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潘陽
吳必虎:明確地權保民生
□ 本刊記者 潘陽

吳必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
吳必虎強調,只有將土地權利明確返還給農民,他們的用地權、土地收益享受權、以及土地流轉、城鎮化中的自主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城鎮化的含義有多種解釋,從宏大理論到具體操作,都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在第一屆中國民生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表示,如何保障農民的權益是高速城鎮化過程中,需要面臨的重大挑戰。
吳必虎說:“強拆事件不斷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農民失去或者說從未實現對土地的擁有。政府、開發商為了奪取土地利益而肆意妄為?!?/p>
1949年以來,中國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分為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實際上,都是地方政府全面控制,土地效益也主要被政府和地產商所占有?!?在吳必虎看來,無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均沒有對土地和財產的私有化提供有效保障。無恒產則無恒心,所以出現不少官員、商人把子女、財產輸送到海外的現象。
吳必虎強調,只有將土地權利明確返還給農民,他們的用地權、土地收益享受權、以及土地流轉、城鎮化中的自主權得到法律和社會制度上的保障,他們的居住權、發展權等權利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在自媒體時代,不穩定事件的發生、傳播和擴散,將比陳勝吳廣時代的起義更快、更兇猛、更難控制,城市化會帶來新的財富集聚和分配,財富如何分配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會引發不穩定事件?!眳潜鼗⒄J為,解決財富分配問題的關鍵是要對土地確權?!巴恋乇緫撌寝r民的,而現在農民使用的土地卻是租賃來的。在城鎮化風起云涌的今天,農民因為沒有土地權,帶來的是一系列權利的喪失。”
吳必虎表示,保障土地長期的發展動力和農民的激情就要把地權還給農民。政府和開發商如果需要土地,要按市場價向農民買,而不是強拆。在與社會主義公有制體制不發生直接沖突的前提下,可以設計一套土地有期私有化制度。土地的權屬理論上仍然屬于國家,但通過國家的轉讓使農民有機會獲得一定期限內的土地經營和使用權。使用期限不是30年,而是150年,甚至更長。
他認為,長期確權的好處是土地使用人將會用心經營土地,如今出現的耕地土壤、地下水污染現象就是土地不能夠確權的惡果。土地長期確權之后,也許會出現更多像喬家大院、皖南民居這樣用心經營的文明成果,并永久地留存下去。
在吳必虎看來,將土地有期私有化給農民,也同時給地方政府隨意侵占土地設置了障礙。地方政府失去了利用土地財政積累龐大資本的經濟實力,中央政府也可以實現對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他說:“這實際上就相當于漢代的推恩令,把地方資源配置權力分散化,降低政治分裂的風險。從這個角度來看,土地的有期私有化還是一個重要的政治策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