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訢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會計監督職能伴隨著會計的產生進而被逐步重視起來。20多年的改革開放深入,隨著經濟生活趨向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會計監督體系也日益補充完善,雖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現階段仍存在著很多不足。
1.會計監督職能的概念。會計監督是指依照國家法律和各種財經政策、規章制度對會計工作實行監督,并利用正確的會計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全面、綜合地協調、控制、監督、督促,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是會計的基本職能之一。
(1)馬克思曾說“簿記”即指現代社會的“會計”是“對過程的控制和觀念的總結”,也許多同志認為這是對會計職能的最全面概括,其中提到的“控制”本質就是監督的意思。本文認為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從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應根據當代背景,經濟發展水平及當時會計的發展水平來理解。19世紀中葉,會計以會計、審計、財務、計劃于一身,會計扮演著多種角色,因此,認為會計有監督職能是合情合理的。而在會計、審計、財務等學科已經獨立的今天,會計的監督職能卻在逐步削弱。
(2)所謂職能是指人、事物或機構應有的作用。所謂會計的職能就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的"監督職能"要求會計人員擔負代理國家行使行政監督權,這不是會計所固有的職能,而外部強加的責任。
(3)說起會計監督,我們可以將之簡單分為自我監督(對會計工作、會計人員的行為監督)和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監督。前者應當理解為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工作時應當以行為準則或職業道德規范自我約束(自律),即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正如從事任何職業都應有其職業道德一樣,做事應該有道德觀念,自立自強,合法獲利,穩定會計秩序。對于后者,會計人員應緊跟時代步伐,根據職位設身處地分析情況。
(4)會計監督是會計對企業經濟行為的監督,它與會計人員按準則、制度要求進行規范的確認、記錄、計量和報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后者則是以會計工作的性質為根本,前者是以相應職權地位為基礎。若會計人員按會計工作規范提供信息,根據會計資料進行分析、預測、參與決策也視同監督,未免把監督的含義擴大化。以往下去,在公司里面處處存在監督了。
(5)有意地放大會計職能,反會導致會計對其財務、審計、計劃等工作互侵互阻,這種“侵權”行為使得職能界線不明確而發生的邊界爭議,增加管理難度,以此使利變為了弊。
2.會計監督現狀分析。(1)會計人員由于我國會計監督法律約束機制不全不能有效地行使其監督職能,使企業會計監督不力。如今還有很多企業無法依據新的財務制度來監督和管理,仍用傳統的做法來看待新制度,因而出現“新制度、老觀念、老辦法”的現象。其次,相關配套的法律法規與會計管理混亂新的《會計法》不同步。
(2)沒有建立健全的企業管理體制,內部控制制度失調。在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企業配備會計工作人員,從屬于企業管理人員,甚至被企業經營者所同化,造成會計監督機構的形式化。曾經聞名全國的鄭州亞細亞集團,它曾有過幾個“全國第一”:全國商場中第一設立迎賓小姐、電梯小姐;全國商場中第一設立琴臺;第一個創立自己的儀仗隊;第一個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輝煌一時。而它的倒閉,內部控制的缺失和缺陷難逃其咎。
(3)會計人員缺乏法律意識和職業道德修養,一些會計人員法律意識低下,缺乏實事求是、廉潔奉公、誠實守信的基本職業道德素質,欺瞞做假賬、隨意挪用公款。
(4)會計監督權利的作用發揮不夠。在一些工作職責中,會計人員缺乏對監督權利的意識,在按照會計法的規定進行分析財務會計的執行情況,會計核算等工作中,會計人員不能有效行使會計監督權利。
(5)會計人員定位不清。扮演角色較多。會計人員肩負著雙層任務,既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完成本企業的經濟工作,進行核算、簿記、核數、年結、賬目及成本分析報告除外,又為政府監督的一個基本環節,需要依據黨和國家的路線、政策、方針、法律、制度、法規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合法性進行監督檢查,站在國家的立場上來監督所在企業的經濟活動,還要向上級主管部門或財政、稅務、審計機關報告企業違反規定的行為。
1.加快法律體系建設,是會計監督的法律保障。我國已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和新《會計法》,應盡快明確審計監督、會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從而實施清晰明了的監督職能;加大法律法規的執行、賠償和處罰力度,對違規違紀和不遵守法律的企業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嚴重處罰;同時更應該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如《證券法》、《經濟法》等,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依賴于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和國家的重視以及相關人員的自覺遵守。
2.明確會計責任主體,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的重中之重。作為會計責任主體的企業負責人理應要知管理、明財務、懂業務、曉會計,熟悉有關經濟法律法規,做到對自己負責,對企業負責,對法律負責,這不單是為自己負責,更是為員工為社會盡責。
