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礎研究與企業技術績效:來自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

2013-07-26 06:38:22楊宏呈蔡宇飛
中國軟科學 2013年2期
關鍵詞:研究企業

衛 平 ,楊宏呈,蔡宇飛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一、問題的提出及相關研究

一直以來,我國的基礎研究在多個層面推進,除了有利于繁榮科學技術以外,還對促進工業和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總體來說我國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投入不足,基礎研究的重大原創性成果不多,以至于許多重大技術突破遇到瓶頸。我們期待技術泊來,但是,影響產業創新和經濟飛躍的諸多關鍵技術與核心技術卻攥在西方人手里而無法得到。我國基礎研究的政策取向、支持力度和發揮的作用受到質疑。近年來,國際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等引發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大重組,全球經濟重新洗牌、重新布局,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各國正在紛紛搶占新一輪科技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新的科技革命及其所引致的產業變革,將基礎研究再一次推到極為重要的地位上來,如德國注重基礎研究和基礎工業發展的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之后受到廣泛關注。因而關于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對于我國清醒認識和把握好當代的重大發展機遇及國際高科技的挑戰,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基礎研究的原創機制和長效機制及其與技術創新、經濟發展的關系,受到國際上創新經濟學家們的長期關注。基礎研究不僅是顯性信息的源泉,而且創造了新的技術機會和一國持續發展機會,對促進產業創新績效非常重要[1]。基礎研究的突破往往意味著重大技術創新機會,直至打破原有的產業技術路線。但基礎研究投入巨大,周期漫長,且其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于是,許多國家尤其發展中國家往往忽視基礎研究,選擇利用國際技術轉移來“低成本”獲得“即時”技術進步。然而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若沒有自己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它的技術和工業進步將是緩慢的,它在世界貿易中的競爭地位將是虛弱的,或是迎來經濟和技術的短暫繁榮,最終掉進技術依賴的陷進,從而在全球角逐中失利[2]。

一些文獻指出,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先決條件和催化劑,是技術創新的根本驅動力和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3-4],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其對經濟發展和創新貢獻顯著[5]。Salter和 Martin(2001)認為基礎研究對經濟增長有6個方面的貢獻[6]:增加有用的知識存量、訓練有技能的人才、創造新的科學規則和方法、形成網絡并推動社會互動、提高科學和技術問題的解題能力、創造新企業。Rosenberg(1990)[7]和 Pavitt(1998)[8]認為基礎研究是一國產業通向國際知識庫的“門票”,它使得一國企業有能力吸收和利用全球知識網絡中的知識和技能。Cohen&Levinthal(1999)將內部研發費用作為吸收能力的解釋變量,強調基礎研究在企業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是企業消化和利用外部新知識能力的基礎[9]。許多創新領先型企業即使在與大學進行研發合作后,仍然保持很高的內 部 基 礎 研 究 投 入 水 平[10]。Edwin Mansfield[11-13]利用美國制造業數據研究發現,基礎研究投入同產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之間有著顯著的關系,同時參與基礎研究的企業能更有效地利用基礎研究成果。Beise和Stahl(1999)對德國企業的類似研究也發現基礎研究對產品創新的影響較之工藝創新更大[14]。史丹,李曉斌(2004)[15]在研究影響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因素時也強調高水平基礎研究的重要性。賀俊等(2011)[16]研究指出由于大學更多從事了與企業技術相關的基礎研究,企業愿意將技術項目委托給大學以獲得更高的研發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依靠技術引進和低成本制造而迅速崛起,2010年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該時期中國研發投入也有較大增長,R&D經費從2000年的895.6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5802.1億元,年均增長23.07%,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0.9%上升到1.7%。企業也不斷加大創新投入,日益成為研發投入主體,2009年中國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3775.7億元,占全國研發投入的65.07%。但整體而言,中國并未形成與制造能力相對稱的技術創新能力,在許多技術革命頻發的基礎性行業(如集成電路、基礎軟件、汽車發動機、液晶面板等),核心技術依然嚴重依賴外國[17-18]。那么,為什么持續增長的R&D經費并未帶來中國產業創新能力、特別是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步增長呢?中國的創新問題尤其是突破性原始創新,并非R&D經費投入的簡單增加就能解決,還取決于R&D經費結構即基礎研究支出的占比。溫家寶2009年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一文中指出,“基礎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原始創新源于基礎研究”。解決好這方面的問題,首先需要深入探究中國基礎研究的作用機理和深層次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然而,一直以來我國關于基礎研究的相關研究卻很薄弱,主要集中在基礎研究現狀的描述性分析、基礎研究投入產出的統計性描述以及簡單論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少有文獻經驗論證和實證分析中國基礎研究的實際作用效果及相關問題。

