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放
法國是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食品及日用工業品主要通過期貨市場、批發市場、代理銷售等渠道流通。農民用的農業生產資料流通主體是農業合作社、農業食品綜合體,生產資料代理商,專賣店及各種零售終端銷售。農業食品綜合體生產資料采購供應部門主要為本綜合體內農戶的需要服務,其余的主要通過農業合作組織流通。上世紀末統計,通過合作組織流通的化肥約占化肥銷售總量的60%,農藥占50%,農機約占30%,其余的農資約占社會銷售總量的20%,可見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業合作組織的重要性。
歐洲的許多國家,如英國、德國、荷蘭的農村都有農民合作組織為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提供服務,法國的農業合作社就是這種性質的組織。
法國的農業合作社早在19世紀初就出現了,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本來法國的農業合作社是農民自愿組織起來的經濟合作組織,但政府給予了政府支持,使法國的農業合作組織得到了更快的發展,業務領域也不斷擴大。特別是二戰后,政府一方面鼓勵土地向大農戶集中,使家庭農場的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減少;另一方面采取傾斜政策,促使農業合作社壯大。法國《農業指導法》鼓勵成立合作社,并規定“由國家和農業組織共同管理農業”。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合作社社員必須將自己的全部產品提供給合作社加工和銷售”,“社員購買生產資料也要通過合作社”。從1959年起,當時的歐共體成立了成員國農業合作委員會,以推動各成員國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1967年法國的《合作社調整法》又提出要將農業合作社置于農業綜合體中,以便合作社同農民的工商活動聯系在一起。法國農業政策還以金融信貸手段支持合作社,規定農村水利建設的補貼和信貸不直接給農戶,而是給合作社,且規定凡參加合作社的農戶的生產補助金也比其他農戶高10%。還有合作社純收入中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免征所得稅等等。
法國的農業合作社是以為農民服務為宗旨的股份制企業,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社會選聘制。凡是參加合作社的農戶,要有一人作為社員參與管理,社員大會每年召開一次,選舉10—20人的董事會,由董事會選舉產生社長,由社長選聘經理和職工,董事、經理、職工均可連任。職工組成人員除經理外要有一定數量的懂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流通業務的技術業務人員和農業工人,一般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10人左右。
合作社的農產品倉儲、加工、運銷、物流及農業生產資料采購等,一般采取國家給予貸款支持和農戶入股共同投資,隨著合作社業務的發展和經濟收入的增加,還款付息,最終合作社對這些設施有獨立的財產支配經營權,而所有權則是全體社員共有。
下面以糧食購銷為例介紹合作社為農民服務的業務情況。依據合作社的章程,合作社應該將農民收獲的糧食都買下來,但實際操作時,合作社只收購農戶產糧的40~60%,合作社收糧時第一次付給農戶的是預付款,因為合作社為農戶糧食生產提供了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所以合作社可以以比糧商收糧價格低的價格與農戶簽訂糧食收購合同。收糧預付款只有糧價的30%左右,其余的要等收購的糧食賣出后,據賣出的情況付清余款。在歐盟的支持下,一般每年都賣得好價錢,再加上合作社通過食品加工、流通賺得的錢,經全體社員討論,每年都要根據各戶交糧的多少再分配一些給農戶,結果算下來,仍比農戶直接將糧食賣給糧商的價格要高。合作社經營其他農產品同糧食有些相似。
近年法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農民和農業合作社進入農業食品業綜合體,促進在農業專業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加工業、商業緊密結合起來的組織形成。這代表了法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
在西方諸國中,法國也屬自由市場經濟國家,但其政府對商品市場,尤其是農產品市場的調控功能要強一些。由于工業品的生產和流通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比較成熟和穩定,除特有的規律性的經濟危機和生產過剩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外,政府對城鄉工業品市場采取間接調控的管理方式,而對農產品則采取政府部分直接參與和以間接調控農產品流通為主相結合的模式,這在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中具有典型意義。
法國的農產品從上世紀60年代末出現過剩,到80年代初過剩達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政府一方面不得不采取措施增加國內消費和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支出大量的補貼以保護農產品的價格,避免農業衰退和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其他發達國家一樣,法國政府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于1960年公布了《農業指導法》,1962年又公布了《農業指導補充法》,圍繞著這兩個立法又有一系列的條例、法令和決定,其用意均為緩和工業化后農業衰退規律帶來的后果。這些法律和法規明確提出:“靠發展和推廣先進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率”,“通過對農產品的加工和銷售改進國內外市場和農產品價格”,并要求“法蘭西農業指導法的目的是在社會和經濟政策范圍內將農業和其他經濟活動拉平”,“保證給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以同經營資本和土地資本及其他業務活動的人以相同的報酬”。這些法律法規的指導思想是促使法國在國際市場竭力爭奪農產品貿易份額,同美國等主要農產品出口國貿易戰不斷。盡管“烏拉圭回和談判”已達成了農產品貿易協議,但執行起來并非易事。同時,法國政府背上的農業補貼包袱越來越重。這些教訓值得我們吸取。
法國用高福利政策,鼓勵土地兼并。
隨著農業機械化、現代化的實現,擴大農場的規模成為農業發展的要求。加之農產品生產過剩導致農產品價格下跌,為了穩定農產品的價格,必須提高農業生產率,以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而實現規模經營也是降低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為此,1962年的《農業指導法》提出了土地整治的任務,即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大中型農場主擴大經營規模,兼并土地,而被兼并者有兩種,一種是某些中小農場主棄農經商做工;另一種就是給上了年紀的退休農場主在他們的有生之年以退休補貼。20世紀60年代每年全法國領取退休金的小農場主只有不到3000人,到70年代來,領取這項退休金的達54.3萬,因此,調整的土地約千萬公頃,占全法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國家為此的支出達幾十億法郎,增加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同時,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特別像巴黎、馬賽、里昂這些大城市人滿為患、造成大城市住房緊張、交通擁擠、就業困難、治安不良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我們必須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