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煒
(鹽城師范學院經濟法政學院,江蘇 鹽城 224051)
商業銀行中的不良資產問題并不是我國所特有,在世界許多國家都發生過類似問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中有60%以上的國家都發生過因不良資產而導致的銀行業危機,其中不僅有發展中國家,也有發達國家[1]。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處理不良資產,世界各國和我國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處理此問題。
1.美國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的傳統措施。
美國處理不良資產主要是強調政府機構的介入和銀行業自身處理不良資產相結合[2],美國政府于1989年8月率先成立重組信托公司(RTC)解決儲貸機構倒閉問題?;咀龇ㄊ菄鴷贸?00億美元的預算注入RTC,使其接管所有資不抵債的蓄貸。RTC將其接管的金融機構的好資產與壞資產分離,然后集中處理。后來面對迅速蔓延的銀行業危機,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以下簡稱FDIC)和RTC采取了各項措施,以尋求最有效的方法清理破產的銀行和儲蓄機構的不良資產。歸納起來,FDIC和RTC清理破產銀行的資產基本措施主要包括購買和接管、存款支付以及營業銀行援助三種形式。在FDIC和RTC所處理的近7050億美元的資產中,大約有3050億美元的資產是在清理過程中賣掉的,剩余4000億美元的資產則是通過拍賣和投標、證券化、資產管理合同、股本合資等方式在接管期處理掉的[3]。 在銀行危機中,美國一些銀行自身也采取了一些措施,這其中既包括一些常規性做法,如壞賬準備與核銷、債權調整等,也包括一些創新性方式,如好銀行、壞銀行模式、證券化等等。好銀行、壞銀行模式即將一家或多家銀行(統稱為好銀行)的不良資產按公平價轉至一家獨立的公司(稱為壞銀行),由壞銀行負責收回資金和變現資產。
2.美國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嘗試。
在傳統手段處理銀行不良資產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美國政府著重進行了不良資產證券化的嘗試,為了處置不良資產,美國國會于1989年8月專門通過了《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實施法案》,成立了美國托管公司 (RTC),其宗旨是為了有效地接管或處理信貸機構危機。1989年又頒布了《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增強法》,確立了RTC的三項目標及爭取最高凈現值回報、盡量減少資產清算對當地經濟的影響,盡量增加對中低收入階層的住房供應量。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信用危機時,由托管公司全面托管,負責對債權債務清算出售。后來在此措施和法規規定的條件下,采取了一系列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操作。
在商業銀行債權的出售方面,采取的是委托私人金融機構的方式,主要通過競價拍賣得以完成。美國的資本市場較成熟,出售的債權具有較好的流通性,出售方面的環節在美國能夠較順利完成。在處理不良資產監督體制方面,根據《1989年清理信托公司再融資、重組和改良法》設立“節儉儲蓄機構存款人保險監事會”,取代先前的清算信托公司監事會,這樣監督機構具有更好的獨立性。在發行債券方面,美國政府根據《1989年清理信托公司再融資、重組和改良法》規定建立“清算基金公司”,從屬于“節儉儲蓄機構存款人保險監事會”領導。債券便由該機構發行,以籌集資金。
1.日本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的傳統措施。
20世紀90年代中葉日本經濟形勢逆轉,資產泡沫崩潰,銀行嚴重不良資產問題逐漸暴露,經濟衰退與銀行危機交織,形成惡性循環。1998年日本銀行的不良貸款已達76兆億日元,占總貸款的12%[4]。 清理銀行體系壞賬,促進金融體系再生已成為日本政府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從1998年開始,日本政府才堅定了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決心,決定投入30萬億日元作為公共資金,以清理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充實存款保險機構財源,用以購買金融機構為充實自有資本比率而出售的優先股。這表明,從1998年開始,日本進入了由政府、銀行、儲蓄存款保險機構共同參與對不良資產進行全面清理的階段。
2.日本金融機構處理不良資產的證券化嘗試。
借鑒美國的經驗,1990年以后,日本為了處理銀行壞帳,成立了專門的中介機構,整理回收銀行不良資產,1993年1月,日本162家民間金融機構共同出資79億日元,成立了共同債權收購公司,其主要任務是收購附有不動產擔保的不良債權,出售抵押物,對回收希望不大的不良債權進行處理。1996年9月,日本銀行、民間金融機構與存款保險機構共同出資1600億日元,在改組原東京共同銀行基礎上成立了整理回收銀行,當時的重要任務是接管已破產的金融合作組織的業務,收購處理其不良債權,但這一機構由于在出售資產方面步伐緩慢,成效不顯。1998年9月,日本借鑒了美國的托管公司的做法,開始實施“關于通過特殊目的載體實行資產流動化的法律”,成立了日本版的RTC即日本的不良資產整理回收機構,下設“債權收購價格審核會”和“業務推進部”?!皩徍藭敝饕瞧刚垯嗤淖詴嫀?、評估師等專家,對不同企業的不同債權以及債轉股后的股權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債權和股權轉讓的合理價格;而“推進部”則具體督辦處理不良債權的出售,特別是其中對不良債權的整體出售。
美國作為資產證券化制度的誕生國,在用傳統的諸如壞賬準備與核銷、債權調整等方式效果不明顯的情況下,通過證券化手段,并運用相關機制的有效運行成功地處置掉銀行和信貸機構大量的不良貸款的壞賬和呆賬,從此對比中很明顯地看出證券化處理不良資產的優越性,而日本金融機構在用傳統方式解決不了不良資產時,雖然借鑒了美國的經驗,成立了日本版的RTC,也構建了一系列完備的法律法規來處理不良資產,但處理效果并不是很好,但這卻不是資產證券化手段的問題,這與其自身處理問題的拖延和相關配套體制有關,事實上日本所采取的證券化手段在處理不良資產時還是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只不過是其他各方面的問題積累嚴重,才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偟膩碚f,資產證券化已成為發達國家處理不良資產的方案選擇趨勢。
因此,在處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時候,除了應明確采用資產證券化手段這一前提外,還要及早用此手段處理不良資產,避免拖沓和那種零敲零打的做法,以免不良資產產生對證券化手段的“抗藥性”。
對于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我國政府已先后采取了相關措施進行解決,我國成立的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其任務就是專門收購、管理、處置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從清理和處置的不良資產的實踐來看,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解決:
目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方式就是債轉股,債轉股是通過債權向股權的轉化來達到清收債權的目的,好處在于能緩解國企過重的債務負擔,據統計1999年實施的債轉股企業已達600家,涉及不良貸款總額4000—5000億元[5],盡管債轉股在不良資產的解決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1.不能從根本上有效化解風險,即便是轉了股,也只是將債務從銀行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將風險從一個主體轉移到另外一主體,如果股份的出售出現了問題,資產管理公司便會成為“永久股民”。這實質上還是依靠國家赤字財政補足虧損。
2.債權轉股權方案具有規避法律之嫌疑。“債轉股”的操作過程大體是由國有商業銀行設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為中介機構,資產管理公司依據國家經貿委推薦實施債權轉股權的企業名單自己選擇企業,然后以自己的名義對企業實施。可見,“債轉股”就銀行而言,是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受讓的銀行債權轉化為股份,而非直接將銀行對企業的債權轉為股權[6]。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規避《商業銀行法》第四十三條2款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绷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不良資產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有商業銀行融資、中央銀行劃轉再貸款和財政融資三種渠道。這明顯違反了《商業銀行法》第四條1款、3款關于商業銀行“實行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自我約束,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因此,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被許多人認為是一種明顯地規避法律的行為,“債轉股”方案從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不法性[7]。
3.債權轉股權的運作機制與現行《公司法》相抵觸。債權轉化為股權實質上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債權向公司出資取得公司的股份。然而,現行《公司法》第二十七條規定:“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并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價?!睆牧⒎夹g角度而言,《公司法》對股東出資方式作了明確列舉,并沒有包括債權這種出資方式,也就是說,除上述規定外不能再以其他財產或財產權利出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以債權向公司出資而取得公司的股權,無疑是對《公司法》規定的股東出資方式的突破,甚至可以說是對《公司法》的法定資本制度的挑戰。
貸款再出售是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進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一個個資產組合,通過相關專業技術手段確定每個組合最低銷售價格,向投資者再度轉讓。這種方式是通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這個中介直接將不良資產出售給社會,因而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資產問題。但是在這種方式下,銷售適用對象的范圍有限制,購買者只能是有權經營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目前來說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另外,該資產組合從銀行到資產管理公司的平價轉售方式也影響著價格吸引力。
債務重組是指資產管理公司通過與發生財務困難的債務人簽訂新的協議,對企業進行重整,將對企業的債務轉化為投資,最終通過優勢企業兼并或第三方投資者收購達到轉化不良資產的目的。債務重整方式多樣,費用低,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不良資產的問題,但是適合重整的企業范圍有限制,一般只有兩大類,一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中型企業,二是對國民經濟穩定有重大影響的企業。另外,債務重組還要求主要債權人數量不多且比較集中,這些都不利于有效地保護不良資產的相關當事人。
資產證券化不同于傳統的融資方法,它改變了請求權的實現對于公司整體信用的依賴,它將特定的資產從公司中分離出來,作為支付資產證券本金與利息的來源,從而使資產證券的支付不再受公司整體經營狀況的影響而只與特定資產產生現金流的能力有關[8]。資產證券化相對于其他的融資優勢主要體現在:首先,請求權的實現不再是依賴于公司的整體信用,投資者的利益實現依賴于SPV所購買的應收賬款所能產生的現金流。其次,發起人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其融資成本要比通過其他融資方式的成本低,如果發起人是銀行,根據巴塞爾協議關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應該將其風險資本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但通過資產這個證券化的方式,他們就能將資產轉化為資本,提高銀行資金的運用效率,從而滿足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再次,發起人可能在其發行的債券中有對其債務比率進行限制的條款,資產證券化可以使發起人在不違背這些條款的情況下籌集資金,因為如果是采取買賣的方式出售自己的債權資產,發起人就能在獲得現金的同時而不增加自己的債務。最后,運用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新的不良資產處置方式能夠較有效的做到風險隔離,有效地解決銀行資金來源和資產運用的匹配性問題。
由上述可以看出,我國已采取的傳統方式的運用在處理不良資產時效果并不好,這些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首先不良資產的處置主體為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它本身就是由國有商業銀行成立的,它同國有商業銀行一樣面臨著內部治理的問題,其次,這些處置方式均是針對不良資產解決不良資產,沒有抓住消除銀行不良資產的根源,即目前銀行業面臨的最主要風險是不良資產大量存在所形成的現金流不足。而資產證券化卻有著傳統方式所不具有的優勢,因此,證券化手段應當成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路徑依賴,成為處理不良資產的方式選擇。
[1]曹鳳崎.中國資本市場創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45.
[2][3]周小川.重建與再生—化解銀行不良資產的國際經驗[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48,58,58.
[4]王開國.資產證券化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168.
[5]許經勇.債權轉股權的深層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00,(3):15.
[6]蔣大興.論債轉股的法律困惑及其立法政策——兼談國企改革的法觀念[J].法學 2000,(7):25.
[7]常健,饒常林.完善“債轉股”之經濟、法律對策探討[J].廣西大學學報,2001,(3):17.
[8]甘勇.美國資產證券化中若干法律問題研究[J].法學評論,2005,(3):146.

水滸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