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學營
(濱州市簸箕李引黃灌溉管理局,山東 惠民 251700)
簸箕李引黃灌區位于黃河下游左岸,山東省濱州市西部,是全國大型引黃灌區之一。設計灌溉面積10.9萬hm2,占全市設計灌溉面積的25.6%。承擔惠民、陽信、無棣3 縣工農業生產、沿海灘涂開發及城鄉120萬人口的供水任務。
簸箕李閘建于1976年,為3 m×3 m 6 孔箱式涵洞,設計閘底板高程18.60 m(大沽高程 下同),設計引水流量75.0 m3/s,加大流量90 m3/s。設計閘前水位20.77 m,相應大河流量300 m3/s,閘后輸水渠設計水位20.60 m,設計渠底比降1/7 000。
1989年因簸箕李閘引水量不足,在位于簸箕李閘西側1 km處增建設計閘底板高程16.50 m,3 m×3 m 4孔箱式涵洞,設計引水流量為50.0 m3/s,輸水渠設計比降為1/25 630。
黃河調水調沙以來,起到了沖深河槽、提高防洪能力的效果,但也給下游河段的引黃供水造成一定影響。據多年引黃資料統計對比顯示,黃河調水調沙后引黃閘前河道發生了明顯變化。從1999—2005年引黃閘引水資料中篩選出對應黃河洛口流量在300 m3/s左右情況下簸箕李閘閘前實際引水位與引水流量數據,見表1。
從表1 中可以看出,黃河洛口水文站平均流量保持300 m3/s 左右時,調水調沙前3年(1999—2001年)和后3年(2003—2005年)閘前引水位和引水流量變化明顯,調水調沙后的水位、流量小于調水調沙前的水位、流量。1999—2001年閘前平均引水位為21.47 m,比設計水位高出0.7 m,平均流量47.06 m3/s;2003—2005年閘前平均引水位為20.32 m,比設計水位低0.45 m,平均流量29.63 m3/s。

表1 黃河調水調沙前后閘前實際水位對比
簸箕李閘位于黃河凹岸險工部位,常年靠水,2002年黃河管理部門在簸箕李閘險工段新建了9 號壩以提高防洪能力。隨著調水調沙試驗的實施,大流量下泄的黃河水在新壩挑流作用下改變了流向,加之9 號壩逐年拋石外伸,使閘前黃河主流逐漸南移700 多米。簸箕李閘逐步脫河,失去直接引水條件。
作為補充閘的簸箕李西閘設計流量偏小,因黃河河底沖深變化、與西引黃閘配套運行的西條渠設計比降過緩、工程配套低等因素影響,引水流量始終在30 m3/s 以下,并且運行過程中泥沙淤積過大,水量損失嚴重,自建成啟用至今從未達到過50 m3/s。灌區地處國家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的腹地,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對黃河水依賴程度越來越高,灌區供水矛盾日益加劇。
自2005年以來,灌區抓住了國家對大型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機遇,連續6年7 期對干渠進行節水襯砌。但尚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灌區干渠總長度161 km,節水襯砌長度為34 km,僅占干渠總長度的21 %;二是灌區工程不配套,大多數工程老化失修嚴重,基本處于失管狀態,導致人為破壞,亂扒亂提現象嚴重;三是水費征收困難,目前灌區水費基本為灌區管理部門自收,由于各縣區水費拖欠嚴重,也造成對黃河部門的渠首水費拖欠,給飲水工作造成困難;四是水資源浪費嚴重,水資源浪費也是引黃灌區存在的重要問題,目前,支渠以下及中小型灌區還是土渠輸水,輸水損失大,灌溉系數一般在0.5 以下,水資源浪費嚴重;五是灌區引黃供水水價偏低,農業灌溉水價遠遠低于供水成本,造成灌區管理經費困難,灌區管理體制亟待改革。
簸箕李閘已喪失引水能力,不能滿足灌區用水需求。根據引水實際情況,建議新建簸箕李閘,并將閘址選在靠近黃河主流,引水條件好的位置。新建的閘底板高程應根據閘前黃河水位確定,建議聘請有關專家進一步分析和論證黃河調水調沙對河道影響的趨勢,以便合理確定新建引黃閘底板高程和灌區配套工程的有關技術指標。
西引黃閘位于彎道凹岸點略偏下,引水條件較好,但設計引水指標偏小,不能滿足灌區用水需求。建議在安全狀況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改造,增加3~4孔閘門,使引水流量增至80 m3/s,以滿足用水需求。
針對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損壞、干渠襯砌率低的情況,加大力度,積極爭取項目,搞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進行灌區內渠系配套、骨干渠道防滲建設,以提高輸水效率。
為了減少引黃閘引渠泥沙淤積,提高引黃供水保證效率,改善簸箕李閘引水條件,結合灌區農作物在不同時段的用水需求,科學調度引水過程,盡量避免小流量引水和高含沙量引水,合理選擇關閘停水時機,減少黃河水在閘前引渠的滯留時間,避免引渠內淤積,確保引黃閘引水功能的正常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