3.加強外部監督(社會審計監督和政府監督)的作用。以建立健全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為基礎,規定企業外部監督層次,將群眾監督和專業監督結合起來,利于內外部監督的配合協調一致,利于創造良好的會計工作環境,從而提高了會計監督的有效性,為確保會計監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學的基礎。
4.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監督機制。參與經濟業務事項的所有過程的工作人員要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明確財產期限、清查范圍和組織程序;定期對會計資料進行內部審計的程序要明確;要明確重要經濟事項的決策和執行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程序。加強內部監督的措施防備內部相互制衡、監督機制的無效和約束措施的松懈,防止專橫獨斷、濫用職權和越權行為,平等地對待中小股東的法定股權,保護公司和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二是作為會計主管部門的財政部門,應加大對企業管理層和會計等相關人員的宣傳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讓他們認識到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以此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內部控制實施環境。
5.嚴厲制裁,建立對會計違法行為的約束機制。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市場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規范約束會計主體的行為,加快會計誠信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的會計信用環境。一方面要積極建立會計誠信的激勵約束機制,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嚴格的會計失信懲罰機制。
6.實行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憑借管理職能對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和主管會計進行委派的一種制度。其實施對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保障會計隊伍的純潔性和可持續性。有利于消除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才能真正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實現真正的公正性。
7.培養高素質遵法律的會計人才,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認識。(1)要有較強的法制觀念。朱鉻基總理給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題詞時寫下“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原則,不做假賬”這十六個字,是當今會計人員的行為指南。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經濟越發達,職業越社會化,道德信譽就越重要。會計工作僅有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敢于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才能夠更好地完善會計監督機制。
(2)會計人員應不斷地參加繼續教育,提高其思想意識。會計人員繼續參加教育,深化思想,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和成熟的價值觀。真正做到“誠信、真實、公正、可靠”會計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完善會計監督的有利途徑。
(3)會計人員還要有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人員面臨的經濟事項會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在能夠保持職業的謹慎性和規范性的同時,從全局出發,善用科學分析方法,發揮理解力和判斷力,找到解決方法。會計人員在提供會計信息時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高素質的會計人才首先要主動的新的知識和技能,提高業務操作能力,同時國家、也要提供相關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對這些會計人員進行培養,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全面性,使得會計監督能夠有效的得以執行。
事實證明,沒有監督的權力才是真正的“腐敗禍水”。喪失監督、制約的絕對權力下,權力無所不用,無所不能。因此,會計監督是企業經營管理成功關鍵所在,利于防止企業走歧路。從更高更全的角度來認識會計監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利于加強我國企業會計監督職能開展的有效性。因此,會計人員要學習和掌握新會計準則、會計法、經濟法等法律法規的內容和相關應用,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制觀念,身體力行,遇到事情就會迎刃而解。利于改善會計監督現狀,規范會計秩序,促進經濟發展。
[1]鄭洪濤.中國會計領軍人才戰略的模式和效應分析.財務與會計,2006年第8期
[2]鄧毛生.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經濟師,2006年第10期
[3]閆燕.試探我國會計改革和發展中的缺失問題[J].財會月刊(會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