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兵
(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重慶 400010)
遵義青少年宮位于遵義市新浦新區,是集青少年文化教育、課外活動及其他文化藝術交流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文化設施,建成后將成為遵義市新浦新區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筑之一。該地塊位于在建的新蒲新城的濕地公園內,濕地公園面積約595000 m2,東西南三面臨水,外圍用地為展覽會議,學校、文化街等,北面臨城市道路,北側規劃為住宅用地。濕地公園以小丘陵地形為主,最大高差為25 m,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便利的交通條件。少年宮總用地40100 m2,建筑占地8007.14 m2,總建筑面積22626 m2(圖1~圖3)。

圖1 新浦新區與周邊的位置關系

圖2 濕地公園位置

圖3 青少年宮所在地
通過對基地條件進行分析,認為本項目位于遵義市新浦新區在建的濕地公園內,周邊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山巒起伏,賦于本設計一種非同尋常的“城市”意義,因此在對地形的解讀中,方案的雛形也逐漸明確化、清晰化,確定其設計宗旨為在充滿自然與生機的濕地公園內為孩子們創造一個樂園,試圖讓建筑在以一種模擬山巒騰舞的視覺形象時,將周圍綠色的自然靈氣滲透進孩子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這里把自由的歡聲笑語回蕩在山丘林筑中(圖4)。設計中力求將建筑與景觀充分融合,注重自然材料的表達與運用,充分考慮建筑周邊的濕地公園大環境,合理運用現代生態節能理念和建筑設計手法,把本項目建設成為新穎、大氣、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建筑。遵義青少年宮的建成將大大增強本區域青少年校外教育事業的生機與活力,全面推進遵義市的文化建設,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較好的社會環境,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圖4 遵義青少年宮鳥瞰圖
1.3.1 以人為本,注重空間的開放性
建筑平行布置,南北朝向,避免西曬,有效改善室內空間的舒適性。建筑間通過“波起波浮”的高地錯落,層層疊退的露臺布置使得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同時,上下相鄰的露臺呼應,在豎向上增加了孩子們課間娛樂休息的交流機會。前后視野開闊,左右開敞的建筑布局,巧妙的促進自然通風,同時留出視線走廊,既能溝通內外空間,又能提供實用有效的公共活動空間。
另外,本項目考慮到不同類型的人流,設置坡道、休息座等公共設施,使各類人群都能充分享受本項目創作出的舒適空間。不同層次的廣場空間,使得各類人流在不同空間都有著良好的視覺效果及空間感受。
1.3.2 自然有機,簡潔明快
用地中央較為平坦的區域切斷了連綿起伏的山地肌理。為了延續這樣的地域特征,采用仿生的設計手法勾勒出類似山脈延綿的建筑輪廓,摒棄“方盒子”建筑空間的壓迫感,繼而以生態覆土的弧形屋頂形式謙遜地融入自然,并將綠意盎然的周邊景觀延續到整個建筑群落之中,而外表皮木色的豎向格柵設計則通過生長的樂符隱喻兒童活躍的心理特征,努力營造輕松、愉悅、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感受。
1.3.3 “建筑寓意”的理念
在設計中,首先考慮少年宮不應是一個封閉的、自我意識滿足的內部功能空間,而應是融入城市環境的開放式的并富于未來少年特殊功能的綜合體,故嘗試使它超越通常建筑的功能含意,努力啟發少年特有的性格,確立其獨有在未來城市中心區現代化大都會中的“城市”地位。
巧用地形,合理組織公園主入口(圖5)。由公園主入口向入口廣場、主體建筑依次展開。從城市交通與周邊環境出發,將少年宮主入口面向公園主入口,通過公園內在向心力增強導向感,建筑依勢展開,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內外形成交匯空間。總平面布局根據其自身的功能需求,將其劃分為5個主要功能部分,形成設計的核心功能區。經過分析功能區相互之間的聯系關系,用景觀廣場和景觀行道來組織空間,作為交通紐帶貫穿其中,同時起到平衡構圖的作用。建筑通過大面積的虛實對比,形成醒目的形態效果,同時由于體量的穿插連接、滲透轉化,空間的過渡與延伸,使建筑的外部空間與內部空間渾然一體,豐富多彩。整個建筑形體上,在各種體塊間的整合、完善過程中,整體建筑猶如山丘中“生長”的建筑,高低錯落,形成富于變化的天際線。

