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昕旸 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近幾年,全國各地多次出現農產品“賣難買貴”現象,農產品的價格一直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從“蒜你狠”到“姜你軍”,農產品價格的一路狂飆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生活,更是打擊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給社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負面影響。,致力于找到解決農產品“賣難買貴”問題的根本方法。
在三個月的實地調查中,以成都這個大型消費者市場以及成都周邊的大型生產者市場為代表進行調查。成都市是一個發展中的城市,在目前的建設步伐中,城市功能區定位明確,中心城區和城市發展新區建設步伐加快,土地資源稀缺,綠色低碳環保要求提高,對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要在蔬菜質量上有所提高,而且在速度上也要滿足市場的需求。我們希望通過對成都市農產品“賣難買貴“現象的分析,得出一個適合解決全國農產品“賣難買貴”的方法。
對于消費者市場,具有代表性的有益民菜市場,凍青樹菜市場,天涯菜市場等市內市場,也有犀浦菜市場,紅光菜市場等郊區市場。
總所周知,采購要遵循5R原則(適時(Right time)、適質(Right quality)、 適 量(Right quantity)、 適 價(Right price)、 適 地(Right place),即采購應該圍繞“價”、“質”、“量”、“地”、“時”五個基本要素進行,即在適當的時候以適當的價格從適當的供應商處買回所需數量商品。然而,在我們調查過程中,在采購方面我們發現了以下一系列問題:
1.很多終端采購商采購批量小,從而單位成本增加,以至導致蔬菜的價格偏高
2.采購環節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
3.采購環節過多導致蔬菜價格持續上漲
4.攤位費、管理費等額外費用過高導致蔬菜價格上漲
5.跟風生產現象較為嚴重
6.市場與生產者信息不對稱,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農產品銷售難
7.種植技術較為低下,抗風險能力弱等問題
8.運輸費用持續增高
9.批發商積壓農產品導致的浪費問題
針對以上從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農產品“賣難買貴”的深層原因已躍然紙上。
在上一節中總結分析了中國農產品市場中頻頻出現“賣難買貴”的現象,本節側重于對中國農產品市場出現的這類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農產品價格的劇烈波動,主要原因在于供需結構的不匹配。而引起農產品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從生產和流通兩個環節來深入探討。
自1987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確立和鞏固了以土地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的特征為特征的家庭聯產責任制。這種體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了發展,但是,隨著我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農產品的生產供給受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
當前,有相當的一部分的農業生產者依舊保持著這種生產模式,生產方面往往是“跟風生產”、“一擁而上”,而且由于農業生產者們自身的素質和社會信息的不健全的因素,導致生產供給呈現出了周期性的波動。
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農業生產者在進行下期的生產安排是往往只能依靠前期出現的市場信息。市場價格的波動主要來自于市場供需的不均衡,生產過剩的情況極為普遍,生產過剩和供給不足往往呈周期出現。一方面,供給過剩引發市場競爭加劇,農產品價格下降,農戶遭受損失;另一方面,一輪供給過剩,經常伴隨下一輪的供給不足,產業波動劇烈,產業鏈相關主體一損俱損。而正是由于這種信息的不充分,導致生產供給總量過剩,而在一定的時期之內,農產品的需求是相對穩定的,這就導致了農產品價格劇烈下降,農業生產者們的利益蒙受巨大的損失。
(1)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流通成本較高
雖然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的物流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國物流行業和發達國家相比,也才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我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長期存在減緩了我們物流行業的發展的步伐,物流的基礎設施的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交通網絡沒有形成,很多地區依舊閉塞,導致了農產品在流通中成本增加;二是農產品運輸設備的缺乏落后,據統計,我國七成是敞篷卡車,三成是密封式箱式汽車,公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只占25%,鐵路冷藏運輸的運量占55%左右。
(2)流通環節多余繁多
農產品從生產產地到消費者的手中經歷了很多的流通環節,這些復雜繁多的流通環節自然而然增加了很多成本,這些成本隨著流通環節的增多,最終使得農產品價格在各個流通環節逐步被抬升
(3)貯藏設施的落后,損耗大
據河南日報記者報道,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存儲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約為25%一3%糧油15%蛋15%肉干耗3%,也就是說,有25%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上被消耗掉,而發達國家果蔬損失率則低于5%,美國的果蔬損失只有1%—2%我國農產品物流現階段主要采取常溫或自然物流形式,普遍沒有使用農產品的冷鏈物流技術,在整個物流鏈上,未經過加工的大量鮮銷農產品每年因缺乏冷凍冷藏設備和技術造成在運輸中腐爛損失高達750億元。
[1]許亞.農產品物流不暢的原因分析及改善《物流科技》,2006年
[2]劉紹文.我國農產品物流研究,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