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春
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的投入是有限的,在開展高等教育經費財務收支監管,規范其支出方式和支出范圍等這一前提下,注重追蹤問效,加強對高等教育經費的監督管理,提高高等教育經費使用效率,其重要性已逐漸顯現。
2006年以來,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經費支出逐年增長,教育經費總量從2006年的269605071千元增加到2010年的521219693千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3.33%(見表1)。

表1 我國高等教育經費使用明細和結構 單位:千元
從表1可以看出,事業性經費支出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從2006年的231519046千元增加到2010年的498446245元千,增加了266927199千元,平均每年遞增28.82%;其中個人部分從2006年的107145775千元增加到2010年的210835836千元,增加了103690061千元,年均遞增24.19%;公用部分從2006年的124373271千元增加到2010年的287610409千元,增加了163237138千元,年均遞增32.81%。基本建設支出基本呈逐年遞減的趨勢,從2006年的38086025千元減少到2010年的22773448千元,減少了15312577千元,平均每年遞減10.05%。總體而言,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經費的總投入是穩步持續增長的,其中各項事業性經費支出是逐步增加的,而基本建設支出逐步減少。
從經費使用結構上看,總的來說,事業性經費支出趨于上升,其占整個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的比重由2006年的85.87%增長到2010年的95.63%左右。其中,用于個人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經費支出小幅度上升,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40%左右。工資福利支出呈遞減趨勢;而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則基本呈上升趨勢,其所占比重從2006年的12.55%增長到2010年16.45%,這與高校大量的人才引進有關。這幾年公用部分的支出占教育經費支出呈上升趨勢,且上升幅度較大,2006年僅占46.13%,而2010年所占比例為55.18%,增長了9.05%。其中,商品和服務支出占總支出2006年為18.68%,2010年為32.56%,增幅較大;而用于其他資本性支出的比重連續下降,2006年占總支出的27.45%,到2010年降到22.62%,下降了4.83%。2006年到2010年基本建設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4.13%、8.45%、7.15%、4.98%、4.37%,有較大幅度的下降,這反映了我國對高等教育經費投入的支持重心逐步淡出以基建為主的硬件方面建設,盡管這與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相符合,但在我國現有的高等教育辦學條件趨緊的情況下,基本建設支出相對而言顯得不足。
從表2可以看出,2006年到2010年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總支出分別為12544.49元、15493.48元、17256.89元、18646.97元和20497.92元,呈逐年增長的趨勢,2010年比2006年增加了7953.43元,年均增長率為15.85%。生均人員經費支出和生均公用經費支出都在逐年增長,但生均基建支出下降幅度較大。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高等教育投入有較大增加,同時也反映出我國高校辦學成本較大,在國家財政教育撥款不足的情況下,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能完全解決學校實際支出,如何加強學校教育成本管理、監控和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應成為學校管理工作的重點。
從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2006年到2010年生師比呈逐年上升趨勢,上升幅度較低,基本維持在16.5∶1左右。從國際比較數據和對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高校的抽樣實證調查表明,生師比的合理區間為14∶1—16∶1。因此,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師比偏高,而生師比過高不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師水平的提高。學生教職工比比值也是越來越高,表明每個教職工負擔的學生數越來越多,人力資源的利用水平較高。

表2 我國普通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經費支出 單位:元

表3 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教學人員和非教學人員的結構情況

表4 物力資源利用情況
隨著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加大,用于購置專用設備的資金也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2274113萬元增長到2010年的2715322.17萬元,增加了441209.22萬元,年增長率為4.85%。雖然每年新增購置圖書的冊數呈下降趨勢,但生均圖書冊數卻逐年增長,這表明圖數量增長快于學生數增長。盡管生均校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但生均固定資產總值基本上卻是上升的,這說明高校辦學硬件條件不斷提高,但同時也說明辦學成本在增大。
建立高等教育經費監管體系,首先要完善教育經費監管機構職能,在高等學校試行設立總會計師職務,提升經費使用和資產管理專業化水平,公辦高等學校總會計師由政府委派;其次,要加強經費使用監督,強化重大項目建設和經費全過程審計,確保經費使用規范、安全、有效;然后,在資金撥出后,要以學校預算為核心,以資金流向為主線,以集中核算為手段,對學校教育經費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監督,做好跟蹤問效,及時發現和解決資金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需探索建立教育經費違規使用舉報制度。
建立教育撥款機構及相關制度,要完善“基本支出預算+項目支出預算+績效支出預算”的高等教育經費撥款機制,穩步推進高等教育撥款制度改革。借鑒國外成熟經驗,探索建立教育經費撥款、教育經費審批、教育經費監管職責分離的管理機制。結合國家及地區政策的要求,建立教育經費的撥付公式,公式應簡明易懂,通過“地區消費調節系數”等體現地區間、學校間的差異。高校也應實施全面預算管理以節約資金、改善教學設施、提高教學水平,全面預算管理應涵蓋長遠發展規劃、預算資金安排、基本建設項目、固定資產管理、對外投資、審計監督、績效考核等財務活動各個方面。
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應該采用最先進的軟件技術,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以“效率管理為基礎”的教育經費管理信息系統,提升教育經費管理信息化水平,實現教育經費的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不應該只采集“教育投入以及產出”等數據的單一分析系統,而是應該根據教育經費使用效率與成本進行比較,評判出哪些經費使用方案是最有效率的。根據教育經費相關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并結合績效評價相關理論,設計出切實可行的教育經費管理信息系統,科學合理的對高等教育經費實施管理,分析評估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
建立與教育戰略目標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經費使用效率的績效評價體系是我國教育管理體制的一個創新。雖然目前尚無現成的評價原則、評價體系等可供借鑒,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現階段的條件和環境,探討教育經費績效評價的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它,從而逐步建立起我國高等教育經費績效評價的科學理論和指標體系。高等教育經費績效評價的內容應包括教育經費的經濟評價、效率評價、效益評價以及公平評價。高等教育經費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應結合基本財務指標、經濟指標等量化指標和一些如支出項目預定目標的合理性、單位教職員工等定性指標。教育經費監管機構要定期向財政、教育部門報送學校財務活動情況,提供財務分析報告和績效評價報告,促進教育資金績效考評體系的建立。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7-29.
[2]陳鳴,朱自鋒.中國教育經費論綱.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98-128.
[3]詹儒章.論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的績效評價.教育財會研究,2008(2):16-17.
[4]王霞.高校教育經費在運行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監督.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