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杰 遼寧金融職業學院
據海關統計,2012年遼寧省出口貿易額為57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5%,位列全國第8位。得益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作為遼寧省的省會城市沈陽也迸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尤其體現在出口規模。過去十年間,沈陽市的出口貿易規模持續擴大,2012年沈陽市出口額為59.7億美元,是2003年的3倍,占遼寧省出口總額的10.3%。而大連市的出口額為346.8億美元,占遼寧省出口總額的60%。可見沈陽市的出口規模雖然持續擴大,但總體規模仍然偏小。
本文根據2003-2010年沈陽市出口的相關數據,從出口主體、出口方式、出口產品以及出口地區四個方面分析沈陽市出口貿易結構的特征。
1.出口主體中外資企業占主導。企業是出口貿易的主體,沈陽市的出口貿易企業類型主要有: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其中,外商投資企業作為沈陽出口企業的主力軍,十年來所占比重均在50%以上。這種外資企業主導出口的局面對沈陽市的外貿安全非常不利,一旦外資企業受其母國相關經濟政策的影響可能會產生集體撤資的現象,或者將生產基地轉移到更具有競爭力的國家,這會對沈陽的出口貿易造成致命的打擊。私營企業的出口額連年上漲,所占比重從2003年的0.64%上漲到2010年的22.86%,但出口規模較外資企業仍有較大差距。而國有企業的出口額雖然從量上來說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所占比重基本保持在20%左右。
2.出口方式中一般貿易趕超加工貿易。沈陽市的出口貿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和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其中,加工貿易的出口規模近十年并未呈現上漲趨勢。但一般貿易出口規模的穩步上漲還是很好的兆頭,其出口額在2005年趕超加工貿易后,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方式的出口規模并無規律,總體規模偏小,而且占比也不高,基本維持在0.1-0.2%。在沈陽市的加工貿易數據不好看的時候,一般貿易有了喜人的增長,這是轉型升級成果的具體體現,說明加工貿易正在向一般貿易方向靠攏,這是很好的趨勢,但還是要面臨很多的競爭與挑戰。
3.出口產品凸顯“龍頭產品”優勢。沈陽市的出口產品主要有:機電產品、醫藥品、鋼材、服裝及衣著附件、紡織品、農產品等。其中機電產品一直以來都是沈陽市出口的“龍頭產品”,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機電產品出口額從2002年的8.7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32.3億美元,占全市出口比重67%,其中北方重工、遠大鋁業出口均超過1億美元。對于其他出口產品的變化趨勢,紡織品的出口基本保持穩步增長;醫藥品、鋼材出口規模激增;服裝的出口規模略有下降;農產品的出口規模基本保持穩定。可見,沈陽市的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機電產品,相對來說出口產品類型比較單一,而一個地區的出口過于集中某種產品,會對這個地區的外貿安全構成很大的威脅。
4.出口地區過于集中且單一。據沈陽統計年鑒整理,2003到2010年沈陽市前十位出口國家分別是:美、日、韓、德、荷、港、俄、英、新、澳。從區域上看,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出口前三名的國家分別是:美國遙遙領先,日本在2007年趕超韓國后就一直處于第二位。向前三位國家出口總占比雖然呈下降趨勢,但都保持在50%以上。這首先說明沈陽市的出口地區比較集中,而且單一,過多依賴發達國家和傳統市場,而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的貿易規模較小。其次,美、日、韓三國也是我國各個省市出口的主要地區,這樣就加劇了沈陽市的出口競爭。再次,一個地區的出口貿易市場過度集中,也會導致貿易摩擦的增多。
綜上,沈陽市近十年的出口貿易結構呈現出口主體以外資企業為主導、出口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出口產品以機電產品為重、出口地區集中在發達國家的出口局面。
關于優化沈陽市出口貿易結構,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與建議:
1.優化出口主體,使出口主體本土化。優化出口主體,首先要使出口企業本土化,擺脫出口主體外資化的局面,這樣不但可以降低沈陽市的外貿風險,同時也可增強本土企業的競爭力。但并不是說要制約外資企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要貫徹“內外資均衡發展”的思路。對于沈陽市的國有企業,要積極利用政策,發揮身處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勢。政府也要加大對國有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提高國有企業內在實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跨國并購、參股、上市等方式擴張,逐步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對于私營企業,政府可以建立一個網絡平臺,實現我市企業與國外企業在線洽談和交易。并對入戶的企業進行外貿業務培訓、指導企業預防和化解國際貿易摩擦等措施,推動更多的本土企業加入出口隊伍。
因此,市政府要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外資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一批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和品牌知名度、擁有自主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的國有企業,發展一批具有潛在實力的私營企業。
2.穩固出口方式,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共同發展。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對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是不同的。單從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一般貿易的貢獻要高于加工貿易,它在出口創匯、誘導國內需求、激發技術創新等方面體現出優勢。加工貿易主要體現在促進就業、技術擴散等方面。隨著加工貿易本身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加工形式的不斷升級,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因此對于沈陽市來說,要共同發展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充分利用他們對經濟增長有利的作用,規避其對經濟增長的不利方面,使兩種貿易方式能夠合理協調的發展。政府要逐步統一對二者的政策支持,使其能夠平等競爭,讓市場和企業客觀地選擇最有利、效益最好的貿易方式。針對保稅倉庫進出境貨物這種出口方式來說,政府也要積極推動保稅區的建設,做好區內的招商引資工作,引進品牌企業,擴展功能業務,努力擴大出口,進而推動我市出口的快速增長。
3.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龍頭產品以外的明星產品。針對出口產品結構單一且集中的問題,要在保持原有機電產品占主要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發展更多的出口明星產品。保持機電產品的出口地位,企業就要致力于提高傳統機電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高新技術類機電產品出口的增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建立出口預警機制和貿易摩擦快速反應機制。政府也可以建立重點商品跟蹤服務,針對我市出口的重點產品及時提供國際市場的反饋信息和指導意見,擴大我市優勢產品出口。
針對其他的出口產品,政府同樣要制定相關政策來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爭創國內知名品牌,為參與國際競爭打下堅實基礎。同時還要積極拓展新的出口商品種類,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品出口,這樣既能開辟廣闊的國際市場,促進我市產業結構升級,又能完善以機電產品為主的傳統出口結構,同時發展更多的出口明星產品,獲取高額的出口實惠。
4.開拓新市場,推進出口地區多元化。針對出口地區過于集中且單一的特點,政府就要大力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提高出口企業市場開拓能力,組織更多企業參加國內外重點展會及專業展會,千方百計地幫助出口企業鞏固現有市場的基礎上開拓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如非洲、南美、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支持優勢產業開展境外加工貿易,促進產地多元化。
而且針對不同的出口市場,要有不同的產品策略,對于發達國家要出口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針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針對其不同消費層次和消費水平出口相適宜的產品,這樣才能更好的利用要素稟賦來壯大沈陽市的出口規模和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使沈陽市的出口地區呈現合理的、層次分明的多元化布局,從而降低出口市場風險,提升沈陽市在全國的出口競爭力。
擴大出口貿易規模,優化出口貿易結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政府要充分發揮其職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出口融資、報關報檢、出口退稅等貿易流程,為我市的外貿發展創造優質環境。
[1]閻杰.關于調整天津市出口貿易結構的研究.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天津: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2011:39-41.
[2]于艷妮.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對上海經濟增長作用的比較研究.上海:上海同濟大學,200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