鑒于此,本文擬運用中國30個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從企業R&D支出和產出兩個角度考察中國基礎研究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進而討論產學研合作、企業規模、國有產權等因素對基礎研究作用效果的影響。這對于政府和企業準確、深入認識基礎研究,調整國家科技資源配置方向和重點,合理安排基礎研究投入比重,提高基礎研究利用效率,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其余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將提供中國基礎研究現狀的一個特征性描述;第三部分建立檢驗基礎研究作用效果的計量經濟學模型,界定相關變量并說明數據來源;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分析;最后闡釋主要研究結論及其政策意義。

二、中國基礎研究投入狀況分析

基礎研究是以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規律、獲得新發現為目的而進行的理論研究或實驗,一般未直接考慮用途。正因為此,多年來我國政府、企業乃至科技界普遍存在“輕基礎、重應用”的傾向,看重應用開發帶來的短期收益。這里擬就此作些分析,以期矯正有關認識偏差和政策取向。該部分利用1999-2010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R&D經費支出和基礎研究的數據,對中國基礎研究現狀進行一個簡單的特征性事實描述,主要包括中國與有關國家基礎研究投入的比較、中國歷年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投入比例變化以及中國基礎研究承擔主體的分布情況。

(一)基礎研究投入不足

基礎研究是技術創新的根本驅動力和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而擁有核心技術則是獲得國際產業話語權的關鍵。因此,基礎研究往往決定著一國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強弱。

由圖1的中外比較可見,中國基礎研究支出占R&D經費的比例遠低于美日韓等國家。數據顯示,這些國家一直將高達12% ~40%的R&D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而中國這一比例長期徘徊在5%左右。《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0》指出,美國、瑞士、韓國和日本的國家創新指數分居世界前四位,法國、丹麥等國家的創新能力也位居前十名。囿于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對于技術進步的渴求帶來了中國對于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短視。基礎研究薄弱可能是制約中國國家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因素之一。

(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投入比例失衡

發達國家R&D經費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三者之間的投入比例為3∶3∶4。相比而言,中國歷年R&D經費在這3方面的支出嚴重失衡(圖2),70%以上的R&D經費用于試驗發展領域,且其比重有上升的趨勢,而基礎研究投入僅5%左右,且近年略有下降。

圖1 R&D經費中基礎研究支出比例(%)的中外比較

基礎研究對企業或產業的全要素生產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且影響要超過應用研究帶來的效應(Mansfield,1980)。忽視基礎研究,過分追求試驗發展的當前或短期技術效益,只會帶來科技創新的“虛假繁榮”。有關數據顯示,我國全球專利申請數量一直快速上升,2009年攀升至全球第三,僅次于美國和日本,一年之后又超越日本位居全球第二,然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屬于低端專利。低端專利能夠滿足一時的經濟發展需要,卻無法帶來持久的和最大部分的利潤。長此以往,必將導致我國全球科技主導權和產業話語權的缺失,制約我國國際競爭力及全球價值鏈地位的提升。

(三)基礎研究投入主體分析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每兩年發布一次的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是國際上科技政策研究的重要參考數據,其將基礎研究投入和執行的統計口徑分為聯邦政府、工業企業、大學等[19]。由于經濟體制和結構不同,中國基礎研究投入和執行的統計口徑分為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學校、企業和其他。

20世紀5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是美國基礎研究的黃金時代,其中企業將相當一部分研發經費投入到基礎研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造就了美國產業創新能力稱霸世界。從中國基礎研究的執行部門來看,十幾年來高等學校、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基礎研究投入占全社會基礎研究的90%左右(圖3),企業基礎研究投入比例相對偏低。而企業參與過低是制約我國基礎研究成果的轉化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是80%,而我國僅為25%,且真正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不足5%。

三、模型、變量與數據

圖2 中國歷年R&D經費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投入比例(%)

圖3 中國基礎研究執行部門歷年基礎研究經費投入(億元)

從創新產生的邏輯過程和以往經驗證明來看,基礎研究是整個科技活動的基礎和創新源泉。在內生經濟增長理論框架下,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基礎研究主體是主要知識溢出源,基礎研究所產生的新知識通過溢出機制傳遞至企業,進而通過相關技術創新產生專利等創新成果。Mansfield等(1980,1991,1998)、Beise和 Stahl(1999)等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基礎研究對企業溢出效應的存在。

