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幼章
技能人才是我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特別是高技能人才,更是技術工人隊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國家非常重視青年才俊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成長。2011年7月,中組部和人社部聯合發布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這是中國第一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職業院校是培養青年技能人才的重要場所,更要注重青年技能人才的科學成長規律,梳理正確的科學人才觀念。成都市技師學院在教學實踐中,不懈探索、總結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滿足市場需求,深受企業歡迎的青年技能人才。
青年技能人才成長規律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一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向我們很好地揭示了人的認知規律,而這一規律在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10年前的職業教育是從理論知識的學習開始的,基礎知識到專業知識,再到實作訓練,整個培養過程沒有擺脫學科教育的痕跡,學習內容和工作內容脫節,學習方法和工作方式無關。畢業的學生到了企業,許多技能都只能從頭學起,技能成長相對落后,技能教學的技術知識水平落后于企業當前水平,學生一般只能畢業實踐幾年后才能獨當一面地工作。
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終于得出規律:技能人才的培養,必須從實踐入手,從工作入手,企業參與培養的全過程。教學過程中,學習領域和職業領域融合,學習目標和產業需求一致,學習過程和工作過程一體。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理論和技能后進入企業實踐,擁有了初步的實踐經歷后再完成理論的提升。這樣,職業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才能真正成為具備職業能力、滿足市場需求、勝任企業工作、具有發展潛力的技能人才。
順應規律,不斷革新
掌握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必將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近年來,成都市技師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重點,以重實際、抓實事、求實效為基本原則,有條不紊地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改革。
探索新模式。成都市技師學院學習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和英國的“學徒制”模式,推行工作任務導向,構建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為途徑的“12121” 人才培養模式。即建成一個開放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提高社會服務能力;開發兩個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和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課程體系;建設一個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全面推行“雙證制”;建立一個頂崗實習學生追蹤服務和畢業學生繼續教育服務機制和共享資源平臺。
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學院大力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逐步建立以國家職業標準為依據、以工作任務為導向、以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一體化教學課程體系,實現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學做合一,構建能力導向的教學模式。建立重點專業學習領域課程的學習工作站,建設職業核心能力課程的實驗室。中青年教師基本掌握了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多媒體與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并在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學校建有正方教務管理平臺和校園網,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教學平臺、試題庫平臺和重點專業的核心課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也已在建。
創設新專業。學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滿足成都區域經濟發展為重點,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建立包括就業導向、專業指導、專業責任、專業動力、專業依托、專業質量和專業拓展在內的專業設置的動態機制。每年組織召開有企業行業專家參與的專業專題評審會,不斷更新舊專業,并根據市場需求和學校軟硬條件穩步開發新專業。

構建新課程。在新的培養模式下,學院構建新的課程體系,一是構建“兩平臺+多方向+雙拓展”課程結構。“兩平臺”指全院性的公共課程平臺和分專業群構建的專業技術課程平臺。“多方向”指每個專業包括多個專業方向,每個專業方向對應一個國家職業工種。“雙拓展”指提高學生專業能力和職業核心能力的拓展課程。二是開發專業學習領域課程各類任選課程。三是建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
推動新課改。課程開發從學校為主體轉向學校與行業、企業相結合,積極爭取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和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使行業、企業成為課程開發的重要主體。近年來,學院邀請行業、企業專家直接參與制定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計劃,確定課程教學內容和評估標準,參與課程建設的全過程,把職業資格標準引入課程體系,促進學院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在教學內涵上的統一,使培養的學生既有較高的職業技能,又有一定的職業崗位轉換的適應能力,從而獲得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新評價。學院對質量評價體系建設進行了整體規劃: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由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企業用人標準融合成學院評價標準,由行業、企業和學院等組成評價主體,建立包括組織、目標、標準、信息、評價和反饋六個子系統組成的質量監控評價體系。目前學院成立了學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文明督導小組和校內外專家組成的督導委員會,建立了學生信息工作站,制訂了各類質量管理制度。采用平時抽查、定期檢查、年度目標考核、學生網上評教等措施,落實各項管理制度,監控評價工作質量。
