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華

產業興,則經濟興。旅游業是龍頭產業、富民產業、生命產業,具有很強的帶動性、輻射性。江蘇旅游資源豐富,對外交流合作密切,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展,已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旅游產業體系,實現了由旅游資源大省向旅游經濟大省的跨越,正在向旅游強省邁進。
目前,江蘇擁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25個;旅游度假區26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24家;國家A級景區483家,其中5A級景區14家;星級飯店913家,其中五星級66家,四星級193家。2012年全省接待國內外游客4.68億人次,完成旅游投資突破1000億元,實現旅游總收入6500億元,無論是規模,還是綜合實力都位居全國前列。
但透過江蘇旅游業的“火熱”,業內人士感受更多的則是江蘇旅游企業的“乏力”。這種“乏力”直接導致全省旅游產業集中度低,發展不夠均衡,經營利潤不高,旅游經濟在全省經濟中的份額不大,影響有限。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迄今還沒有一家旅游企業的資產或收入過百億,在全國500強、全省100強排行榜中更是難覓蹤影。
如此“大而不強”的市場格局讓人憂慮,尤其是隨著國內旅游市場對外開放速度的加快,沒有龍頭企業,江蘇旅游業將很難應對國內外旅游巨頭的沖擊。
業界擔心,目前整個旅游市場正在洗牌,若不加快發展,待牌局已定,以江蘇旅游企業現有的規模和資產質量,就更難有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旅游業被認為是經濟復蘇的先導產業,全國許多省市都在卯足干勁發展旅游,其政策之密、手筆之大、動作之快令人目不暇接。
調查發現,與全省經濟社會的總體水平相比,江蘇旅游企業的發展仍相對落后。主要表現在:旅游企業的經營規模不大,市場影響力弱,綜合競爭力不強;基本上是屬地化經營,市場創新能力弱,缺少知名品牌;資本化程度低,上市公司少,融資渠道單一,發展易受局限;國有資本占據主體地位,股份制和民營企業實力偏弱;旅游專業人才匱乏,產業基礎薄弱,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轉變觀念,抓旅游就是抓經濟抓民生
旅游興,則經濟強,民生旺。相關研究顯示,旅游業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旅游業與周邊產業的收益比可以達到1:4.3,能夠帶動交通、餐飲、購物等多行業經濟的增長。
江蘇人口密度大,土地資源少,環境容量小。轉變發展方式的要求相對兄弟省份更加迫切、更加現實。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實施,轉變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調高、調優、調輕、調強的倒逼機制已日漸形成。旅游業作為服務業的重要支柱產業,具有消耗資源低、環境污染少、綜合效益高等特點,是天然的綠色產業和優質產業。同時,旅游業還是城鄉就業的吸納器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助推器,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江蘇沿海開發和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相繼上升為國家戰略,必將為我省旅游業發展帶來新的廣闊空間,可以說,我省旅游業正迎來新的發展黃金期。
但處在黃金期并不代表就一定有好的收成,與工業、外貿、文化等領域頻出大企業、大集團不同,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對于發展旅游業總是隔靴搔癢、不溫不火。其實,說到底還是觀念問題。江蘇旅游業的發展,首先要在觀念上轉變:
一是把抓旅游業提升到抓產業發展、結構調整、對外開放、文化建設、城市運營、環境保護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二是不能就旅游論旅游,必須樹立“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大發展”的觀念;
三是需要發揮旅游部門的作用,但只靠旅游部門抓肯定上不去,要像抓工業大項目一樣抓旅游,只有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才能構筑全省一盤棋的大旅游發展格局。
合力突圍,資源整合下活一盤棋
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的多要素組合,決定了旅游產業鏈結構復雜、行業部門跨度大的特點,也決定了只有在各部門的通力合作下,完整的旅游產品才能形成,旅游者的各種需求才能得到滿足。國內外的大量事實表明:依據自愿平等、互惠互利、鼓勵競爭和穩定聯合的原則,采取以市場力量為主,結合一定的行政力量進行旅游資源整合是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
與壟斷性的資源行業不同,由于進入門檻低,幾乎大部分行業和部門都涉足或曾經涉足過旅游的相關產業,并以旅游企業集團的形式直接進入旅游市場。但由于專業化經營、贏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足,加之行政區劃的條塊管理方式,行業、區域之間缺乏協同規劃,導致整個產業處于低端的無序競爭。
沒有整合,就沒有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優勢,就沒有競爭力,也就沒有大的發展,這是一條內在的邏輯關系。只有加大旅游資源整合力度,并從市場走勢、發展潛力等宏觀面上與競爭對手、合作伙伴、政策、自然等外部資源進行全面整合,相互呼應,相互依托,才能拓展發展空間,提升內在質量,帶動整體持續發展。