本文將在以往相關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考察揭示基礎研究對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微觀作用機制。實證分析擬采用1998-2009年中國30個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面板數據,研究過程需考慮兩個計量模型,一是考察基礎研究對企業R&D支出影響的模型,二是考察基礎研究對企業R&D產出影響的模型。

(一)模型設置

1.基礎研究對企業R&D支出的影響模型

其中,R為企業R&D支出,BR為基礎研究投入存量。選擇基礎研究投入存量是考慮到基礎研究的周期和作用效果較長,基礎研究當期投入對企業未來創新行為會產生持續的重要影響。

在探究基礎研究對企業創新的微觀作用機制方面,我們考慮加入企業規模、產權結構和產學研合作等控制變量。熊彼特(1942)[20]認為大規模企業憑借市場勢力、資金優勢,更有能力進行創新活動。Schmookler等(1962)[21]、Comanor和 Scherer(1969)[22]、姚洋(1998)[23]、劉小玄(2003)[24]、周黎安和羅凱(2005)[25]、吳延兵(2006)[26]、劉康兵等(2011)[27]圍繞熊彼特創新假說進行了大量實證檢驗。研究發現,企業規模會顯著影響其創新行為。國內結合中國國情的研究,發現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所有制差異對企業創新具有重要影響。那么,還需要進一步回答和論證企業規模、產權等變量如何影響企業的創新行為及效果。企業規模變量可能會影響企業對基礎研究成果的吸收、利用能力,規模大有利于基礎研究成果的利用和轉化;關于產權變量的考察,鑒于中國的國有企業尤其央企在經濟社會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些行業國有企業產權優勢顯著,有利于國家基礎研究資源和成果的獲取及使用,可能對創新成果的產出有正向作用;另外,在當前開放性創新背景下,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間的合作創新愈益增多,產學研合作機制對于基礎研究的知識擴散、成果轉移以及企業學習吸收能力的提升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隨著學術研究和產業實踐之間的關聯日益緊密,基礎研究已從純學術研究日益增多地轉向并服務于應用研究和產業發展,高校、科研機構與產業的互動日益加強(Mansfield,1998)。因此,本文在如下模型分析中加入上述3個變量及它們與基礎研究的交互項,以深入考察它們對基礎研究作用機理和效果的影響。

在模型(1)的基礎上加入企業規模、產權結構和產學研合作及它們與基礎研究的交互項,得到以下回歸方程:

2.基礎研究對企業R&D產出的影響模型

基于 Griliches(1979)[28]的研究,同時將基礎研究納入分析框架,建立如下擴展的Cobb-Douglas知識生產函數:

其中,Y為企業R&D產出,K為企業R&D資本存量,L為企業R&D人員,BR為基礎研究投入存量,α、β、λ分別為相應變量的產出彈性,A為常數,e為自然對數的底。

選擇R&D存量,是因為模型(3)是企業的知識生產函數。企業在知識生產過程中,其R&D投入不僅對當期知識生產有影響,對以后若干期的知識生產也有重要影響[29],R&D存量可以有效反映這一特征。而流量指標企業R&D支出反映的是當期投入,并不能體現對以后知識生產的影響。

將式(3)兩邊取對數,并基于上文的分析將產學研合作、企業規模、國有產權及它們同基礎研究的交互項納入模型,得到回歸方程:

對于模型(2)和模型(4)中的時間非觀測ut效應,可通過設置時間虛擬變量來消除。對于不隨時間變化的地區效應ηi,根據不同假設將其區分為固定效應(FE)和隨機效應(RE)。在具體估計的時候,本文選擇Hausman檢驗法來判定。同時,為降低可能存在的序列相關影響,我們采用廣義最小二乘估計(FGLS)。

(二)變量構造與數據說明

本文所使用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1999-2010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30個地區12年的時間,共計360個觀測樣本。所使用的變量及其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一般可獲得法律保護的創新專利有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等。但是不同類型專利的創新程度差異很大,其中發明專利原創性最強;在專利審批程序和保護時間等方面,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基本一樣,但發明專利審批程序更為復雜,保護時間相對更長。隋廣軍等(2005)[30]將發明專利視為原始型技術,將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視為模仿型技術。因此,本文選用上述三類專利的總和以總體反映創新過程中新知識的產生,同時又將發明專利單獨作為產出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另外,根據是否授權又可分為專利申請數和專利授權數,選取何者各有利弊。參考岳書敬(2008)[31]、白俊紅(2011)[32]等人的研究結果,同時考慮專利申請數更能客觀反映企業的創新能力,本文選用專利申請數來表征企業的創新產出。

