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云

所謂文化,是一種時間的沉淀、過程的積累、習慣了的行為。文化的發生源在民眾的情感之中,文化的靈感在民眾的大腦中,文化的表現最早也是在民眾的習慣之中。也就是說,文化積聚在每一個個體的成長空間,而不是正式組織的號召和組織之中。因此,十八大報告指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其“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新局面”,“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種對文化活力與民眾關系的強調,表現了黨中央對社會文化建設和文化產品創造主體的認知在悄然發生變化,也表現出了黨在文化建設問題上的高度自覺和自信。
出自民眾的原始大眾文化可能存在一些非高雅甚至是去主流的東西,但是不能因此否認民眾個體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創造地位,否認當下中國的文化成就主要得益于民眾文化需求的自然性、文化行為的習慣性和文化創造的自發性這一事實。另外,正因為文化是自我情緒和習慣的表達,民眾自然成為文化產品的主要消費者,相同的情感共鳴和共同的家園記憶使民眾文化產品容易突破地域和時空而成為永恒的需求。如上世紀90年代,《中華民謠》、《同桌的你》、《纖夫的愛》等歌曲的流行,今天城市里民間廟會活動的復興、古樸茶館里聽說書的人氣聚集、人們對舌尖上中國的追逐、商人和文人們共同對紫砂茶壺文化的熱情等,都是極好的證明。英語中“大眾文化”一詞(mass culture)是指一種商業文化,也就是說,文化產品商業化的第一要素是大眾性和民間性的,失去大眾性只有思想性和政治性的作品,不論再怎么深刻也很難對社會發生大面積的影響,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市場和競爭給人們帶來高度緊張和壓抑感的時代。
民眾既是文化的消費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因此,在激發民眾文化創造力過程中,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發揮引導和扶持作用,而不是成為“首席設計師”。
一、構建鼓勵民眾文化創造的政策環境
十八大報告中 “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營造有利于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等表述,表明文化創造必須要有一個寬松的環境。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打破現有的束縛文化創造活力的體制和機制框框,對過去文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認真分析,找準癥結所在,打破思維定式,有針對性地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推進辦法,在加強文化思想、新聞輿論管理控制與開放民間創作、活躍大眾文化之間找好平衡點。
同時,工業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大眾文化打破了以往少數貴族壟斷文化的狀況,使文化活動具有了民主性、平民性、大眾性,成為大眾自己的文化;而后工業化的重要表現必然是大眾文化打破政治壟斷文化的狀況,因為大眾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是一種高度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活動,它與過多的干預、機械的強制不能相容,這是藝術生產的規律,此規律已經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英美國家得到驗證,不論是麥克爾·杰克遜,還是創作《哈里·波特》的羅琳,他們的創作都是以個體的和大眾為主要特點的,而他們巨大的財富收益正是文化商業化的自然回報。沒有文化部的美國文化水平卻遠遠走在世界前列,其“無為而治”的啟示,就是要求相關管理部門在政策環境的設計上更科學、更開放、更能體現創新開拓的精神,使一切文化政策有益于激發蘊含在人民大眾中的創新活力,實現文化發展的突破。
二、注重民間文化人才的培養
大眾文化的人才在民間且具有很大的創造活力,但原始大眾文化產品往往表現出對人類深沉情感和精神的拒絕,缺少文化的厚重感和人生分量,現代大眾文化從本質上說是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不論是原始還是現代大眾文化,稍有不慎就有淺薄化和庸俗化之嫌,于是有意識地就地培養民間文化人才變得十分緊迫。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造就一批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就是黨對民間文化人才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自覺認知。必須要在大眾文化背景下對培育大眾文化人才的體系進行研究。
文化創造活動離不開人,文化創造的水平必然與人的綜合素質相伴隨。培育大師、名人等人才,首要任務是提高民間文化持有人的知識水平。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發展新型文化業態”,這種文化業態就是文化與科技、金融、環境、旅游、創意等領域的融合,是一種“易拉罐裝米酒”模式。它要求文化人才必須既要有文化素質又要有科學素質,既熟悉文化資源又要掌握科技和經濟發展規律。另外,大眾文化具有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品格,大眾文化人才也必須在具備文化才藝的基礎上擁有市場經濟的頭腦,懂得將自己所掌握的“無價之寶”變成有價的財富,這樣才能保證文化產品創作的積極性和可能性。集文化資源、知識水平、經濟運作能力等于一身的大眾文化人才目前雖然比較稀缺,但至少為城市培養文化人才提出了方向和要求。
三、進行民間文化資源的集聚和整合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意味著無論是國家還是城市,文化力需要集聚才能發揮更大的效益。民間和大眾文化的特點是地方性、特色性、分散性和自我性,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對此進行收集整合。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或多或少地存有民間文化產品和藝術人才,或分散于村鎮,或存在于古街古巷,或活躍于霓虹燈下的文化休閑廣場,而其所表現的精神內涵一般說來不外乎賞善罰惡、浪子回頭、好人歷盡磨難終成善果等,這些精神絕大多數是積極的、反映城市主題的,更重要的是這些精神都是當下社會所缺乏且民眾情感又最需要的。各地政府所要做的就是將民間文化創造力和文化產品科學而有效地整合,讓城市文化的源、脈、品合力發揮作用,在集聚和整合大眾文化價值的過程中,制造一種新的文化價值。
而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引進高層次、高水平的文化創意人才和團隊,引領大眾的文化創造。在其現有的現代化水平基礎上,培育對大眾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其兼具研究和應用的復合素質。引導他們在對大眾文化有著深刻了解的基礎上,科學地整合、包裝民間大眾文化產品,使原始大眾文化的淺顯娛樂化與現代人通俗而深度的欣賞模式相結合,創造出既適應市場、適合民眾又能使政治滿意的文化作品,以有品位又有市場的文化產品,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發揮巨大的文化創造力和貢獻力。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