事實上,旅游業的發展終究還是要靠市場主體去實施,企業如果規模小,不僅吸引不了高層次的人才,還缺乏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旅游業寄存于社會的各個層面,依附于社會及各行各業,政府應加快整合社會分散的旅游存量資源,將政府主導的旅游資源整合與培育大的旅游市場主體結合起來,突破所有制的束縛,引導和鼓勵有條件、有潛力、有基礎的企業加快發展,并將其納入政策性企業的范圍予以幫助和扶持。
在當前形勢下,尤其要引導和幫扶江蘇本土旅游企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其滲透高利潤產業,通過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擴大資本積累,提高抗風險能力,進而培育覆蓋整個產業鏈的綜合性旅游骨干大企業,塑造江蘇旅游知名品牌。同時,出臺政策措施,積極吸引國際資金、社會資本進入旅游行業,通過收購、兼并、參股、資產重組等方式參與旅游開發建設和經營。
順勢謀變,轉型發力方能逆勢飛揚
旅游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面對全省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實現江蘇旅游業的異軍突起,我省旅游企業不可能獨善其身,必須抓住時機加速轉型:
其一,大力推動旅游企業集團化進程。
我省旅游企業實行集團化經營是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根本途徑和必由之路,也是江蘇旅游業提高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只有使我省的旅游企業集團有實力、有地位、有影響,旅游業才能真正成為全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旅游行業的特性決定了政府這只“無形的手”需要發揮市場和行政兩股力量,運用政策、法律等杠桿手段引導企業進行科學化、市場化、專業化的重組聯合,以優勢產業鏈和優勢產品為主線,加快上下游企業重組,拉長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實現規模化的集團經營。
在重組模式上,可以依托大型旅游企業集團,發揮其龍頭和母體功能,通過資產無償劃撥、廉價轉讓或授權經營等方式進行整合。在必要時,可以對核心集團本身進行股權多元化改造,并在條件成熟時實現整體上市。對于社會上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旅游小企業,大型企業集團也可以利用品牌效應、管理經驗、信息化優勢等無形資產進行盤活,并通過兼并、控股、置權等方式擴大自身經營規模。
其二,著力培育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和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我省旅游企業集團只有培育獨具特色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旅游業的背后是經濟持續發展和高端消費需求的日益頻繁。旅游業的高速發展,需要新型旅游目的地,需要良好的人文自然環境。旅游企業除了順勢而為以外,還應該主動加強對政策與市場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大力發展適應市場需求的旅游產品,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再以旅游業帶動教育產業、科技研發產業等現代化服務業發展,努力形成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新型產業結構。
從資本角度來看,要重點推動產品與資本兩條腿“走出去”,在加速推進產業重組的同時,創新資本運營,大幅提升資本實力、市場空間和經營規模,努力把市場做深、做透,實現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轉變,由分散發展向集中發展跨越。
其三,充分挖掘旅游經濟附加值。
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更是關聯度很高的產業。隨著綠色、生態、人文等概念的日益普及,旅游業與其它產業的融合程度越來越高。江蘇有著豐富的原生態資源和人文、科教、體育優勢,將旅游發展與農事活動、自然風光、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帶來的不僅僅是可觀的經濟效益,還有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這或許可以為江蘇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種新的思路和注腳。
以生態旅游與生態農業聯姻為例,可以使傳統的旅游業在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的基礎上,增加種植、養殖、加工等要素;而生態農業的發展更兼有拓寬農業的食物營養、就業增收、生態保障、觀光旅游、文化傳承等多種功能。二者結合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產業,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科工貿一體化的生產體系,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特別是蘇北和蘇中地區,大力發展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生態體驗、文化創意、精細農業等零污染的綠色旅游產業,不僅切合自身發展實際,還可以為江蘇的現代化提供產業支撐。
此外,江蘇旅游業尤其要圍繞“文化江蘇”多做文章,促使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轉變,讓文化產業的提升與旅游產業的發展齊頭并進,進而提升旅游業的深層內涵和經濟附加值,使旅游真正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譜寫“美好江蘇”的重要篇章。
(作者單位:金陵飯店集團公司,高級經濟師、高級政工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