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鄂湘 楊亦民 湖南農業大學
“低碳經濟”一詞最早于2003年出現在英國,我國所倡導的低碳經濟,即指在國家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制度、技術創新,可再生能源開發,企業轉型升級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發展相協調,促進社會各方面良性循環。同時就目前我國的企業構成情況來看,中小企業總數已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且結構不趨合理,多以高能耗的制造產業為主,所以我國若想走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以中小型企業為關注重點,同時,中小型企業由于受到其自身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多數處在產業鏈的最底層,呈高能耗、低產值特點再加上“低碳經濟”大幕的拉開使得政府的各方面政策都向低碳產業方面轉移,這些因素就使得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更加步履維艱,所以中小企業要想繼續在我國的大經濟形勢下站穩腳跟,就必須順應低碳經濟的潮流,站在低碳經濟的制高點,抓住時機,加大企業轉型力度,順應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影響尚未消弭之際,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又拉開了帷幕,這無疑對數量龐大的中小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又是不小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加快轉型升級無疑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而這既是企業內部轉型升級的需要,同時也是外部經濟環境的要求。
1.從中小企業內部而言,轉型升級是提高經營績效的需要。從我國當前中小型企業的產業結構來看,中小企業絕大多數分布在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第二產業,就如宏基創始人施正榮的微笑曲線所描述,中小企業還處在技術含量低、能源消耗高、利潤空間最狹小的微笑曲線底端,再加上我國中小企業數量龐大,競爭激烈,這些就使得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容樂觀,換句話說如果中小企業繼續這樣那就必然會滅亡。在此種情況下,低碳經濟下的轉型升級無疑是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先之路,因為低碳轉型強調的是低投入,高產出,綠色環保、持續發展,這一理念為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指明了兩個方向,第一是內部轉型,促使企業加大資金投入,重視技術研發,實現低排放、高產出。如果中小企業順著這一道路前行,就會無形中使中小企業的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轉移,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是外部升級,這是要求中小企業進行產業結構轉型,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步摒棄現有的高能耗的業務,開拓新興市場,實現逐步向服務性的第三產業轉移,所以從企業自身內部持續發展來看,不管是哪條路,低碳轉型升級無疑是其必經之路。
2.從中小企業外部而言,轉型升級是順應時代經濟的要求。從外部的大經濟背景來說,國家的低碳經濟戰略不僅僅是一句口號,隨著國家對低碳可持續的逐步重視,國家的各方面產業扶持、稅收優惠等等也會向這方面轉移,如2008年12月9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資源綜合利用及其他產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對銷售再生水、翻新輪胎等自產貨物實行免征增值稅的政策。同時有媒體稱,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確認,研究所的課題組日前發布了《中國開征碳稅問題研究》報告,建議在未來幾年之內開征碳稅,并提出碳稅制度的實施框架等。這就預示著那些不加快轉型升級,高能耗、低產值的中小型企業不僅得不到政府的扶持,反倒會因為與可持續發展戰略背道而馳而被遺棄。所以廣大中小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響應政府的號召,加快轉型升級,走低碳、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也是順應時代經濟的要求。
雖然實現低碳轉型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迫在眉睫,但對于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轉型升級并不那么簡單,在轉型過程中中小企業面對的困難也因企業而異,但大部分中小企業在轉型升級中遇到如下瓶頸:
1.受到企業經營理念制約、資金缺乏、積極性普遍不高。對于廣大中小型企業而言,由于其規模小,資金少,力量薄弱,它就要求其整個生產周期較短,資金投入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收益來維持其資金鏈,長期受到這種企業經營理念的影響,就會使企業目光短淺,缺乏長遠的戰略目標,資金投入也以短期投入為主。而恰恰與此相反,企業的低碳轉型更傾向于一項資本性支出且投入的數額相對較大,其所創造的經濟效益也不會像先前一樣立竿見影,屬于典型的高投入、長收益的項目,這就使得多數中小企業對于低碳轉型望而卻步,不愿長期、大筆投資的經營理念使得其轉型的積極性普遍不高。積極性不高的另一原因就是資金短缺,中小企業受到規模限制,其融資渠道十分有限,資金來源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制約,主要是以股東的投入為主。但是若想實現轉型升級、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持續、充分的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企業轉型升級上,資金短缺是其另一塊重要短板。
