。溶解氧含量低的水體會使水生生物/窒息而死。由于水庫的水深高于河流,在深水處陽光微弱,光合作用也弱,導致水庫的生態系統比河流的生物生產量低,相對要脆弱,自我恢復能力弱。另外,河流泥沙在水庫淤積,而壩下清水下泄又加劇了對河道的沖蝕。這些變化都大幅度改變了生態環境。由于靠水庫進行人工徑流調節,改變了自然河流年內豐枯的水文周期規律,即改變了原來隨水文周期變化而形成脈沖式河流走廊生態系統的基本狀況。最后,眾所周知,不設魚道的大壩對于洄游魚類是致命的屏障。另一類非連續化是由于河流兩岸建設的防洪堤造成的側向水流的非連續性。堤防妨礙了汛期主流與岔流之間的溝通,阻止了水流的橫向擴展。堤防把干流與灘地和洪泛區隔離,使岸邊地帶和洪泛區的棲息地發生改變。原來可能擴散到灘地和洪泛區的水、泥沙和營養物質,被限制在堤防以內的河道內,植被面積明顯減少。魚類無法進入灘地產卵和覓食,也失去了避難所。魚類、無脊椎動物等會減少,導致灘區和洪泛區的生態功能退化。
概況地講,被改造過的河流生態系統是由三個子系統組成。即:由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命系統,這是生態系統的主體。廣義的水文系統,包括地表和地下水體、土地、氣候系統等。再有就是工程設施系統,這是人類改造河流的結果。后面兩個子系統組成生態環境,是生命支持系統。由于水利工程系統改變了河流形態,水庫調度運行又改變了原有的水文規律,造成河流生態系統的環境變化,其結果可能造成河流生態系統生物群落多樣性的下降,使生態系統退化。對于水利工程對河流生態系統的脅迫,應該采取正視而不是回避的態度。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工程學科,以建設水工建筑物為手段,目的是改造和控制河流,以滿足人們防洪和水資源利用等多種需求。現代科學發展使我們認識到,傳統意義上的水利工程學在力圖滿足人的需求時,卻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河流生態系統本身的需求。而河流生態系統的功能退化,也會給人們的長遠利益帶來損害。未來的水利工程在權衡社會經濟需求與生態系統健康需求這二者關系方面,似應強調水利工程在滿足人類社會需求的時,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性。從學科發展角度看,現在的水利工程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工程力學和水文學,水利工程規劃設計主要對象是水文系統,往往忽視生命系統的現狀和未來風險等問題。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應吸收生態學的理論及方法,促進水利工程學與生態學的交叉融合,用以改進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規劃及設計理論,形成水利工程學的新的學科分支一生態水利工程學生態水利工程將與傳統治污技術、清潔生產(生態產業)以及環境立法和資源管理一起,成為河流生態建設的主要手段之一。圖1表示了生態水利工程在河流生態建設中的地位。圖中右側表示人類活動對自然河流生態系統的干擾過程,左側表示人類活動對被干擾的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過程。
這里討論的生態水利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生態水利工程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筆者試歸納為以下五項內容。
一、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性原則:
生態水利工程是一種綜合性工程,在河流綜合治理中既要滿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航運以及旅游等需求,也要兼顧生態系統健康和可持續性的需求。生態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學原理,也要符合生態學原理。生態水利工程的工程設施必須符合水文學和工程力學的規律,以確保工程設施的安全、穩定和耐久性。工程設施必須在設計標準規定的范圍內,能夠承受洪水、侵蝕、風暴、冰凍、干旱等自然力荷載。按照河流地貌學原理進行河流縱、橫斷面設計時,必須充分考慮河流泥沙輸移、淤積及河流侵蝕、沖刷等河流特征,動態地研究河勢變化規律,保證河流修復工程的耐久性。這就需要在規劃設計中需要進行方案比選,更要重視生態系統的長期定點監測和評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規律,是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產出的合理技術路線。
二、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有關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資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樣性與非生物環境的空間異質性(spacial heterogeneify)存在正相關關系。這里所說的/生物群落0是指在特定的空間和特定的生境下,由一定生物種類組成,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結構和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體。一般所說的/生物群落多樣性0指生物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實際上,生物群落多樣性問題是在物種水平上的生物多樣性。河流生態系統生境的主要特點是:水-陸兩相和水-氣兩相的聯系緊密性;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河流縱向的婉蜒性;河流橫斷面形狀的多樣性;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等。水-陸兩相和水一氣兩相的緊密關系,形成了較為開放的生境條件;上中下游的生境異質性,造就了豐富的流域生境多樣化條件;河流縱向的婉蜒性形成了急流與緩流相間;河流的橫斷面形狀多樣性,表現為深潭與淺灘交錯;河床材料的透水性為生物提供了棲息所。由于河流形態異質性形成了在流速、流量、水深、水溫、水質、水文脈沖變化、河床材料構成等多種生態因子的異質性,造就了豐富的生境多樣性,形成了豐富的河流生物群落多樣性。所以說,提高河流形態空間異質性是提高生物群落多樣性的重要前提之一。
三、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
有關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的討論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有不同學科的眾多學者涉足這個領域。以各種不同形式構成的自組織功能,是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特征。生態學用自組織功能來解釋物種分布的豐富性現象,也用來說明食物網隨時間的發展過程。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表現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自組織的機理是物種的自然選擇,也就是說某些與生態系統友好的物種,能夠經受自然選擇的考驗,尋找到相應的能源和合適的環境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個能具有足夠數量并能進行繁殖的種群。自組織功能原理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相似之處,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達爾文的進化論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種群的尺度上進行的,而自組織功能是在生態系統中種群之間發生的。
四、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規劃和管理應該在大景觀尺度、長期的和保持可持續性的基礎上進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時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圍內進行。在大景觀尺度上開展的河流生態修復效率要高。小范圍的生態修復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謂/整體性是指從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出發,掌握生態系統各個要素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復河流生態系統的整體、綜合的系統方法,而不是僅僅考慮河道水文系統的修復問題,也不僅僅是恢復單一物種或修復河岸植被。
五、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是一個過程,河流修復工程需要時間。從長時間尺度看,自然生態系統的進化需要數百萬年時間。進化的趨勢是結構復雜性、生物群落多樣性、系統有序性及內部穩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時對外界干擾的抵抗力有所增強。從較短的時間尺度看,生態系統的演替,即一種類型的生態系統被另一種生態系統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期望河流修復能夠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現實的。
生態水利工程設計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力求最終形成一個健康、可持續的河流生態系統。在河流工程項目執行以后,就開始了一個自然生態演替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按照設計預期的目標發展,可能出現多種可能性。最頂層的理想狀態應是沒有外界脅迫的自然生態演進狀態。在河流生態修復工程中,恢復到未受人類干擾的河流原始狀態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這種原始狀態是自然生態演進的極限狀態上限。如果沒有生態修復工程,在人類活動的脅迫下生態系統會進一步惡化,這種狀態則是極限狀態的下限。在這兩種極限狀態之間,生態修復存在著多種可能性。針對具體一項生態修復工程實施以后,一種理想的可能是:監測到的各生態變量是現有科學水平可能達到的最優值,表示生態演進的趨勢是理想的。另一種差的情況是,監測到的各生態變量是人們可接受的最低值。在這兩種極端狀態之間,形成了一個包絡圖。一項生態修復工程實施后的實際狀態都落在這個包絡圖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