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
【摘要】隨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變成了普通勞動者,“就業難”現象日益凸顯,不少畢業生變成了啃老族、蟻族和跳蚤族。在中原經濟區戰略實施的重要機遇期,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要始終堅持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切實加強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用人單位等的協同合作,要切實提高就業指導教育的覆蓋面和實效,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生創業精神、創業意識的培養,并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就業工作隊伍、數量、素質與結構等問題,最終形成關心就業、支持就業、促進就業的良好局面。
【關鍵詞】師范院校;價值取向;基層就業;協同合作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穩定就業和高質量就業,對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興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2013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50萬人,就業壓力大、形勢嚴峻。從近幾年的經濟形勢和就業工作實際看,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將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作為地方高師院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招教“逢進必考”限制了師范生就業,非師范生就業定位不準等,使畢業生就業難現象更加突出。為了更好地了解廣大學生的就業意向,我們專門組織人員在全校范圍內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價值取向調查。
一、調查實施
調查目標:初步了解高師院校大學生在就業觀念、就業意識、就業期望、就業心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就業教育等提供參考,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人才需求、就業服務等提供借鑒。同時,希望在校大學生能認清社會現實,做好學業、職業規劃,樹立正確擇業觀,及早確定職業目標,綜合拓展素質,積極參加實踐,實現畢業與就業“無縫對接”。
調查方式: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的形式,隨機進行,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800份,收回有效問卷800份,調查結果比較客觀,可以反映出大學生尤其是即將畢業學生的就業意向。
調查對象:洛陽師范學院部分在校生,涵蓋各年級學生,本科生為主。
調查地點:圖書館、自習室、教室、校園餐廳等人員密集場所。
二、調查分析
1.調查對象中,多為即將走進社會、面臨就業的三四年級學生,其中女生占65%。全校18個院系學生均有涵蓋,專業較廣。此外,調查對象中78.5%的學生來源于農村,比例相對較大,這與我校生源來源分布基本吻合。
2.關于就業前景,抱有很大、很小希望的分別為10.75%、0.38%,對自己就業前景抱有較大希望的有40.25%,抱有希望的占48.65%。其中,電氣自動化、電子商務、生物技術、旅游管理等專業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的專業,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抱有較大希望。與上述第2點形成對比,雖然廣大學生對未來就業形勢持悲觀態度,但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總體還是樂觀的。
3.關于就業崗位的選擇,41.6%的希望在國企和政府部門工作。但門檻過高使得許多大學生不得不望而卻步。另有44.2%的人愿意去事業單位,33.6%的人選擇外企。13.3%選擇民企。可見,鐵飯碗、金飯碗還是廣大學生的首選,但已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這樣看來學生的選擇還是比較多元化,“考碗族”看重的是公務員工作的穩定性以及工作地可觀性。如果事業單位和民營企業可以完善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使得員工的利益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顧的話,會吸引更多的人才。
4.關于就業形勢,67.5%的學生為自己將來的就業問題而感到憂愁,他們悲觀地認為,將來自己畢業就意味著失業,他們對未來就業形勢持負面態度。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就業已成為廣大學生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5.關于專業與就業的對口度,56.3%的人希望自己將來能找到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工作,但有43.7的同學對工作與專業對口持不同意見。看來選擇專業時一個很嚴肅的問題,超過一半認為就業最好與專業相匹配。學校應加強專業教育和引導,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學生應該充分考慮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奮斗目標。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
6.關于就業初始階段的選擇,“高不成低不就”是社會上對大學生就業態度的評價。的確,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既想拿到高工資又不想干累活。放不下大學生的架子,有的則過分自信自己什么工作都能勝任,結果吃了不少“閉門羹”。調查顯示,85%的學生選擇從基層做起,只有25%的學生不愿意從基層做起。這說明經過學校近年來不斷加強擇業觀的教育和引導畢業生的心理更趨向成熟、更切實際了。學生呢過已經認識到了從基層做起的重要性,端正了就業態度。在“是否愿意參加支援邊疆建設或省內基層服務項目”這一問題的調查中,僅有15%的學生表示愿意。這同樣說明了,西部偏遠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基層地區,學生下去就業的意愿較低,反映了學生回報社會、奉獻社會的精神還有所欠缺,學校還應加強思想方面的引導。東西中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一大批熱心奉獻的有志青年給經濟不發達的區域帶來希望。
7.關于薪酬期望,據調查,我校大學生月薪的期望值,2500元以上占38.1%,2000~2500元占36.3%,1500~2000元占22.1%,1000~1500元占3.5%,很明顯,隨著月薪的下降,選擇率也越來越低,說明畢業生對月薪的期望值很高,希望畢業后可以有一個高薪工作。另據河南省人力資源管理調配中心調查統計顯示,在對118家被調查企業的問卷數據顯示,企業擬提供的薪資待遇以每月1500~2500元為主,占比57.63%,月薪800~1500元和2500~3500元的,所占比重分別為18.65%和18.64%,愿意提供3500~5000元的企業僅有6家,所占比重為5.08%。
8.關于就業區域的選擇,33.3%的希望在大城市工作,58.5%的打算在中小城市就業。當前大城市職場競爭激烈,生活壓力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等,使許多大學生更愿意呆在壓力較小的中小城市。雖然發展前景一般,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污染相對較小,選擇它也未嘗不可。從這兒我們也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并不是單純地考慮金錢,就業觀更科學。而愿意在縣、鄉、社區等基層就業的僅為8.2%。廣大基層地區、中西部地區需要大量的畢業生建功立業,可調查顯示90%以上的不愿到基層就業。
