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斌 楊傳張 于良楠 云南大學
縱觀技術發展的各個階段,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文化生產方式的升級、文化業態創新以及相應文化消費特征的轉變。學界不乏關于印刷技術、錄音技術和信息技術以及更近的數字化技術等各階段技術創新,對于文化產品生產和文化產業業態發展的研究和總結。技術與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研究從來都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也許是太關注于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中厘清和探尋技術與文化生產和消費的發展規律,而忽略了現代技術創新背景下,文化生產與消費正在發生的悄然轉變。
伴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文明也是不斷更替和演進著的,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及正在發生的后工業文明的人類文明更替表明,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動著社會文化形態的變革。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及正在發生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歷程來看,技術的進步促進的是生產方式、社會結構以及消費方式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工廠代替了家庭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和壯大,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沒有使生產方式發展根本性的變化,但是“大規模生產”成為制造業的主導生產組織方式。以福特主義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大規模生產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20世紀大眾消費社會的形成。米歇爾·阿吉列塔與阿蘭·列別策關于福特主義的研究認為,生產與消費的聯接對于資本主義再生產至關重要。福特主義正是在降低個人手工技能要求、迫使工人失去對自己勞動和工作節奏的控制、割裂生產勞動和家庭生活的基礎上,將大眾消費整合進生產的條件。但至20世紀70年代,福特主義生產組織方式固有的僵化弊端,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為了對市場需求做出及時的反應,福特主義逐漸向具有靈活性、分散化、創造性等特征的后福特主義轉變,以消費為中心的后福特主義,創造了和引導了消費的多樣化形式,將生產和消費重新對接,促使當代消費文化和文化消費的興起。
技術促進下的大規模生產和過度豐盛,導致了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促使傳統以生產為中心的社會轉向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引導和控制消費成為進一步發展的手段。20世紀以來,技術的發展和革新,促使產品生產組織模式不斷變化,也伴隨著人們消費方式的轉變,這一時期關于消費的“有閑”、“時尚”、“儀式”、“區分”等屬性的經典論述不斷涌現,從整體發展脈絡來看,消費越來越是文化的消費,以至于當下消費的文化屬性占據了中心位置。伴隨著技術促進的生產方式的轉變,消費的文化意義從隱性要素的存在轉變為作為區隔和建立等級差異的方式,進而發展為現今消費文化的“夷平化”特征,最終將文化推至消費的中心。鮑德里亞認為,物的文化價值和符號價值成為劃分社會等級差異的手段和社會區分的邏輯,并成為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核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生產的不僅是產品和使用價值,更是一套由使用價值抽象出來的符號體系,而個體的需求則是在這套符號體系的控制和刺激下產生的。“19世紀發生在生產領域的那個生產力合理化進程在20世紀的消費領域中得以完成。”消費社會中文化的中心地位和消費控制的探討也延伸到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之中,大眾文化消費的興起使得在文化產業領域也出現了技術單向的控制和塑造作用,法蘭克福學派關于文化工業的批判最為激烈,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技術世界里,大眾化的文化已經喪失了文化真正的本質規定性,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導致虛假個性的流行,單向度的人是大眾文化時代的典型的人的特征。
兩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是建立在以煤炭和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基礎之上的,伴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等危機證實,傳統的依賴于攫取不可再生資源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以新一輪的技術革命為支點,新的符合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在建立。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互聯網和新能源相結合的基礎之上的。不同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形成的系統化的、集中式的生產活動和具有同質化、控制性特征的消費活動,新技術條件下的社會發展方式具有新的特征。
