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真珍 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蔬菜產業是陜西省渭南市華縣農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華縣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加大蔬菜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全縣蔬菜產業得到了迅猛快速的發展。然而,與強勁發展的工業經濟相比,華縣蔬菜產業發展速度較慢,優勢和潛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挖掘。因此正確分析蔬菜產業發展瓶頸,探尋新的產業增長點,是華縣現階段蔬菜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華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陜西省渭南市華縣是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是中國果菜標準建設十強縣,是陜西省蔬菜示范縣,同時也是西北地區較大的蔬菜集散地。近年來,華縣堅持把蔬菜定位為促農增收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并按照“積極發展日光溫室菜、大力發展設施拱棚菜、穩步提升傳統名優菜”的思路[1],截止目前,華縣蔬菜種植面積高達26萬畝,總產量53萬噸,總產值8.5億元。露地菜總面積達20萬畝次,總產量28萬噸,總產值4.7億元;設施蔬菜高達10萬畝,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3.8億元。人均蔬菜收入為2024元,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1%,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呈現快速、持續、全面發展的良好態勢。
2.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優勢。(1)地理位置優勢。華縣因處于華山的姐妹山少華山腳下而得名,位于秦嶺東部、渭河南岸、關中盆地過渡區,地勢南高北低,形成一個“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區縣土地構成形式。全市總面積113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1.2萬畝,土地平緩,地域廣闊,水資源豐富,具有蔬菜產業發展的地理位優勢。
(2)氣候環境優勢。華縣地處于秦嶺山地、關中平原南部,屬于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年日照時數高達1793.6個小時,降水644.4毫米,平均氣溫13.1℃,適合農作物生長。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高達1.73萬hm2,產量為45萬t,產值為7.8億元。種植品種多達到40多個,主要有黃瓜、圣女果、番茄等,特產蘋果、柿餅、杏等遠近聞名。
(3)區位優勢。陜西省華縣經濟發展較發達,消費群體相對集中。全縣人口35萬,下轄14個鄉鎮。地處關中東部,北臨渭河,南依秦嶺,縣域內隴海鐵路、101省道、西潼高速公路橫穿東西,華金、西南鐵路和華洛公路溝通南北。華縣現有地方公路131條,具有良好的區位經濟優勢,具備蔬菜產業發展的優越條件。
(4)科技優勢。華縣縣委縣政府為將蔬菜產業發展為華縣農業經濟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在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支持,加快普及改良蔬菜種植技術,挖掘華縣蔬菜產業的潛力,提升品質,從質上取勝,比如:華縣辛辣蔬菜研究所提出的無公害蔬菜脫水加工產業化項目已順利列入國家星火計劃等,均提升了華縣蔬菜產業種植的技術水平。為引導菜農掌握設施蔬菜、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技術華縣定期聘請專家指導,積極推廣蔬菜種植實用技術,不斷加快華縣蔬菜產業的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發展。
1.經營主體分散,產業化程度低。陜西省華縣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的支柱性產業,蔬菜產業規模較省份其他縣基地規模大,但由于經營主體分散,產業化程度仍處于較低的水平。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華縣大部分蔬菜種植地區都是以眾多以家庭為單位分散的個體農戶直接來面對,并沒有可以將這種分散的力量予以聯合和組織起來的企業及相關的管理制度。華縣目前并未形成可帶動蔬菜產業發展的成熟精細深加工企業,省內基本的產銷方式為蔬菜經采摘后直接經農戶個人進入農貿市場銷售,這種產銷方式造成蔬菜產業分散,因分散而單薄的發展力量,致使菜農的權益并沒有得到有力的組織保護,使他們不能充分和繼續的發展,造成蔬菜產業產業化程度低,發展步履維艱。
2.科技薄弱,缺乏競爭力。華縣自古就有種菜的歷史,技術服務相對滯后,菜農的蔬菜栽培技術主要是靠傳統經驗和自己摸索,全縣農技人才和農民素質不高,技術指導人員匱乏,嚴重缺乏專業技能,蔬菜種植專業技術人員在數量和業務素質上均不能滿足蔬菜產業快速發展的市場需要。由于生產、科學研究與技術推廣的銜接不夠緊密,科技化水平不高,缺少蔬菜生菜技術服務機構,農民難以得到直接專業化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存在大量因為技術指導缺乏而導致的蔬菜種植出現大面積倒塌、減產及質量不佳等問題的案例,科技薄弱已成為蔬菜種植的瓶頸,制約農業發展,影響蔬菜產業的發展。