9.關于職業規劃,52%的學生有明確的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目標,48%的學生沒有,學生需要早日確定一個適合自己職業定位和職業發展目標,同時學校也應該有一套完整的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體系。
10.關于就業更看重什么?68.1%的人看重發展前景,23%的人選擇工資薪金,15%的是看重就業區域,6.1%的是專業對口,3.5%是其他。這和上面問題相比在意專業對口的就明顯減少,因為大多數人都考慮到了發展前景。因此只要能長遠地發展下去,不斷發揮自己的長處,專業是否對口就不顯得那么重要了。但專業知識畢竟是大學四年內選擇學習的內容結合調查中數據還是謹慎選擇。
11.在提到“大學生就業中存在的重要問題是什么”的時候。主觀方面認為:對自己期望值較高,高不成低不就,就業觀念落后;實踐能力差,理論與實踐相脫節,就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專業知識不牢固,專業不對口;目標不明確,就業趨向不清晰,隨波逐流;就業信心不足,就業主動性不強。客觀方面認為:政府就業政策環境不完善;就業法律條文不健全,就業歧視現象嚴重;畢業生太多,就業崗位相對有限;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不全面,就業指導不足等。
12.關于對社會實踐的認識,64.6%的人經常參加社會實踐,42.5%的人認為參加社會實踐很重要,50.4%的認為重要。這表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他們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可了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重要性。所以大學里面的實踐活動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際交往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
13.關于就業信息獲取和擇業方式,調查顯示,55.3%的準備自己找工作,28.3%的人贊成學校組織招聘會,只有16.4%的人贊同朋友或親戚介紹。可以看出,大學生自謀職業的愿望還是比較強烈的,他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一個合適自己的工作,依賴朋友和家長的人畢竟不如自己努力得來的有價值。28.3%的同學選擇校園招聘會,雖然比例不大,但也體現了這種招聘會存在的價值。因此,學校可以為學生提供雙選平臺,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三、調查結論與基本建議
1.堅持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推進“實習+就業”一體化模式。學校也是一個生產單位,生產的是特殊的產品——人才。人才只有符合市場需要,才能真正有立足之地,就像企業生產一樣,如果不顧市場需要,只顧生產,那必然導致產銷脫節。目前高校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師資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存在較大距離,導致學生所學理論與實際脫節,而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有關就業能力的認識也存在較大認知差異。學校應努力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課程安排、實習實訓上多下功夫,改善辦學條件,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學生“實習、實訓、就業、創業”一體化就業工作模式,為畢業生參加實習、實訓、提前就業創造條件,逐步讓教育立足市場,生產出適合市場要求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較好地就業。
2.進一步加強學校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切實發揮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由高校、政府和社會三方共同構建。高校負責結合辦學方向,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各類人才,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積極搭建就業平臺,努力完成學生與社會的第一次對接,使畢業生“好”就業;政府的主要是發揮服務保障功能,出臺相關政策,提供就業服務,暢通就業渠道,營造就業環境,使畢業生“快”就業;社會各界負責為畢業提供一定數量、適合畢業生的就業崗位,使畢業生“能”就業。因此,要加強與政府、企業的溝通合作,借力政府、借勢政府,吸引企業,促使畢業生又好又快的實現就業。
3.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業觀。重視加強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加強就業教育,引導學生做好職業規劃,轉變就業觀念。轉變“一步到位”、“專業對口”、“一次定終身”、“保持干部身份”、“金錢至上”等觀念,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客觀地認識社會,降低就業期望值,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把握好就業機會。同時,引導他們增強自主擇業、主動就業的意識,使他們明白等著工作來找自己等于坐以待斃。
4.強化對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培養,進一步做好大學生創業政策的落實工作。在創業教育上要不斷完善創業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豐富創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引導學生樹立盡職工作、敬業工作、忠誠工作、創造性工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適應能力、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為學生創業開辟綠色通道,簡化程序,并將創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小額貸款扶持等引入學校,共同為學生創業提供崗位實踐、實訓,最終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就業的倍增效應。
5.從根本上解決高校就業工作隊伍、數量、素質與結構等問題,積極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扎實有效開展。省教育廳要進一步要求學校強化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建設、就業指導工作研究,在開辟就業指導系列職稱評定新領域的基礎上,為教師主動申評職稱提供更加明確的政策支持,便于學校操作。同時,實行就業指導上崗持證制度,強化學校對證書的認可、認證,提高培訓質量、專業教師隊伍素質和就業研究的層次、能力水平。加強就業指導教師學習、培訓、市場考察、企業實踐等,打造職業化、專業化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切實推進高校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和就業工作專職人員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