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劉秀勇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潘莊引黃灌區位于德州市西部,1972年建成使用,是全國特大型引黃灌區之一。作為德州市主要糧棉產區,灌區總面積5 851 km2,土地面積58.5萬hm2,耕地面積33.3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3.8萬hm2,建有總干渠1條、長91.3 km;干支渠696條,總長2 788.7 km;閘、橋、渡槽、涵洞等各類建筑物3 449座。
潘莊灌區承擔著向齊河縣、禹城市、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德城區、陵縣、寧津縣8個縣(市、區)工農業生產生活供水任務,渠首設計流量120 m3/s,開灌以來累計引水360.3億m3,年均引水9.5億m3,是德州市名副其實的命脈工程,為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據初步統計,2011年灌區總人口336.1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6.4萬人,農業人口229.7萬人。工農業總產值1670.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 492.7億元,農業產值177.4億元。
近年來,潘莊灌區在原有8個基層站所基礎上,以組建中心管理所為先導,陸續組建了齊河、禹城、平原3個中心管理所(渠首所單列)。通過不斷加強領導,持續加大投入,逐步將所轄的基層站所全部建設成為環境優美、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生活舒適,頗具現代氣息和水利特色的新型站所,使其成為引黃供水基地、現代灌區腹地、和諧灌區勝地和職工生活福地。
針對供水對象多元化、供水任務繁重化、供水成效市場化的新形勢,潘莊灌區以先進技術為手段,成功搭建水情調度技術平臺,先后建成四大現代化科技系統,改變了以往落后的管理方式和調度模式。四大系統為:1)監控系統;2)8 套水位自動傳輸系統;3)17 套遠程閘控系統;4)1 套遠程自動化測流系統,數據成果生成表格進行存管和自動打印。
面對人員隊伍老化、人才不足、文化程度偏低等高年齡、低學歷的職工隊伍,潘莊灌區采取了3個方面的措施:1)持續引進高學歷人才;2)德智兼備選人才,開展了灌區歷史上的首次競聘上崗活動;3)新老結合,吸引了9名正式職工(其中5 人為退休老職工返聘)到中心管理所干事創業,安排4名新錄用大學生到基層站所鍛煉,提升了基層隊伍的整體水平,同時激發了隊伍的活力。
自1998年以來,國家下達潘莊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投資計劃共計11 期,計劃投資累計20 75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7 400萬元,地方自籌資金13 350萬元),共完成新建總干渠護坡16.52 km,骨干渠渠道護坡45.1 km,新建護底3.6 km,維修改造建筑物231座,建設測水量水站點9處。
效益主要體現在:1)水利用系數明顯提高,灌區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48 提高到0.59年,新增節水能力9 977萬m3,總干渠渠道利用系數由0.87 提高到0.91,年減少水量損失4 048萬m3;2)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由22萬hm2提高到23.8萬hm2,提高了1.8萬hm2,灌區年均增產糧食1.60億kg,德州市成為全國第一個“噸糧市”,并實現糧食生產十連增,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形成了公安、水政、技術人員、基層管理人員“四維一體” 的安全防范體系,年均查處水事案件30 多起,調處水事糾紛50 多起,挽回經濟損失60萬元,維護了水利部門的合法權益,發揮了為灌區調水運行和管理保駕護航的作用。采取了三項措施:1)實行警力下沉,將執法人員分組駐扎各基層管理所,充分發揮基層警務室的聯防聯動特長,及時處理亂取土、亂取水、亂修建和破壞水利設施案件,保證了調水運行工作的順利完成;2)實行聯合執法,先后與齊河、禹城、平原3 縣(市)多個鄉鎮派出所聯合設立水務警務室,建立了體制順暢的執法長效機制;3) 加強水法規宣傳,促進灌區和諧發展。
近年來,潘莊灌區承接了引黃濟津向天津市的輸水重任,年送水目標4億m3。潘莊灌區管理局以此為契機,把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作為灌區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促進工作程序的規范和工作效能的提升;在工作制度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工程建設方面實行項目法人制、建設監理制等“四制”管理;在內部管理方面嚴肅考勤、請銷假等紀律。圓滿完成了各年度的供水任務。
實行了計劃供水、合同用水,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各縣(市、區)每年按月向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用水計劃,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黃河分配德州市水量,經綜合平衡,下達各縣(市、區)用水指標。灌區按照市水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各縣用水指標,向各縣(市、區)統一調配水量,并負責各縣(市、區)的用水計量、水費核定工作。各縣(市、區)灌溉管理所(股)負責向鄉鎮配水、供水、水量計量、水費核定等工作。鄉鎮管理站負責向各村配水、供水、水量計量、水費核定等工作。
1)保障灌區連年實現安全高效引水。經過40 多年的運轉,潘莊灌區出現了總干渠淤積嚴重,武莊、瓦王等大型渡槽超期服役,干渠兩岸大型引水閘年久失修、調度不靈,尚廟閘閘孔偏窄、過流不暢,三級沉沙池功能日趨衰弱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供水任務逐年加大。在這種情況下,截至2011年底,潘莊灌區累計安全、高效引水394.98億m3,年均10.12億m3,為德州市社會經濟穩定、快速、可持續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可以說,其中灌區的現代化建設功不可沒。
2)保障灌區有效面對急難險重任務需求,成為引黃濟津(冀)、惠及天津和河北的可靠輸水線路。2010年以來,潘莊灌區開始向天津兼顧河北送水,至今已圓滿完成兩個年度的輸水任務。第一次引黃濟津于2010-10-22 開始,2011-04-11 結束,歷時172 d,供水11.84億m3,創造灌區持續不間斷引水時間最長、持續不間斷引水量最多、總干渠平均水位最高、尚廟閘下泄流量最大、冬季帶冰引水時間最久等5 項歷史記錄。第二次引黃濟津于2011-10-18 開始,12-24 結束,歷時70 d,供水4.2億m3,創造了灌區一年兩次跨區域供水歷史記錄。灌區現代化建設為引黃濟津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使灌區有力應對了高水位、大流量對總干渠帶來的一系列險情,成功戰勝了帶冰引水造成的一系列困難,圓滿完成這一急難險重任務,既緩解了天津市的用水緊張局面,又惠及了德州市的長遠發展,實現了冬、春季農業抗旱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引黃濟津調水的多贏。
3)保障灌區管理日趨科學高效,成為全國灌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典范。通過現代化建設,潘莊灌區實現了對總干渠運行數據的及時獲取,總干渠輸水和帶冰運行的安全保證率得到極大提升,實現了對重點輸水設施的全天候實時監控,建立了水政執法、地方公安、工程管理人員和電子監控網絡“四位一體”管理模式,實現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總干渠引水閘門的自動開啟、關閉及提、降,達到初步對總干渠引水口門集中控制和管理的目的,實現了引黃調水的遠送擴澆,實現了客水和當地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有限黃河水的最大效益。
4) 保障灌區始終走在可持續高速發展的大路上,向節水型、科技型、生態型、服務型四型灌區闊步前行。通過現代化建設,潘莊灌區有效破解了渠系長、點多、面廣造成的歷史性管理難題,有效化解了監測設施不全、調度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諸多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和適時性,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灌區引黃調水、水量調配、工程建管從此有了科學的支撐和保障,推動灌區管理和決策不斷向縱深、精細和高水平方向發展,不斷邁向高效能節水型灌區、現代化科技型灌區、規范化生態型灌區、供水鏈服務型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