推行新合作。人社部在《關于大力推進技工院校改革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指出,校企合作既是技工院校發展的方向,也是技工院校的一項基本辦學制度。實施一體化教學,必須以校企合作為前提。技能人才的最終使用者是企業,其培養必須有企業參與,必須從企業的用人標準出發、從企業生產崗位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特別是技能訓練環境,必須接近或等同企業的實際工作環境,按照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科學、合理地去培養技能人才。
一是建立制度保障。學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員會,各系建立了系級指導委員會,逐步形成了計劃、籌劃、實施、反饋、總結等一系列科學流程,建立了上下聯動、統籌發展的二級管理體系。同時,出臺了《校企合作管理條例》,從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開展。
二是樹立品牌形象。學院選擇合作企業時,側重于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和高端領先的企業,突破傳統的生產、教學、研發、培訓四個方面的合作模式,倡導開放的合作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亮點。截至去年年中,與學院合作企業總數已達612家,簽訂合作協議開展深層次合作企業2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25家。合作專業涉及數控加工、模具設計與制造、電子信息、電氣自動化、汽車維修、現代物流等領域。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是學院的合作伙伴,學院和世界前100強公司德國博世集團(投入80萬元)、世界檢測技術領先企業英國雷尼紹公司(投入40萬元)合作,在學院分別建立了數控系統實驗室和激光檢測實驗室,雙方互派人員進行培訓,共同開發培訓教材;與上海厚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2個數控專業學習工作站;與四川煙草工業公司合作,企業提供資金將職工培訓中心建在學院,學院提供師資和場地,雙方共同參與員工培訓。近期學院又投入重金,分別和西門子公司、智翔集團共建設兩大實訓基地。
三是提高合作質量。廣度決定了規模,深度決定了高度。實踐證明,只有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合作才能讓學院真正了解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使學院的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相結合。學院與三向教學儀器設備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SX-815F機電一體化實訓考核設備獲得全國技工院校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并獲得國家專利,在工業自動控制高技能人才實訓考核設備領域取得突破;學院與德國博世力士樂集團聯合建立培訓基地,為該集團西部地區的客戶提供培訓服務,不僅提升了我們的硬件水平,而且提高了教師的專業師資水平。
問題與挑戰
一是人口因素和社會發展帶來的新問題。隨著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特別是信息化、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具備高超技能、良好理論的一專多能的技能人才成為技能人才市場的主體需求。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長,每年實際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新成長勞動力規模呈下降趨勢,再加上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場人口加速向發達地區和城鎮轉移,人口和勞動力的規模與結構變化對技能人才的培養提出新要求。
二是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和結構失衡帶來的新挑戰。每到年初,企業扎堆地到學院招攬人才,但學院的學生總量達不到企業的需求。201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學院開發的有效崗位和畢業生數的比例為3∶1。為了與企業建立更長遠的聯系,我們盡可能為每家企業輸送人才,但數量上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出現了企業為了多招錄人才,放寬了對專業的限制條件,這導致就業過程中專業對口率下降的現象。同時,在就業行業分布中,機械加工類、電子信息類、機電工程類的就業比較暢通,但市場需求量很大的焊工(熱加工)類、物流類生源很少,導致該類行業很難招到合適的人才。
三是政策弊端帶來的不公平。技工院校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在數量還是規模上,在社會上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但長期以來,技工院校的畢業證書無法得到社會和國企的認可,也得不到政府企事業單位的認可,特別是現在技師學院的發展如火如荼,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學歷成為“致命傷”。雖然有部分地區出臺了認可技工院校學歷的文件,但文件的有效范圍僅僅限于企事業單位等用人單位,在政府招錄公務員等崗位時,持技工院校畢業證的考生也被擋在門外。因此我們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解決技工院校學歷的問題。教育教學改革讓我們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成績,也留下了遺憾,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技能人才的培養還任重道遠,只有遵循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長規律,不斷創新培養模式,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技能人才,才不辜負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