圖5 遵義青少年宮主入口透視
在少年宮內,別出心裁地將不同功能類別并置陳列,通過中心廣場活潑和豐富的游玩項目將多個觸角滲透進各個建筑單元:培訓展覽中心,演藝報告中心與獨立游泳館形成對話,青少年公寓與后勤餐廳緊密并存;在實現少年宮核心功能的基礎上,設計融入戶外訓練與游樂內容,通過不同標高的下沉庭院將自然景色滲透近單體空間中,渾然一體。學習與生活將不再拘泥于室內與室外之分。
三條平行的流線體量,擁有相對獨立的垂直交通系統,在水平方向上通過景觀廣場和景觀步道來組織空間,構成完善的交通系統。少年宮面向公園入口方向的主要人流從北部的城市干道下車后,通過穿越公園小道步行至正面接待處;西南側次入口主要為后勤服務,并為孩子們提供一種臨近科技館或者通往濕地的可能捷徑。
少年宮內的景觀綠化與建筑和諧共生,共同生長。三條平行的流線體量既給人們帶來充滿韻律的視覺體驗,同時也在整體構圖上與科技館保持一定的潛在關系,結合公園主入口,達到一種城市角度上的設計解讀。流暢的弧形綠化屋面延入自然山體中,與優美的松林交相輝映,一部分自然草坡從容而又無意的滲透進幾個下沉庭園中,多層次、多方位的景觀綠化相互交融,意蘊叢生。
建筑立面整體建筑造型采用仿生設計手法,將原有不連續的機理延續起來,形成建筑與環境在空間上的有機結合,變化豐富而不失簡潔,具有鮮明的個性。木頭顏色的豎向構架包裹玻璃幕墻的表皮處理,與人工草坡弧形屋頂有機結合營造出建筑強烈的自然生態感。建筑材料色調明快、通透。模擬山巒起伏的曲線的運用使建筑造型富有動感。各形體之間,不同體質的墻面間相互撞擊,穿越,以及強烈的虛實對比賦予建筑強烈的動感視覺效果。立面細部處理上強調肌理變化,使得整個建筑富于變化,充滿了生機。
依靠附近綠化和屋頂綠化來調節建筑附近氣溫,建筑平面以南北向為主,使日照、通風和空氣對流達到最佳效果。主要節能措施如下:(1)建筑設計有良好的自然通風采光,降低空調損耗;(2)外窗采用Low-e 高檔玻璃幕墻,每層設有遮陽板;(3)外墻采用240 mm 厚加氣混凝土砌塊,外保溫技術采用無機保溫砂漿;(4)屋面覆土,室內形成冬暖夏涼的氣候環境;(5)電氣節能:選擇高效照明燈具與節能光源合理配合使用,用先進的照明控制器具和開關對照明系統進行控制;(6)給排水節能:生活泵采用市政水壓直接供水,衛生器具選用節水型,各設備選型選用高效率低噪音的產品。
遵義青少年宮建筑設計融入城市環境的開放式理念,立面整體建筑造型采用仿生設計手法,將六個看似獨立的飄帶采用線型的平面方式謙遜的延入自然的肌理中,而中心則通過布以更為活潑和豐富的游玩項目將多個觸角滲透進不同的建筑單元,使建筑與環境統一成為一個有機的場所空間,一個生態開放的成長平臺。
[1]DB 50176-93 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S]
[2]GB 50189-2005 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3]JGJ 16-2008 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S]
[4]GB 50016-200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5]JGJ 57-2000 劇場建筑設計規范[S]
[6]GB 50052-2009 供配電系統設計規范[S]
[7]GB 50054-2011 低壓配電設計規范[S]
[8]GB 50055-2011 通用用電設備配電設計規范[S]
[9]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設計標準[S]
[10]GB/T 50314-2006 智能建筑設計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