從生產方式來看,建立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技術條件下的生產方式,對于石化能源具有很強的依賴性,“能源機制塑造了文明的本質,決定了文明的組織結構、商業和貿易成果的分配、政治力量的作用形式,指導社會關系的形成與發展”,自上而下的層級性、規模化、集中化、壟斷性等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和商業運營方式。而建立在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可再生能源基礎上的新經濟,由于可再生能源本身的分散性,需要合作性的組織結構而不是層級結構,并為由此衍生出的所有經濟活動提供了一個開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組織模式。建立在新能源網絡基礎上,伴隨著信息互聯網技術、全球物聯網、3D打印技術等共性技術的不斷完善,開放性、合作性、共享性和扁平化的組織模式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的主導方式。開放性的共同體和新的社會生態正在挑戰著傳統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維基百科數百萬計的編輯者參與其中,擁有成千上萬參與者的社交網絡如雨后春筍搬涌現,音樂、視頻、旅游以及其他多種專業化共享社區網站不斷普及等等現象表明,建立在分散式的新能源網基礎上,與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新通訊技術相結合的新經濟是以合作、共享為主導特征的。
從社會結構來看,互聯網技術、物聯網系統以及以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為代表的制造技術等新經濟的技術支撐系統,正在改變傳統工廠生產的方式和集團化的商業模式。新制造技術和物聯網不斷降低商品生產成本以至于個人都可以進行生產,每個創意都可以變成產品,每個產品都能在全球范圍內尋求到消費者,“長尾”成為網絡時代的藍海,數以百萬計的小型企業和個體制造時代的“創客”成為新經濟的主導者。克里斯·安德森所說的“創客”,即是利用新技術和全球網絡,將自己的創意轉變成實際產品的人。生產方式的便利性和低成本特征,將生產者的創意推至新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理查德·佛羅里達認為正如封建貴族的權力和身份來自對土地和民眾的世襲控制,資產階級的成員是商人和廠主,創意階層的特征則是在于扮演著創意提供者的角色,由于創意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量,因此創意階層已經成為社會的主導階層。在新經濟愈演愈烈的當下,創意階層成為生產的核心,創意經濟下的創意階層是促使新工業革命進程中社會結構變化的主導力量。
從消費方式來看,創意產業每天為世界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以高于傳統產業24倍的速度增長,創意產業已成為眾多發達國家的支柱性產業,工業社會正在轉入一種創新型的經濟模式,創意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無論從創意產業發展的速度來看,還是從創意階層的崛起來看,人們的消費方式已經發生了重大轉變,特別是主導創意經濟發展的創意階層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將會成為塑造未來社會的主要力量。創意階層從事對創意具有較高要求的工作特征決定了創意階層的生活和消費方式。“我們的創意思想反過來也決定了我們的休閑愛好。因為我們通過自己的創意對經濟發揮作用,也由此將自己定位為‘創意人’,所以我們樂于參與的休閑及文化活動也都是那些能夠表現并培養創意的活動。”從創意階層的工作特征來看,創意工作者從事創造性的工作,充分發揮創造性進行各種新的嘗試尤為重要,充滿激情和活力,是保持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其次,創意工作也是一個團隊協作性的,創意氛圍、創意團隊對創意的激發和創新性行為的產生具有很大促進作用。同時,創意思維很難隨時開始和結束,創意的出現往往具有不經意性,因此,創意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靈活安排工作時間的重要性。相應地從創意工作者的消費特征來看,創意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創意階層消費方式的特征。創意產業是在全球化條件下,向大眾提供文化、精神、藝術和娛樂的新興產業,多樣性的文化環境有利于提供包容、信任、合作、共享以及激發創意的工作條件,因此多樣化的文化消費對于創意階層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其次,體驗式、參與式的文化消費特征。派恩和吉爾摩認為“體驗經濟”的到來,主要是因為科技推動下的許多新體驗的產生,人們的日益富足以及經濟價值的本質及其自然遞進的趨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創意階層的更加偏愛體驗式和參與式的消費形式。體驗性、參與性的消費方式的社會影響正在逐漸擴大和流行,因為它們激發了創意的本能,提高了創意的能力。最后,個性化和專業性的消費方式。“以選擇多樣性為基調的現代休閑消費方式并不是強調消費主體屬于某一個群體……在這里,自我認同的身份是一種獨立而完整的自我存在,是以塑造自我為出發點,同時在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為目的的。”個性化的消費方式是創意人才的身份決定的。同時,創意階層的消費方式還表現為圍繞共同興趣和愛好,依靠網絡聯接而組建的專業化的共建、共享的創意生產和創意消費的專業性網絡社區。開源、共享、體驗、參與和個性化、扁平化等成為新技術條件下和新經濟進程中,生產和消費的關鍵詞。
