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寶瑞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進行第三次修改 問題導向: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文/蔡寶瑞
9月18日,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對《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分組審議。如何結合上位法的修改和上海的實際情況,將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納入法規保障成為本次修法的焦點。
《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作為我國首部有關未成年人保護的地方性法規,自1987年頒布實施、1997年修正、2004年修訂以來,對于提升本市未成年人保護水平,營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良好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隨著國家法制建設的推進和未成年人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日趨完善,特別是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后,條例的部分內容已與上位法不相一致、不協調。另外,本市近年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需要法規規范和支持;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積累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也需要上升為地方性法規加以固化。劉正東、潘書鴻等代表分別領銜提出相關修法議案。2013年,市人大常委會將條例的修正工作列入了正式立法計劃。
本次修法,在維護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堅持問題導向,對未成年人乘車安全及人身安全、校服質量安全、未成年人出入酒吧等社會熱點問題作出了有針對性的回應。
禁止未成年人進入酒吧。近年來,本市出現了招攬未成年人進入酒吧“充場”以吸引顧客的現象,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不良影響,將酒吧納入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監管范圍的社會呼聲日益高漲,但實踐中對接納未成年人的酒吧進行監管缺乏執法依據和有效手段。為此,《修正案(草案)》明確要求“酒吧經營者在門口明顯位置設置未成年人禁入標志,并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并設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和執法主體。
未滿12周歲未成年人乘坐乘用車需坐后排。近年來,未成年人乘車安全已成為社會熱點。研究表明,大多數副駕駛座位的安全帶是專門為成年人設計的,并不適合未成年人使用,而且如果副駕駛座位裝有安全氣囊,一旦氣囊張開,強大沖擊力可能造成未成年人胸部骨折、窒息或者頸椎骨折。對此,《修正案(草案)》規定:“攜帶未成年人乘坐乘用車的,應當注意未成年人的乘車安全,并安排未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乘坐在乘用車的后排座位”。
家庭乘用車配備使用兒童安全座椅。相關研究和統計數據表明,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對降低兒童死亡率和重傷率作用明顯。上海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國際大都市,理應對兒童安全座椅的配備和使用作出相應規范,但考慮到國家層面尚未立法的實際和社會公眾的接受程度,本市兒童安全座椅立法選擇從引導、推廣和培養使用習慣入手,提出:“攜帶未滿4周歲兒童乘坐家庭乘用車,應當配備并正確使用兒童安全座椅”。
確保校車安全和校服質量安全。校車安全和校服質量安全是與學校保護密切相關、涉及未成年人切身利益的安全問題。《修正案(草案)》對校車安全做了三方面的規范:學校使用校車,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取得使用許可,建立校車安全管理制度;校車應當符合國家標準,并由符合條件的駕駛人駕駛;校車運載學生時,學校應當配備隨車照管人員,隨車照管人員應當依法履行職責,保障學生乘坐安全。同時《修正案(草案)》進一步從保證校服質量安全及規范采購程序的角度,要求學校向家長和學生公開采購情況,接受家長和社會監督。
避免讓學齡前兒童獨處。近年來兒童墜樓傷亡、兒童被困車內窒息死亡等意外事件時有發生,往往是由于兒童獨處家中或者家庭乘用車內,缺乏父母或者監護人的有效看護所致。《修正案(草案)》為此提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看護好未成年人,避免讓學齡前兒童獨處在家中或者家庭乘用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