2.低碳轉型升級成本過高,多數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企業轉型升級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往往是整個企業設備的更新換代以及企業員工的置換或再培訓,這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特別是對于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而言,在設備的置換或升級上,其不僅要滿足更高水平生產水平的需要,也要實現低碳排放,要能夠與環境相協調,這種高要求必將伴隨著高成本。在企業人員上,同樣不僅要使轉型后員工適應新的設備或崗位的要求,還要使員工形成環保、低碳意識,這也將增加人力資源成本。僅就這兩方面的轉換成本而言,對資金缺乏方的中小企業都是不小的挑戰,再考慮到如外部的市場轉換成本等,中小企業就會更加不堪重負。
3.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低,行業起步較晚。中小企業的技術人員所占比重很小,人才極度匱乏,創新能力弱,這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實現轉型的又一重大因素。國際上一般認為:技術開發資金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生存,占2%的是可以維持發展的,占5%及以上的企業才有競爭力。而對于我國很多中小企業根本沒有開發經費,有的也往往不足銷售額的1%,而更不用說專門的研發部門了。這樣一來低投入、低技術創新能力無疑成為了中小企業向低碳轉型的攔路虎。同時低碳經濟主要是注重新能源開發等產業,而就新能源整個行業而言,由于起步較晚,政府扶持力度有限等因素,雖然近年來一直是經濟發展的熱點問題,但整體行業的發展水平還是有限,所以能夠為企業低碳轉型提供的人才、技術支持也受到限制。
1.改變經營理念,提高積極性,主動向低碳轉型出擊。中小企業要實現低碳轉型,就必須要摒棄傳統的發展理念,接受低碳經濟所帶來的新的發展戰略。企業管理層要加強觀念的更新,明確戰略目標,明確符合低碳要求的資本性支出的重要性,要樹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堅信低碳投資能帶來長久的經濟利益。同時,中小企業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來迎合低碳轉型,找準轉型目標,并主動出擊。
2.搶占低碳經濟的制高點,占領市場,搞活金資來源。低碳經濟時代是新能源產業等與環境相協調發展的產業的天下,中小企業要在低碳經濟的大潮中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搶占經濟發展制高點,先發制人,獲得相對競爭優勢,占領低碳產品市場。如在當前制造產業已經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可以另辟途徑,在現有生產水平的基礎上向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業方向發展。同時,為保證企業低碳轉型、為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持續、充足的資金保障,中小企業要搞活資金來源,創新融資方式。比如說可以中通過小企業間的合并來壯大規模,通過發現新的低碳經濟增長點、做出好的策劃方案來提高自身的借債能力等等。
3.掌握好轉型步伐、控制好轉型成本。轉型成本是任何企業在轉型過程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力量薄弱、資金缺乏的中小型企業就要控制好轉型步伐,不能操之過急,轉型要有計劃的分步走,井然有序的進行。如企業可采取循序漸進的步驟,在保證一定收入來源的前提下分部分轉型,在設備更新上,對舊設備進行科學的財務處理,分攤好各期的費用,企業同時可以融資租入新設備,掌握好財務配比原則,緩輕財務壓力,控制好轉型成本。分步驟、分層次不定期加強對企業人員的技術、觀念培訓,循序漸進,在為企業提供高技術、高水平員工的同時控制好人力資源成本,控制好企業轉換成本。
4.加強人才培養,強化技術創新,形成發展低碳經濟的長效機制。人才與技術是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人才方面,企業要加大宣傳力度,吸引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加入到企業中,在企業內部建立激勵機制,激發員工的創新意識,為其技術、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同時加大對人才培訓的資金投入,對企業人才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進行后期培訓,使人才真正能夠學有所用,能夠提出滿足企業需要的新創意、新方法、新技術。在技術上更要建立自主創新機制,加大技術研發資金投入,發展低碳技術,實現由生產型向技術型轉變,將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需求緊密結合,為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技術保障。
[1]徐曉玲.低碳背景下中小企業如何轉型[J].商業經濟評論,2011(4).
[2]華天昕.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轉型淺論[J].財經與管理,2012(7).
[3]吳同.淺談低碳經濟與中小企業的轉型[J].財經縱橫,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