前兩次工業革命進程中,特別是后福特主義以來,對于資本主義體系來說,是將消費符號體系、文化體系和控制體系的生產納入到產品生產的過程之中,消費體系的構建在一定程度上是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前提。對于消費者來說,個體的需求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構建的符號體系下產生的,是受控制和引導的,個體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也是完全割裂的,異化現象仍然存在于人們的生產和消費活動之中。而新技術革命和新經濟的蓬勃發展,將會使21世紀的社會產生新的生產和消費趨勢。
首先,技術的普惠性和生態化。正如正在成為現實的云計算的世界,當下,云計算的創建及運營還只是服務于企業利益而非個人和用戶的利益,當不斷整合進能源網、互聯網、物聯網以及以3D打印和計算機為代表的面向個人的便利性制造技術等多樣化的共性技術時,一個不僅服務于企業,更面向于個人的云生態將會出現,云生態成為生產、制造和銷售的后臺服務者,建立在云生態基礎上的社會,將會充分發揮和激發個人創造性的作用,滿足創意階層共享、合作與個性化創造的需求。因此,未來應該是面向所有社會主體的普惠性的共性技術的不斷建立和融合。其次,生產和消費的同質化和整合化。凱文·凱利以書為例來探究未來生產和消費的整合關系,建立在網絡共享、共建和合作的基礎上,未來的書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物品,“我們的文化正在從‘書本的文化’轉向‘出書的文化’”。書只是出書這個過程的副產品,真正的重要的是在網絡共享、共建和合作基礎上,整合了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各個創意主體共同創作的過程。因此,在技術的整合性和生態化的基礎上,生產和消費的本質界限也逐漸模糊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也逐漸融合和同質化了。最后,生產和消費的全面文化化。創意階層參與性、體驗性特征的日益擴散,新的大眾群體對消費參與性的要求日益提升,將會使得生產也成為創意群體的一種自我滿足的消費方式,當一切的生產和消費只是為了滿足個體的個性化、創造性和創意性需求的時候,生產和消費也將會是全面文化化的生產和消費。
技術發展的歷程表明,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伴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革,社會結構的轉變以及相應消費方式的轉變。建立在19至20世紀技術基礎上的,是集中式、層級式和壟斷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相應的是勞工階層的異化,高產量和僵化的生產組織模式,一方面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也面臨著日趨飽和的市場需求問題,生產和消費固有的矛盾,迫使一套控制、引導和激勵消費的符號體系的生產,成為產品生產銷售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向以消費為中心的社會轉變過程中,大眾在消費方式上又進一步被控制和異化了。新技術條件下,扁平化、合作式、共享性的新的社會生產方式,建構的是新的社會生態系統,伴隨著自動化技術、網絡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低成本制造和銷售成為可能,創意推至經濟發展的中心,創意階層的不斷壯大也將弱化社會階級區隔,推動生產和消費的同質化和整合化,以及生產和消費的全面文化化,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及其產品將不會變成異己的力量來控制人們本身,相反人的個性化和能動性發展趨勢將越來越明顯,相應的,文化生產與消費的方式也將迎來一個全新的轉變。新技術條件下,生產和消費不斷變化的特征和正在出現的新的趨勢,也會是一個全新的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1]羅鋼,王中忱主編.《消費文化讀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4.
[2]陳慶德.文化視野中的消費分析[J].社會科學,2006(02):53-61.
[3][法]讓·鮑德里亞著,劉成富等譯.《消費社會》[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74.
[4][美] 杰里米·里夫金著, 張體偉等譯.《第三次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09.
[5][美]克里斯·安德森著,蕭瀟譯.《創客:新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美]理查德·佛羅里達著,司徒愛勤譯.《創意階層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01.
[7][美]B.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著,畢崇毅譯.《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6-7.
[8]易華,胡斌.發達國家和地區創意階層消費特征探析[J].現代科學管理,2010(06):66-68.
[9][美]凱文·凱利著,張行舟等譯.《技術元素》[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