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臨城縣國家稅務局
近年來,中小企業在國家經濟和稅收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很多問題,如扶持政策不到位、發展環境不完善、后勁不足等,其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為鼓勵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國家出臺了包括金融、稅收等一系列調控政策,目前,筆者試以邢臺市臨城縣為例,探討縣域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并提出相應的扶持建議。
根據國家最新的劃分標準,工業類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含)以上且從業人員為300人(含)以上為中型企業;年營業收入300萬元(含)以上且從業人員為20人(含)以上為小型企業。按照這一劃分標準,縣域企業大部分應歸為中小企業。
近兩年,隨著經營行為日益活躍及縣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中小企業數量逐年遞增。據最新統計,臨城縣已辦理稅務登記的企業中18戶為中型企業,占到工業企業總數的3%;320戶為小型企業,占到工業企業總戶數的72%。其中,從“母企業”裂變和整合收購產生的中小企業占有較大比重。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臨城縣中小企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占總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2%,同比增長11.7%;工業增加值完成13.8億元,占工業增加值總額的40%,同比增長18%;兩稅完成1.1億元,占稅收總額52%,同比增長8%;吸納各類就業人員2.3萬人。其中,在去年縣域經濟持續下行,重點企業減收明顯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稅收差額,部分消弭了更大的減收風險。事實證明,一個地區中小企業發展越活躍,稅收結構相應也就越合理,稅收抗風險能力就越高。
中小企業不僅涉及臨城縣水泵、鑄造等所有傳統行業。新辦的工業企業多為太陽能、電子元件、機械制造、廢舊礦渣利用等新產業和新工藝,這在一定程度上引領和帶動了縣域經濟稅源結構調整優化。且中小企業具有投資相對較小、技術專業、轉產靈活等特點,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經濟稅源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
中小企業作為近幾年發展較快的經濟成分,由于宏觀經濟政策上的“抓大放小”,傳統觀念上的“歧視性”對待及中小企業本身固有的弱點,使得中小企業面臨著諸多發展難題。
目前,國家對中小企業扶持的政策主要包括《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等。僅停留在政策設計和原則明確層面,缺乏相關的配套落實措施。同時,國家的扶持政策項目少,可操作性不強,缺乏專業的、顯現的政策體系。從當前稅收政策看,適用于中小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僅包括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等。除此之外,缺乏專門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做”的專業性稅收優惠政策。主體指向不明確,優惠效應自然有限,所以大多數中小企業感覺“不解渴”。
新興的中小企業大多產生于市場經濟相對成熟、游戲規則相對規范的近兩年,缺乏原始積累,并且在廠房選址、征地、環評等方面承擔了過多的社會成本。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門在指導經濟、招商引資中存有“嫌貧愛富”的心理,輕視甚至忽視了對中小企業的支持。甚至在經濟稅收形勢不好的時期,“殺雞取卵”,過度加重中小企業稅負。一些部門在中小企業辦理各種審批中審批程序繁瑣,服務效能高,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從稅收環境看,近兩年,有些地方稅務部門重視大企業的管理與服務,而在對中小企業服務上存在著政策解讀不到位,輔導服務不及時,服務方式不對口等問題。
中小企業大多是個人投資和合伙合股開辦的,具有明顯的“短期逐利”性,從臨城縣的中小企業來看,熱衷于投資選礦、石子、石膏等會利較快的礦山開采行業。甚至投資于國家限制和取締的行業,靠鉆政策空子賺取灰色甚至不法利益。有些中小企業舍不得加大技術研發和環保治理投資,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工藝落實,社會效益差,給社會帶來安全隱患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從稅收現實來看,中小企業大多沿襲家族式落后方式管理,經營者納稅遵從度不高,財務人員素質偏低,財務制度不健全,稅收核算水平差,普遍存在著主觀和客觀稅收問題。
中小企業發展取向應是“做大,做強,做精”,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也應著眼于幫助中小企業“做大、做強、做精”。
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第一大現實難題,而單靠中小企業自身難以有效解決。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要把幫助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當做首要幫扶措施。一是建立適合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除金融機構外,還可以發展有一定擔保資質和擔保能力的中介機構和社會“第三方”成立擔保機構,幫助中小企業擔保。二是金融部門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力度。適當放寬對中小企業的信貸限制,提高信貸額度,努力簡化各種信貸審批程序。同時,在不影響金融信貸組織結構的前提下,建立面向中小企業的專業信貸機構和信貸業務。當然,金融部門在對中小企業的支持中要體現選擇性和導向性,優先支持新能源、新技術、新工藝項目。三是盤活民間資本。粗略統計,臨城縣2012年末居民個人存款余額超過200億元。這是一筆可以利用的資金資源。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措施,鼓勵設立民間投融資主體,引導民間資金向資信良好、發展前景廣闊的中小企業投資。
國家應根據新形勢和中小企業發展現狀,適時出臺一攬子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制度,形成指向明確、可操作性強、效應顯現、專業配套的政策體系。從稅收來看,首先要增加扶持中小企業優惠稅收政策量,使中小企業享受到近可能多的稅收優惠政策;其次,要對適合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進行整合,制定專門面向中小企業的政策匯總;第三稅收優惠政策要具有長期性、漸進性,制定完善涵蓋初期創業、中期孵化、次中期擴張的稅收優惠政策。
一是政府應在宏觀層面對中小企業的投資范圍予以引導,譬如限制中小企業投資礦山開采等,鼓勵和引導其投資新能源、新技術和環保產業領域。這樣既能有效防范中小企業經營風險,又能加快經濟稅源結構優化調整步伐。二是政府可考慮設立中小企業園區,引導中小企業聚集、孵化。在征地、拆遷等基礎工作過程中給予中小企業一定政策優惠。同時,政府可專門出臺政策或設立“創業基金”、“新技術研發基金”,激活中小企業總量,鼓勵中小企業加大新技術研發。三是各職能部門要精簡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對適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中小企業適當放低“門檻”。幫助中小企業盡快落地、投產。
對中小企業的稅收管理要體現導向,突出分類管理,對經營的中小企業適當分行業,利用好行業納稅評估模型,,抓指標,控風險,抓好關鍵指標管理。對新開業的中小企業要側重各種抵扣項目的審核和賬簿、報表的審查,可結合中小企業的財務核算水平和稅收申報質量建立信用檔案,督促企業規范財務核算。要切實優化對中小企業的稅收服務,除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外,對新開辦的中小企業要側重于輔導服務,幫助其規范財務制度。要加大對財務人員的稅收政策培訓和宣傳,做好政策深度解讀;對易出現問題的環節應提倡提前預警提醒服務,避免中小企業因不熟悉稅收政策和辦稅程序而客觀違規。
[1]曲晨竹.試析中小企業發展的成因及對策.長春大學學報,期刊,2010-5-28,2,376.
[2]呂振君,李林.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外部原因分析.科技經濟市場期刊,2011-04-15,2,92.
[3]喻平,黎玉柱.浙江中小企業發展現狀分析.科技創業月刊.期刊,2012-01-10,0,614.
[4]呂愛民,劉蘊華.中小企業發展現狀的原因及對策探討.北方經濟.期刊,2013-2-2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