參 照 Goto 和 Suzuki(1989)[33]、吳 延 兵(2008)、白俊紅(2011)的研究,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核算,折舊率為15%,R&D支出價格指數設定為0.38×消費價格指數+0.6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①根據《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明細,2001~2009年各期R&D經費支出中用于勞務費和固定資產購置費的比重均值約為38∶62,因此,將R&D支出價格指數設定為0.38×消費價格指數+0.62×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

我國從事基礎研究的主體包括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其中企業基礎研究占全部基礎研究的比例約10%。《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分地區統計數據中企業研究與發展經費內部支出僅給出總量,未按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進行分類統計,而且考慮到企業基礎研究的開支已包含在企業R&D經費之中,故本文分析基礎研究對企業創新影響時基礎研究變量僅選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經費之和表示,并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其存量。

四、實證結果與討論

(一)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

考慮到宏觀經濟數據可能存在時間趨勢,為避免出現“偽回歸”,首先對模型中使用的變量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本文采用LLC、IPS、Fisher-ADF和Fisher-PP4種常用的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方法以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以上檢驗方法原假設均為面板數據存在單位根過程,數據非平穩。檢驗結果見表3。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3 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表3檢驗結果顯示,各變量的平穩性檢驗均拒絕了面板數據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表明各變量均為平穩系列,可以直接在模型中對其進行回歸分析。

(二)經驗估計結果

表4報告了應用基本模型(2)分析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對企業創新支出影響的回歸結果。其中,列(1.1)是將基礎研究單獨作為解釋變量的回歸結果,列(1.2)-(1.4)則是依次納入產學研合作、企業規模及國有產權相關變量的回歸結果。Hausman檢驗支持列(1.3)選擇隨機效應模型,其他情形均選擇固定效應模型。

從表4的估計結果來看,列(1.1)顯示基礎研究投入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社會基礎研究投入對企業R&D支出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激勵效應為0.969,即基礎研究投入增加1%,企業的R&D支出相應增加約0.969%。加入交互項以后,基礎研究投入對企業 R&D支出的激勵效應依次為1.131、0.776、0.908①根據列(1.2),基礎研究對企業R&D支出的偏效應為1.332+0.164*lnCoop。將lnCoop的均值代入,求得基礎研究對企業R&D支出的偏效應為1.131,即基礎研究的激勵效應。其他交互模型中基礎研究的激勵效應可同理得到。。結果表明基礎研究能夠顯著激勵企業提高其R&D支出。

列(1.2)的估計結果顯示,產學研合作對企業R&D支出的激勵效應為0.346,同時產學研合作與基礎研究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研發不僅直接促進企業的R&D支出,而且有利于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發揮,進一步促進企業R&D支出。這是因為企業資助有利于基礎研究的開展,基礎研究成果又會拓寬企業可利用的知識范圍。同時企業加強同基礎研究部門合作有利于其更好地利用基礎研究成果進行應用研究和產品/服務開發,進而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列(1.3)顯示企業規模的偏效應為0.540,企業規模與基礎研究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于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發揮。列(1.4)中國有產權的偏效應為-0.099,其同基礎研究交互項系數為負,但均不顯著。說明國有企業產權對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發揮沒有顯著的影響。

表4 基礎研究對企業創新支出的影響

表5表6分別是以專利、發明專利為產出,對基本模型(4)的回歸估計結果。其中第一列是將基礎研究投入單獨列入知識生產模型的回歸估計結果,后三列依次為將產學研合作、企業規模和國有產權及他們同基礎研究投入的交互項納入模型的回歸估計結果。

從列(2.1)和(3.1)的結果來看,R&D人員和R&D存量對專利和發明專利產出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比較而言,R&D存量的產出彈性明顯高于R&D人員,其中在發明專利產出中差別更為顯著,表明在專利生產過程中,特別是具有重大創新的發明專利中,研發經費投入至關重要,說明知識生產是一個資本密集型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當前R&D投入總量偏低與具有較大價值的創新產出偏少之間的相關性。列(2.1)和(3.1)的基礎研究投入系數顯著為正,表明基礎研究促進了企業專利和發明專利的產出。基礎研究投入對專利產出的偏效應依次為0.368、0.586、0.362、0.372,對發明專利產出的偏效應依次分別為0.330、0.479、0.158、0.238,相比略有波動。一方面,基礎研究促進了企業的R&D投入,另一方面,基礎研究雖沒有明確的、可預見的產品或工藝用途或效用,但其成果作為知識儲備,有利于中國企業更有效地嵌入全球知識網絡,更高效率地吸收和利用,從而有助于創新產出的增加。

