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 旭,張雪輝,徐 芳,王 琦,李國輝
(1.昆明學院校醫院,云南 昆明 650118;2.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根據運動醫學的研究,每周3次、每次超過30 min的體育鍛煉,對于增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能、預防非感染疾病及緩解壓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等有著積極意義,這也是劃分體育人口的標準之一[1]。研究顯示,能達到此條標準的學生比例為26.8%[2]。通過改善飲食和促進身體活動在可以在全世界大量減少死亡和疾病。2004年5月,第五十七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戰略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飲食和身體活動。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加強全面認識和理解飲食和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及預防性干預措施的積極作用。本文分析了BMI及運動習慣在不同年級間的分布情況及BMI與運動習慣的關系,探討受調查對象的運動習慣對BMI的影響。
昆明某高校在校大學生1760人,其中男生602人,女生1158人, 研究對象年級及性別組成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年級及性別組成
由校醫院醫生按標準方法進行身高、體重的測量。
BMI=體重(kg)/身高2(m2),18.5≤BMI<24為正常,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3]。
以《中國青少年健康相關行為調查問卷》為基礎調查目標人群的運動習慣。
被調查學生中男生體重超重占 8.97%、肥胖占1.79%,女生體重超重占3.49%、肥胖占0.52%。從一年級至五年級BMI值的分布見表2。一年級學生超重、肥胖率高于其他年級。
女生普遍存在為了減肥而鍛煉的現象,30 d內為減肥鍛煉的男生占16.61%,女生占25.22%,男女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7d內每天運動60min≥3 d的同學,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生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7 d內每天運動60min<3d的同學,女生多于男生,男女生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各年級學生體質指數(BMI)分布情況 [n,(%)]

表3 各年級學生調查目標人群的運動習慣 [n,(%)]
30 d內以減肥為目的進行鍛煉的學生中體重正常的占75.00%,偏瘦的占13.52%,超重的占8.93%,肥胖的占2.55%。而在7 d內每天上網≥2 h的學生中,體重正常的占72.36%,偏瘦的占20.26%,超重的占6.51%,肥胖的占 0.87%。說明運動習慣與學生的體重存在一定關系,見表4。

表4 不同體質指數(BMI)組間與運動習慣的關系 [n,(%)]
對影響體重的因素進行單因素相關分析,包括:30 d內為減肥鍛煉、7 d內至少運動60min/d 、7 d內看電視≥1 h/d 、7 d內玩游戲≥1 h/d 、7 d內上網≥1 h/d 。然后對差異有顯著性的變量再進一步進行 L ogistic回歸分析,統計分析顯示,體重異常的危險因素是7 d內運動60min/d<3 d,見表5。

表5 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體重的因素
超重和肥胖是許多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因此了解超重或肥胖的患病情況和相關危險因素,可以為開展肥胖一級預防與干預提供依據。本次調查通過對1760例在校大學生進行BMI與運動習慣的分析發現: 一年級肥胖率高,這可能跟學生高考結束后的飲食生活習慣及營養獲得有關。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運動時間不足是影響超重、肥胖率的主要危險因素,這一結論與國內外研究結果相符,進一步提示運動量的不足可能是青年的體重出現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之一。故為預防體重超重或肥胖的發生,青少年應加強鍛煉,合理作息,控制體重,預防肥胖的發生。
國內研究認為大學生除隨年齡增長運動量普遍降低導致運動能力降低以外,體脂的不斷增長,瘦體重的相對降低是影響運動能力的重要因素[4]。運動/體力活動水平越高者,身體脂肪含量越少[5-7]。體育運動在改善身體形態方面有一定的作用[8]。減肥健身運動方式的實施對體重、體重指數、肺活量體重指數產生積極影響,實驗組在實驗前后差異顯著,并且女生更明顯一些[9]。《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測試不及格的大部分是肥胖的學生,由于身體肥胖,許多大學生身體自尊下降,不從事任何體育運動,甚至不上體育課,至使運動能力和心血管系統機能下降,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成績不及格,不懂得身體鍛煉和控制肥胖的有效方法[10]。
通過改善飲食和促進身體活動可以在全世界大量減少死亡和疾病。2004年5月,第五十七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世界衛生組織《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戰略針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飲食和身體活動。飲食、身體活動與健康全球戰略的目標之一就是加強全面認識和理解飲食和身體活動對健康的影響及預防性干預措施的積極作用。醫學生將投入到未來醫療戰線的前沿,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及運動習慣的相關知識,對今后向廣大人群進行健康教育,促進人群健康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1] MARK B,JAMESD,STEPHENH,et al.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a dults and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yslexia[J].Neuropsychologia,2002,40(12): 2144-2155.
[2] 張 曉,鈕文異.北京市某綜合大學本科生飲食與運動習慣調查[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399-401.
[3]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84.
[4] 王 文.代謝綜合征的流行趨勢與心血管病發生危險[J].中華高血壓雜志,2007,15(3):258-216.
[5] ECK LH,HACKETT-RENNER C,KIESGES LM [J].Am JClin Nutr,1992,56:329-333.
[6] KEMPEN KP,SARIS WH,WESTERTERP KR[J].Am JClin Nutr,1995,62:722-729.
[7] BUEMANN B,TREMBLAY A[J].Sports Med,1996,21(3):191-212.
[8] 陳炳煌.大學生體育運動時間與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120(4):65-66.
[9] 雷芬芳,侯廣斌,李群英,等.不同健身運動處方對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3):317-321.
[10] 黃偉業.對肥胖男大學生身體成分和體質健康的干預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