3.基礎設施不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意識薄弱。華縣雖作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之一,但大部分蔬菜生產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善,排灌設施簡陋,蔬菜產量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而成為蔬菜產業化發展規模受限的重要原因。而相應的無公害蔬菜檢測技術落后,菜農的安全生產意識薄弱,為追求產量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病蟲害的防止過程中農藥的大量使用,蔬菜質量安全問題沒能從根本上得到重視。一些超市或餐飲企業直接從產地進貨,,缺少農產品專業檢測儀器及機構,造成蔬菜農殘超標的蔬菜流入市場,蔬菜生產者和經營者蔬菜質量安全意識均比較薄弱,一些綠色環保生產方式采取較少,給蔬菜產品質量留下了一定的安全性隱患。
1.加大科技投入,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重視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布局中的投入,對蔬菜產業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將蔬菜產業與現代農業展示與生物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和競爭力。每個品種應建立一個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按照農業標準化的要求,進行蔬菜生產設施、生產設備、加工貯存設施的配套建設。當地政府應全面推廣綠色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學習國外先進蔬菜種植及管理技術,引進專業人才充實技術力量,從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尋找可研究課題,不斷引進新的科技成果,改良和推廣蔬菜種植的新技術,從而使華縣無公害蔬菜產業在人才帶動的模式下更快更好發展,增強蔬菜產業競爭力。
2.立足旅游特色,挖掘休閑蔬菜旅游效益。蔬菜旅游是一種近幾年新興的生態旅游業,它以高科技、無公害的蔬菜園為載體,為旅客提供觀光、采摘、餐飲等服務。早在上世紀70年代,法國、日本、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就已在風景區或城市近郊形成了規模化的特色菜園產業。華縣應根據當地的生產特色及地勢地貌,將土地發展規劃、經濟發展需要和觀賞要求合理的有機結合,支持發展農耕文化體驗、特色蔬菜種植、農作物基地示范園等具有文化氣息特色的生態莊園建設,蔬菜旅游景點不宜過多,不同景點之間要具有特色差異化,合理規劃、重點培養具有蔬菜旅游條件的生產基地,充分挖掘其旅游價值,實現蔬菜產業多元化發展。
3.優化蔬菜物流配送技術,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建立優質的蔬菜物流配送技術是蔬菜供給雙方均特別關心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當地縣區應利用網絡高端技術平臺,建立電子網絡交易市場,采取蔬菜統一集貨方式,并根據輸送方時間、地點等多方面因素統一送貨,極好避免蔬菜輸送的空載率,可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成本。縣政府在加強網絡電子交易市場建設的同時,應減少空駛浪費,教育蔬菜物流輸送駕駛員節油培訓,優化運輸組合,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發展低碳經濟,推廣綠色物流。
4.提高菜農安全意識,促進蔬菜產業健康發展。華縣雖然作為國家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縣,但菜農大部分安全生產意識不強,單純為了追求產量,在栽培管理中出現化肥、農藥使用不當的現象,缺少專業的農產品專業檢測機構,此外蔬菜產業發展受到氣象條件影響比較大,龍卷風、火災、暴風、暴雨、雪災、冰雹等都可能對蔬菜生產及設施大棚造成嚴重損失。陜西省2009年開展了設施蔬菜“銀保富”試點,對設施蔬菜進行投保,此舉轉移了菜農生產過程中自然災害和市場的雙重風險,有利于菜農在遭受自然災害后盡快恢復生產,增加菜農信心。華縣蔬菜生產還不夠成熟,菜農保險意識不夠強,相關政府業務部門需加強宣傳引導,調動菜農應用無公害生產技術,消除蔬菜質量安全隱患,同時規避菜農風險,為蔬菜產業加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1]趙曉燕.我國蔬菜采后加工產業現狀及展望[J].中國蔬菜,2013(03)
[2]成民英,左爭氣,孫曉艷,賈王軍.華縣蔬菜產業發展壯大的建議與對策[J].西北園藝,2011,5(4)
[3]趙燕慧.設施蔬菜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熱帶農業工程.2012(06)
[4]許小龍,胡黎明.黃山市黃山區蔬菜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菜籃子工程建設的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