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一
摘要:國際化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特征,也是當前中國高職院校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方向。為適應教育國際化需要,高職院校要不斷擴大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學校的發展空間,提升學校的國際影響力。 本文將探討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途徑與保障措施,希望能為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途徑;措施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是高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和國家‘走出去發展戰略需要的必然選擇,對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知名度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將在今后不斷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宏觀思考與研究,加大教育對外開放力度,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此外,個人和社會的經濟支付能力的大幅提高,也使得希望出國(境)學習、進修、參加游學及夏令營項目的學生日益增加。這些無疑為高職院校今后一段時期內辦學國際化工程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機遇和發展契機。但由于資金投入的有限、教師和學生國際化意識不夠強、交流與合作模式單一,以及高校之間日益加劇的國際化競爭,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事業仍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如何緊密圍繞學校國際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不斷推進學校在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與國(境)外教育、科研機構,以及企業、行業協會進行交流與合作,為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科研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與服務,并不斷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實現國際交流與合作事業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是高職院校需要進行系統規劃的國際化發展戰略。
1 發展戰略
1.1 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
增設提高學生國際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能夠反映相關職業的國際通用標準和先進技術的課程;大力發展雙語教學,提高老師和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通過各類合作項目,引進合作院校優質課程,并引進、翻譯、部分節選或二次開發國外優質教材;充分利用國外院校和企業開發的各類網絡開放課程,讓學生享受到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
1.2 建設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中國高職教育走國際化發展路線,必須要有既懂專業又能熟練運用外語的師資隊伍。根據專業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派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師到國(境)外考察、交流、培訓、從事科研或參加學術會議,培養一批掌握國際先進教育成果,具備跨文化交際和跨國界工作能力,且能運用先進教育理念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教師;引進適應學校發展需要的語言類和非語言類外籍文教專家,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升師資隊伍的國際化水平,提高學校整體教學、科研、人才培養能力。
1.3 探索國際化的辦學模式
以適當的辦學模式加強與國(境)外高校開展教育合作項目,重視規范管理和保證質量;鼓勵學生到海外進行教育交流或攻讀學位;開拓海外留學生招生項目,擴大招生規模,打造留學生人才培養體系。
1.4 采取差異化戰略,打造國際化特色龍頭專業
高職院校在立足國內做好基礎研究的前提下,應該以不同項目研究的特色,加強與國外的聯系,多渠道爭取各類國際合作項目,并以項目為龍頭帶動相關專業學科的發展,推進高校科學研究的國際化。以具有優勢特色的專業為龍頭與國外同行強強合作,取長補短,帶動本校其它專業學科的發展,也可以促進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開展。
1.5 開拓國際化的實習或就業渠道
加強與國內涉外企業或機構,以及海外政府組織、教育機構、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海外實習或就業機會;鼓勵學生到海外實習或做自愿者,使學生有機會熟悉和了解海外企業或行業的工作環境、文化氛圍、管理模式,為畢業后選擇海外就業打下基礎。
1.6 營造國際化的校園文化
開設有關世界文化的課程和講座,為學生了解世界和各國文化創造條件;開展國際化的文化或學術活動,充分利用校內外籍專家、外國留學生、歸國人員等資源,在校內舉辦國際文化日、外語辯論賽、外語歌曲大賽等課外文化活動,或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文化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促進多元文化在校內傳播,讓廣大師生員工在校園就能體驗異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打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如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中,增加“綠色”、“環保”等國際上倡導的元素,在校園的主要建筑和重要活動場所加注英文標示等。
2 保障措施
2.1 加強領導,強化意識,為發展提供組織保障
加強對國際交流與合作事業發展的領導,不斷明確各二級學院及職能部門的辦學國際化目標,全面提高全校師生員工的國際化意識;加強學習,完善外事隊伍的建設,打造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組織紀律嚴的外事干部隊伍。
2.2 健全機制,完善制度,為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職院校的外事部門是學校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核心部門。外事工作既是高等院校對外合作的橋梁,也是提高辦學質量、學科建設與研究、人才建設以及提高高等院校整體辦學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立以學校行政主管,包括外事、人事、科研、教務、學工和財務等多個教學和職能部門參與的學校“國際化事務委員會”,構建“學校為主導、學院和職能部門為主體、教師和學生為主角”的外事工作格局,定期召開外事工作會議,統籌規劃近期和長期工作,服務學校的國際化戰略目標。建立健全科學規范的外事管理體制,不斷完善外事工作管理規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3 加大投入,開源節流,為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一方面,把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納入重點規劃,逐年增加外事經費的投入,確保工作的順利開展;爭取取得社會、企業和相關行業的支持與贊助;利用現有資源,開展各類國際教育項目,從中獲取一定的辦學資金。另一方面,在開展各類國際交流項目的過程中,做到資源的整合利用,避免重復浪費,同時優化支出結構,勤儉辦學。
2.4 擴大宣傳,對外展示學校的國際化成果
加強對學校的宣傳,通過制作和發行英文畫冊、光盤、多媒體課件、英文招生簡章等對外宣傳資料,以及參加各類國際教育展覽等形式,積極向海外宣傳推介學校;派專人管理和維護英文信息平臺,及時、高效地將學校相關信息介紹給世界,提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
在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下,中國高職教育也必須與國際接軌,面臨激烈的國際競爭。不可否認,高職院校在國際交流合作中會遭遇很多困難,并且這些困難多是高職院校發展基礎造成的,如辦學條件相對薄弱、 教育資源不足、教育影響力不夠等客觀存在。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積極克服各種障礙,不斷引進相關行業的國際通用標準并融入人才培養方案,為培養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直接服務于經濟建設,具備國際視野,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高職人才打下堅實基礎,這也是高職院校今后的長期目標。同時,高職院校還需不斷加強內涵建設,提升管理與教學水平。只有自身辦學實力強,才能在國際交流與合作領域擁有話語權。所以,國際交流與合作應作為高職院校提升學校發展水平和擴大學校國際影響力的一項長期重要戰略。
參考文獻
[1]張華英:“加強圍際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外事工作效率”,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2。
[2]嚴丹虹:“高等學校外事工作亟待新的突破”,云南教育,2002(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