列(2.2)和(3.2)顯示,產學研合作對專利和發明專利產出的偏效應分別為0.258和0.381,產學研合作與基礎研究交互項的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企業同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有利于對基礎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利用。我國基礎研究工作主要由高校和科研機構承擔,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如何向企業轉移和轉化,一直是困擾我國政府和科技界的一大難題。企業更多地參與到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活動中去,有助于企業更好地理解并應用它們的基礎研究成果,進而有助于更多的專利尤其發明專利的產出。

表5 基礎研究對企業創新產出(專利申請量)的影響

列(2.3)和(3.3)中,企業規模對專利和發明專利產出的偏效應分別為0.493和0.597,其與基礎研究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規模企業對基礎研究成果吸收應用能力更強,可能與大企業更關注行業技術前沿,且資金雄厚、研發人員素質較高有關。

表6 基礎研究對企業創新產出(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影響

從列(2.4)和(3.4)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專利產出中,國有產權的偏效應為-0.077,但國有產權和基礎研究交互項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說明國有產權不利于創造更多的專利產出,但是基礎研究能夠促進國有企業創造更多的專利產出。長期以來,國有企業受體制影響導致其創新激勵不足(吳延兵,2008),然而也是因為國有體制,其擁有更多的創新資源,特別是在政府主導模式下,其享受更多的基礎研究資源和成果。而發明專利產出中,國有產權的偏效應為0.027,但國有產權及其與基礎研究的交互項系數均不顯著。基礎研究是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對比實用新型專利及外觀設計專利,國有產權能利用基礎研究創造更多的原創性強、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但是效率有待提高。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基礎研究對企業技術創新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基礎研究的利用效率對于中國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和未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應用1998~2009年中國30個省市大中型工業企業數據實證分析發現:

1.基礎研究顯著促進了企業的研發投入和創新產出,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基礎研究的產出彈性超過了R&D人員的產出彈性。基礎研究使企業得以打破技術難題的困擾,有效提高了“解題”能力,有助于企業改變原有技術路線,發現和把握新的技術機會,建立“新的生產函數”,大幅提升創新績效。獲得超越其它企業的新知識、新方法與核心技術,可以說是基礎研究的魅力所在。因此,國家鼓勵基礎研究的政策導向,也應面向企業創新,促使企業發揮創新主體的更大作用。

2.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發揮,進一步促進企業R&D支出,而且產學研合作越密切,促進效果越明顯。產學研合作創新框架下,一方面激勵企業“反哺”大學及科研機構的基礎研究,建立起基礎研究與企業需求相聯系的機制及其知識擴散和成果轉移的通道;另一方面基礎研究又拓寬了企業的創新眼界和可利用的知識范圍,提升了企業的學習吸收能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熱情,積極利用基礎研究成果進行應用研究和產品開發。實證結果還表明,企業規模大有利于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發揮,但國有產權對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的影響不顯著。因而,需重視改善制約基礎研究激勵效應發揮的環節和因素,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深度,鼓勵大中型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基礎研究中去。

3.基礎研究促進了企業專利尤其發明專利的產出。就企業產權性質而言,國有產權有利于發明專利的產出,對我國基礎研究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但效率有待提高。發明專利特別是核心技術發明專利,是企業技術與核心能力的“靈魂”。但有關調查表明,企業專利體系中發明專利比重偏小,這不能不說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基礎研究及其成果的企業覆蓋面較小有關。調查數據還顯示,企業發明專利擁有度與其規模大小成正比關系,也證實了本文的實證結果。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基礎研究促進企業發明專利創造的政策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現在正在努力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創造強國”的轉變,其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次重要而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搶占新一輪國際科技經濟競爭制高點所面臨的挑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科技主導權的爭奪,重大技術突破是其發展的要害問題,而基礎研究則是獲得突破性技術創新的根基。從歷史來看,如諾貝爾獎得主高錕在光學通信領域的基礎研究取得的開創性成果,引發了一場通信革命,催生了光纖技術和光通信產業,進而又為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流體力學基礎理論的突破,推動了高端交通工具如大飛機、高速列車技術與制造的新發展。因此,我國應加大基礎研究及其投入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動重大技術創新的突破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與發展,而減少對技術引進的依賴,從根本上改變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尖端技術上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1]柳卸林,何郁冰.基礎研究是中國產業核心技術創新的源泉[J].中國軟科學,2011(4):104-117.

