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珂 平曉冬 孫欣華 鄭玉寶
摘 要:我國流動性在宏觀層面是寬松的,在微觀層面卻是偏緊的。本文對這種“矛盾”現象的成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經濟刺激政策和表外業務的大量發展是造成上述現象的兩大原因?;谘芯康慕Y果,本文提出了解決上述結構性難題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流動性;主動管理;創新工具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5-0026-04
一、引言
1959 年,英國的“貨幣體系運行研究委員會”在其Radclife報告中較早提出了貨幣當局應當對流動性進行控制,“流動性”一詞就此被人們接受。早期的流動性主要與“過?!毕嗦撓?,隨著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我國流動性狀況變得比較復雜。流動性的概念至今仍然存在爭議,根據不同的層次,有的定義為三種:市場流動性(資產變現能力)、銀行體系流動性、貨幣流動性;有的定義為兩種:微觀流動性和宏觀流動性,微觀的流動性主要指資產變現能力,宏觀流動性指銀行體系的資金充裕程度。本文將流動性分為兩個層次:微觀層面的流動性主要指金融機構通過各種金融工具的運用,調節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在確保微觀流動性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最大利潤;宏觀層面的流動性主要是特指一種貨幣現象,是一個國家一定時期不同統計口徑的貨幣信貸總量,即通常所說的信貸、狹義貨幣M1或者廣義貨幣M2。為了進一步了解宏微觀流動性存在的差異,本文通過收集相關的數據,從不同視角來比較分析近3年的流動性狀況。從宏觀視角和微觀視角分析流動性狀況得出的結論理應是相同的,然而比較分析發現得到的結論卻恰恰相反。顯然,這種違背一般規律的“矛盾”現象值得深入研究。
二、宏觀流動性與微觀流動性的“矛盾”
(一)數據來源及說明
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備付金率等相關指標的數據全部來源于萬得數據庫;M2余額及增長率、GDP增長率、CPI增長率等相關數據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統計局等權威部門。
(二)我國宏觀層面的流動性
(三)我國微觀層面的流動性
微觀層面流動性的觀測指標很多, 既有監管上常使用的較為粗略的指標, 也有商業銀行自身經營管理過程中使用的較為精確的指標。我們在進行分析時, 限于數據的易獲得性, 選取了備付金比例和存貸比作為微觀層面流動性的衡量指標。
1. 備付金比例。備付金比例指標是指商業銀行庫存現金加上中國人民銀行備付金存款余額與存款總額之比。該指標值越高,說明流動性狀況越好。
2. 存貸比。存貸比即貸款余額(或平均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 或平均存款余額)之比。一般來說,該比率越高,流動性越差。
2010—2012年3年間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和人民幣超額備付率情況見圖3。從圖中數據可以發現,超額備付率從2010年開始,始終是在下降的,同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卻在不斷增加。這說明,金融機構流動性在不斷下降,而風險隱患和內在脆弱性卻在不斷積累。這種結論也可以通過微觀金融主體的相關經營指標來進一步驗證,見圖4。這兩組數據得出了一個微觀金融層面的結論:微觀層面的流動性是偏緊的。
也就是說,流動性受前期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滯后作用的影響,在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基礎上,存在過剩問題,宏觀層面整體上是相對寬松的。但是從衡量微觀主體流動性的監測指標來看,微觀金融主體的流動性總體上卻是相對偏緊的。
三、流動性“矛盾”現象的解釋
(一)前期的經濟刺激政策
2008年以來,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實現經濟的快速企穩回升,我國在2009年和2010年出現了信貸高速增長的局面,新增人民幣貸款分別達到9.6萬億和近8萬億。大量的信貸資金流入經濟社會,使得宏觀層面整體流動性過于寬松。在較為寬松的貨幣環境中,金融機構大量投放信貸,卻放松了對風險的審慎管理,使得金融機構積累了較高的風險,出現不良貸款的概率不斷增加,不良貸款的大量積累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通過數據,我們還會發現,2009年、2010年中長期貸款占比分別達到70%和78%。如果按照建設周期為3—4年來看,未來兩年可能是還款比較集中的時期,這種流動性矛盾現象仍將存在。
(二)表外業務的大量開展
從央行統計數據來看,2002年以來,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在不斷下降,2013年1季度比2002年下降了1倍以上。從萬得統計數據來看,我國理財產品余額自2009年底的不足2萬億元,增長到2012年底的7.1萬億元,3年間增長了3倍以上。這兩個與中國表外業務相關的數據都在創歷史新高,說明了當前國內表外業務正在大量開展。
表外業務是一種過度的信用擴張,這種過度的信用擴張并不能與實體經濟基本的融資需求相匹配,快速增長的融資需求也沒有流入實體經濟,只是將不同層面的流動性相互轉換來增加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但轉換過程中的風險卻并未減少,出現損失的風險也在加大,損失的不斷積聚降低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在順周期過程中,只要中國經濟在增長,這種風險就不會暴露出來。但是,如果經濟出現逆轉,表外業務存在的潛在高風險就可能會全面暴露。
基于以上兩方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宏微觀層面存在的流動性矛盾較為突出,并且將長期存在,金融體系所聚集的流動性風險也越來越大。
四、主動管理流動性的條件
為了能夠解決上述的結構性難題,貨幣政策需具備兩大特點:主動性和豐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在主動管理流動性的過程中,使用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來管理宏觀層面的流動性,創新一批短期流動性管理工具來滿足微觀金融主體的流動性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引入宏觀審慎政策,將流動性管理納入宏觀審慎政策中,探索建立逆周期的“內在穩定器”的流動性管理機制,主動管理流動性。
(一)我國貨幣政策的主動性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