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寶林 沈陽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可持續發展作為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我國已將可持續發展放在國家發展的戰略高度。企業作為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其是否可持續發展關系著整個社會及經濟的順利進行。為此,作為企業的財務評價體系也應與時俱進。對于傳統的評價體系,如:杜邦分析法、BSC、EVA等。在評價企業的財務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缺少非財務評價指標;評價的指標不全面,綜合反映能力差;EVA雖然考慮到了非財務指標,但僅體現非財務指標在某一靜態的經營成果,沒有體現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企業要想在經營中獲得優勢,就需要財務評價體系朝著更加全面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以支持企業在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評價包含經濟性、社會性以及生態性財務評價三個方面,在進行指標構建時,所選指標能涵蓋這三方面內容,對企業能進行綜合的財務評價。其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如下:(1)完備性原則。要求指標體系的信息量做到既必要又充分。(2)可比性原則。要求指標的設計可以滿足橫向和縱向比較的需要。(3)代表性原則。要求所選指標具有較強的鑒別力,可以區分不同企業、同一企業不同年度的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高低。(4)可行性原則。主要是可計量性和可操作性兩個方面進行定量描述和又要體現科學性、完整性。(5)結構層次性原則。要求對指標體系中的各類指標按照其屬性和評價內容加以歸類,以使指標體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經濟性的評價指標主要是衡量企業的發展狀況和潛力。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一下四個方面:
(1)經營業績
企業的經營業績是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它既是企業前期經營成果,又是企業后續經營的基礎。該標準有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報酬率、總資產周轉率等相關指標,主要是反映企業前后期利用資產的效率。
(2)科技與創新能力
企業要獲得長期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尤為重要。主要有以下個指標。
①R&D人員比例:是指企業直接參加研究開發的人員占全體員工的比例。
②技術開發經費比例:指企業當期技術開發經費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例。
③人員技術裝備比例:指每個員工所占有的生產用固定資產平均凈值。
(3)安全經營能力
企業的安全經營能力反映企業對外界變化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主要有一下幾個指標。
①市場占有率:反映企業在市場中所占有的份額。
②現金流量負債比率:是指企業當期產生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與期末流動負債余額的比率。
③市場應變能力:指企業當期新產品產值占行業當期新產品總產值的比重。
社會性財務評價指標主要反映企業對社會的貢獻和承擔的社會責任,該指標體系綜合反映了企業對利益相關者的貢獻和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該指標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職工保障能力
其反映了企業對職工的保障能力。相關指標有:員工培訓費用率、勞動合同簽約、勞動保險支付比率。
(2)社會的服務能力
企業能為應該為社會提供合格的、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能力。該指標主要包括:產品合格率、產品退貨率、產品返修率、消費者滿意程度等。
(3)社會貢獻能力
直接反映了企業對社會的貢獻,該指標主要包括:社會貢獻率、社會積累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
生態性財務評價指標主要反映企業對自然環境的貢獻和承擔的環境保護責任以及對自然的利用情況。
(1)資源的利益狀況
該因素主要是反映企業生產經營中對各類資源的耗費、利用狀況。主要有以下指標:①原材料消耗率;②萬元產值能耗;③生態資源綜合利用;④生態成本比重。
(2)資源節約狀況
該因素主要反映的是企業在節約資源能力。主要有以下指標:①重復用水率;②可燃氣體回收利用比率;③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④節能型產品比重。
(3)污染控制能力
污染控制能力因素主要是反映企業減少廢物排放和對污染進行治理的能力。主要包括一下相關指標:①環保投資比率;②三廢排放處理比率③三年環保投資平均增長率。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財務評價指標必須在實施的過程中收集與利益相關者相關的重大影響事項,包括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
面對大量的數據信息,給使用者提供怎樣的信息才是合適的。首先,抓住和財務目標主體相關性強的指標。其次,抓住對企業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隱性信息。最后還得考慮收集相關信息的成本。
本文對相關指標做了適當的設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本文沒有針對某一具體的行業進行設計,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對于不同的行業相關指標還應做相關的改動;其次,在指標設計上可能缺乏實際應用性,尤其是社會性和生態性財務評價指標,需進行長期考驗和應用得出結論。因此,在實踐中要給予重視。
[1]蔣波.公司財務評價研究綜述[J].經濟理論研究.2008.
[2]邱英.財務評價體系的評述與改進[J].社會科學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