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寶軍 赤峰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
論合理避稅在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崔寶軍 赤峰市產品質量計量檢測所
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稅收是企業和個人的一項重要支出,隨著新的經濟體的不斷建立和新興業務形式的不斷產生,國家各類稅收政策的不斷更新和出臺,企業有必要進行納稅工作的事前、事中籌劃,使得企業和個人在符合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各項稅收、財務、會計等政策的規定,實行合理的節稅措施,以此使企業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最終達到了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也使國家在稅收方面出現長效機制,從而實現國家、企業和個人三方良性發展。
合理避稅 財務會計 稅收
稅款征收與合理避稅,歷來是一個人們關注的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依法納稅是每個企業應盡的義務,但是較重的稅收負擔,有時又成為了制約企業向更大規模發展的桎梏,于是,合理避稅成為了企業必須考慮的主要問題之一。
合理避稅,也稱為節稅或稅務籌劃,指納稅人根據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通過經營結構和交易活動的安排,對納稅方案進行優化選擇,以減輕納稅負擔,取得正當的稅收利益。通俗的講,合理避稅可以認為是納稅人利用某種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處來安排自己的事務,以減少他本應承擔的納稅數額。由于它的前提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展開的,因此在稅務上不應反對,只能予以保護。
避稅是隨著稅收的產生而產生的,隨著稅收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發展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只要稅收存在,納稅人就不可避免地會利用各國稅法規定和稅負水平上的差異或稅制的不完善之處,采用變更住所、轉移資金、成本、費用、利潤等種種公開合法的手段,謀求最大限度地減輕國內或國際的納稅義務。在尋求的少交稅的過程中,納稅人漸漸發現國家稅法并不是無懈可擊的,由于種種的原因使稅法有其自身的“缺陷”,這些“缺陷”可以直接或間接被納稅人利用來減少或避開征稅,并可坦然地面對政府的各項稅收檢查而安全順利過關,既少納稅或不納稅又不觸犯法律。有此何樂而不為呢?不違法,少納稅,多得利,這就是最初避稅產生的原因。
現代避稅的原因更為復雜。主觀的、客觀的,經濟的原因交織在一起。稅收是無償繳納的,誰都希望少交為佳。在不違法的前提下,能少繳多少就少繳多少甚至一毛不拔。如果講要為國家多作貢獻,有許多其他的方式遂愿。稅收的負擔是不輕的,企業一般要將40%-50%的盈利繳給國家。如此高的稅負,對企業的資金運作、自我積累、發展壯大,無疑會造成不良的影響。有些稅種,即使無利抑或虧損也是要繳的,這給企業雪上加霜。但是稅負又是可以減輕的,國家稅收政策的引導、減免優惠的大量存在、征管活動的疏漏等都給避稅提供了可用可謀的機會,國際經濟交往、經濟全球化、各國稅收制度的差異、稅收負擔的不同、避稅港的存在等等,給跨國避稅打開了方便之門。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采用種種方式方法來減少納稅,而在諸種方式方法中,偷稅是違法的,要受法律制裁;漏稅須補交;欠稅要還;抗稅要追究刑事責任,唯有避稅,既安全又可靠,自然就成為首選的良策。下面舉幾個具體稅種避稅實例:
例1.增值稅避稅實例:
某商貿批發企業年應稅銷售額140萬元,符合作為一般納稅人條件,適用17%增值稅率。其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較少,只占銷項稅額的10%。則企業應納增值稅額:140×17%-140×17%×10% = 21.42萬元。 如果將該企業設兩個批發企業,各自獨立核算,則一分為二后的兩個單位年應稅銷售額均為70萬元,屬于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征收率。則應納稅額分別為:70×3%×2 =4.2萬元比原來作為一般納稅人減輕稅負17.02萬元。
假如這個企業的資產總額為300萬元,則我們可以看出,減輕的稅負占資產總額的5.67%(17.02/300×100%),比例是相當的大的,企業避開了17.02萬元的稅費,但是其中所需要做的只是設兩個批發企業,支出相當的少,這就增加了企業的凈利潤,增加了企業的現金流量。