[2]Bush V.Science and the Endless Frontier[M].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Washington,DC,1945.

[3]Calvert L.告別藍天天空:基礎研究概念及其角色演變[M]馮艷飛,譯.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

[4]楊立巖,潘慧峰.人力資本、基礎研究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3(4):72-78.

[5]Klevorick A K,R Levin,R Nelson,et al.On the Sources and Significance of Inter-industry Dif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Opportunities[J].Research Policy,1995(24):185-205.

[6]Salter A J.Martin B.R.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A Critical Review [J].Research Policy,2001(30):509-532.

[7]Rosenberg N.Why Do Firms Do Basic Research with Their Own Money [J].Research Policy,1990(19):165-174.

[8]Pavitt K.The Social Shaping o f the National Science Base[J].Research Policy,1998(27):793-805.

[9]Cohen W,Levinthal D.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on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152.

[10]Berman E M.The Economic Impact of Industry-funded University R&D[J].Research Policy,1990(19):97-114.

[11]Mansfield E.Basic Research 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 in Manufacturing[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5):863-873.

[12]Mansfield E.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1991(19):1-12.

[13]Mansfield E.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An Update of Empirical Findings[J].Research Policy,1998(1):773-776.

[14]Beise M,Stahl H.Publ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s in Germany[J].Research policy,1999(28):397-422.

[15]史 丹,李曉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其數據檢驗[J].中國工業經濟,2004(12):32-39.

[16]賀 俊,黃陽華,沈云昌.校企合作研發的最優制度安排[J].中國工業經濟,2011(2):151-160.

[17]柳卸林.我國產業創新的成就與挑戰[J].中國軟科學,2002(12):109-114.

[18]程 鵬,柳卸林.對政府推進自主創新戰略的一個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1):19-26.

[19]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8[R].National Science Board,2009.

[20]Schumpeter J.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1942.

[21]Schmookler J,Brownlee O.Determinants of Inventive Activ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2,52(2):165-176.

[22]Comanor W S,Scherer F M.Patent Statistics as a Measure of Techn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9(77):392-398.

[23]姚 洋.非國有經濟成分對我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的影響[J].經濟研究,1998(12):29-35.

[24]劉小玄.中國轉軌經濟中的產權結構和市場結構——產業績效水平的決定因素[J].經濟研究,2003(1):21-29.

[25]周黎安,羅 凱.企業規模與創新:來自中國省級水平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季刊),2005(3):623-638.

[26]吳延兵.中國工業產業創新水平及影響因素——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評論,2006(2):151-171.

[27]劉康兵,申 樸,劉榮華.所有制差異、FDI與技術創新——來自中國省級水平的經驗證據[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97-106.

[28]Griliches Z.Issues in a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1):92-116.

[29]吳延兵.中國地區工業知識生產效率測算[J].財經研究,2008(10):4-14.

[30]隋廣軍,申明浩,宋劍波.基于專利水平地區差異的高科技產業化問題研究[J].管理世界,2005(8):87-94.

[31]岳書敬.中國區域研發效率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基于省級區域面板數據的經驗研究[J].科研管理,2008(5):173-179.

[32]白俊紅.中國的政府R&D資助有效嗎?來自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2011(4):1376-1400.

[33]Goto A,K Suzuki.R&D Capital,Rate of Return on R&D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of R&D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9(4):555-564.

猜你喜歡
研究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8期)2022-09-20 06:44:30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6期)2022-06-29 01:11:4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毛片久久久| 日本黄色a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91久久大香线蕉| 色亚洲成人| 黄色在线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看|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日本免费精品| 成年av福利永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 中文字幕在线观| 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8090成人午夜精品|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日韩av在线直播|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91小视频版在线观看www| 久草视频中文|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韩国v欧美v亚洲v日本v|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视频导航|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日本欧美午夜|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日韩黄色在线| 福利视频99|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狠狠干综合|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片在线无码观看|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香蕉久久国产超碰青草| 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色婷婷啪啪|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亚洲资源在线视频|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