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云
河南沁陽市婦幼保健院,河南沁陽 454550
產后出血是導致我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產科嚴重的并發癥之一[1]。為了減少產后出血,保證孕產婦的安全,筆者對該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的78例孕婦的高危因素進行了總結,現將經驗總結如下。
本組研究資料為該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的78例孕婦做為觀察組,孕周34~42周,平均孕周38.5周。急診剖宮產36例,選擇性剖宮產42例。初產婦48例,經產婦30例。同期我院正常產婦78例做為對照組,孕周32~42周,平均孕周38.7周。初產婦46例,經產婦32例。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 > 0.05),無統計學意義。
1.2.1 研究方法 通過觀察組與對照組的對比,采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法,分析年齡,流產及孕產史,子宮肌瘤,前置胎盤,多胎,宮縮抑制劑使用情況,血常規水平等與產后出血的相關性。
1.2.2 剖宮產后出血的處理方法 首先根據患者的出血的原因進行止血,對于宮縮乏力性出血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是腹部按摩[2],這樣能促使子宮收縮,減少出血,出血停止后,也應節律均勻的間歇性按摩,防止子宮再度松弛出血。必要時將陰道前穹窿用手托住,頂住子宮前壁,另有一手在腹部按壓子宮后壁,同時進行按摩。除此之外可應用宮縮劑,或用無菌紗布填塞。如以上均無效的情況下,可行子宮次全切或全切除術。對于胎盤滯留引起的出血,應盡快行徒手剝離胎盤,如為植入性胎盤,可行子宮次全切或全切除術。對于軟產道損傷所致的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礙引起的出血,也對癥處理。
采用采用SPSS 13.5軟件程序包進行數據分析,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應用Logistic回歸法進行單因素分析,P < 0.05有統計學意義,并對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兩組患者的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高齡,多次人工流產及孕產,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前置胎盤,多胎,宮縮抑制劑使用不當,中重度貧血,血小板過低。

表1 單因素分析結果
Logistic多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多次人工流產及孕產,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前置胎盤,多胎,宮縮抑制劑使用不當,血小板過低是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獨立高危因素,而中重度貧血及高齡不是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獨立因素,但也有相當高的相關性。
本組研究中78例剖宮產產后的的孕婦經對癥治療后,出血停止,行宮切除3例,其它均痊愈出院。
根據資料顯示,宮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宮縮乏力不能有效對血竇進行收縮止血。而多次人工流產及孕產,多胎妊娠,前置胎盤,宮縮劑抑制劑的使用不當都可以引起宮縮乏力。多次人工流產及孕產,會導致子宮結締組織增多,子宮的肌層退行性病變,剖宮產后必然會對宮縮受到影響,因此就非常容易出現胎盤娩出時間延長,第三產程出血量增加[2]。不僅如此,底蛻膜發育不良也會影響受精卵的著床,故增加了胎盤粘連、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的發生幾率,故多次人工流產及孕產易引起剖宮產產后出血。而孕婦在懷孕的過程中,隨著胎兒體重的增加,前置胎盤及多胎妊娠孕婦的子宮纖維會被拉長,因此在剖宮產后子宮的收縮能力就會很差,從而導致宮縮乏力,導致剖宮產后出血。而宮縮抑制劑硫酸鎂抑制宮縮的機制尚不十分明確,但李雪等報道稱[3],硫酸鎂抑制宮縮的機制可能是通過阻止鈣離子從肌漿網的鈣庫里釋放或競爭性阻止鈣離子通過電壓通道進入肌細胞內而達到抑制宮縮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宮縮抑制劑的使用不當是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獨立因素,因此,在剖宮產之前,要明確了解孕婦是否由于保胎或者妊高癥使用硫酸鎂,如果明確應用了硫酸鎂,在術前應該提前應用縮宮素,防止產后出血。
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婦女晚婚晚育的數量在不斷增加,故也增加了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發生率,而對于子宮肌瘤是否要在剖宮產的同時剔出一直存在著爭議,王利群的研究表明[4],對于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孕婦,剖宮產時不應將子宮肌瘤剔除,因為孕婦在妊娠時,子宮壁的血流非常豐富,如在剖宮產時剔除子宮肌瘤會增加產后出血及感染的幾率,不僅如此,由于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會增加手術的難度,同時孕婦在生產后,因為雌孕激素的變化,子宮肌瘤有可能縮小或者消失。在本次研究中,子宮合并子宮肌瘤也是導致剖宮產產后出血獨立因素,故在剖宮產時,要慎重切除子宮肌瘤,防止產后出血。而孕婦的血常規存在問題,也會導致產后出血,特別是血小板降低,必然會導致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剖宮產產后出血。
雖然我們在術前預防了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但有時也會發生產后出血,一旦發生產后出血,不要驚慌,根據出血的原因對癥處理,在確保孕婦生命安全的同時,盡量進行止血處理,保留子宮。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之前,應加強篩查孕婦是否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降低剖宮產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如一旦發生出血,應根據病因積極治療。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5-208.
[2]蔡利萍.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12(3):184.
[3]李雪.剖宮產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0,6(25):749-750.
[4]王利群.剖宮產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