例2.消費稅避稅實例:
某納稅人2月5日取得20萬美元銷售額,如果采用當天匯率(假設為1美元=8.70元人民幣),則折合人民幣為174萬元;如果采用2月1日匯率(假設l美元=8.5元人民幣),則折合成人民幣為170萬元。因此,當稅率為30%時,后者比前者避稅 [(4萬×30%)=12,000元]1.2萬元。
又如,某企業銷售2000個汽車輪胎,每個價值2000元,其中含包裝物價值200元,如采取連同包裝物一并銷售,銷售額為2200×2000=4400000元,消費稅稅率為10%,因此應納汽車輪胎消費稅稅額為440萬×10%=44萬元。如果企業采用收取包裝物押金,將2000個汽車輪胎的包裝物單獨收取“押金”,則避稅4萬。
例3.營業稅的合理避稅實例:
某企業為一礦山企業,欲建一原值4000000元巷道,若外包給施工隊,則應納營業稅為: 4000000×3%=120000(元) ;若招聘職工自建,則無需交納營業稅,節稅12萬。
例4.企業所得稅的合理避稅實例:
假設一企業為生產企業,年平均資產總額3000萬元以下,平均從業人員100人以下,有一筆開辦費30萬元,每年不考慮開辦費因素應納稅所得額為35萬元,若企業開辦費選擇一次性攤銷,納稅年度為2012~2015年,則3年應納所得稅為:(35-30)×10%+(35+35)×25%=18萬元;若企業開辦費選擇分3年攤銷,則3年應納所得稅額為:(35-10)×20%×3=15萬元,則可節稅3萬元。
例5.關稅避稅實例:
如果一家鋼鐵公司急需進口一批鐵礦石,在可供選擇的進貨渠道中有兩家:一是澳大利亞,一是加拿大。如果進口需求為10萬噸,從澳大利亞進口優質高品位鐵礦石,其價格為20美元一噸,運費10萬美元;若從加拿大進口較低品位的鐵礦石,價格為19美元一噸,但由于其航程為從澳洲進口的兩倍,又經過巴拿馬運河,故運費及雜項費用高達25萬美元,且其他費用比前者只高不低,在此種情況下,應選擇何種進貨渠道呢?
澳大利亞鐵礦石完稅價格=20×10+10+其他=210+其他
加拿大鐵礦石完稅價格=19×10+25+其他=215+其他
通過上述簡單的數學公式,不難做出選擇:從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若按20%征收進口關稅的話,至少可以避稅1萬美元。
以上的幾個非常簡單的稅務籌劃的例子,充分說明了合理避稅的重要性,只要進行相當小的投入,進行縝密的稅務籌劃,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節約大量的資金,是完全可能的,同時還可以促進企業的進一步發展。
詳細的稅務籌劃,不僅僅是財務部門的工作還需要企業管理層從更高的企業戰略管理角度上進行更為詳細的布置,特別是在調整企業的生產經營方針上,這一點體現的更為突出,因此合理避稅也使企業的領導層的工作更加完善,使企業的長遠戰略規劃更為合理有效。
在實踐中,企業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如企業的規模、企業所處的地區、企業的預計經營期限等來從上面的方法中,選擇適合自身的方法,或綜合運用幾種方法來進行稅務籌劃,達到合理避稅的目的。
愚昧者偷稅,糊涂者漏稅,野蠻者抗稅,精明者避稅,中國已經加入了WTO,成為了這個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系中的一員,中國經濟融入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在逐漸加快,中國的企業將不僅面臨國內企業的競爭,還將面臨來自全球的許多企業的競爭,作為一個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企業,如何增強企業的綜合實力,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除了搞好企業的生產管理以及技術創新等基本的途徑以外,進行詳細的稅務籌劃,最大限度的合理避稅,也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途徑,中國企業正逐漸認識到了這一點的重要性,但目前大多數的企業在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遠遠不夠。從政府的角度來講,不會主動要求企業進行合理避稅,因為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稅收收入越多國家就擁有更多的資金,這對國家的發展是有好處的,因此這方面的工作還主要靠企業自己的努力,企業可以聘請精通稅法的專業人員給企業進行詳細的稅務籌劃,另一方面企業自身也應該加強稅法知識的學習,能正確計算本企業應交的稅費,做到既不多交稅,也不偷漏稅;由此可見,掌握和用好國家稅收政策,做到合理避稅,對企業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1]李曉光.《論合理避稅》
[2]論企業如何合理避稅.現代商貿企業,2010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