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莉莉
摘 要:當今社會重和平,創和諧,社會道德,個人品德,這些普遍為人們所關注。尤其是小學兒童的品德,它是涉及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更值得社會、學校和父母的關心和重視。對小學兒童產生過錯行為的原因進行一定的分析,從而幫助人們了解兒童產生過錯行為的原因并及時預防兒童過錯行為的產生。
關鍵詞:小學;兒童;過錯行為;原因;矯正方法
一、引言
兒童過錯行為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不符合道德準則和道德要求的某些行為舉動,它影響著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良好素質的形成,可分為學習型過錯行為、交際型過錯行為、厭倦型過錯行為、利益型過錯行為、道德型過錯行為等。一般表現為起哄、惡作劇、罵人、打架、欺侮弱小同學、說謊、考試作弊、破壞公物等方面,是不良品德的開端,但其嚴重性、穩定
性還沒有達到思想品德不良的程度,一般是發現得越早越容易
矯正。
二、產生原因
過錯行為產生的原因是比較復雜的,它與家庭、學校、社會等都有較大的影響,但總體上可以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來說。
1.客觀原因
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當今社會紛繁復雜,兒童經常要與外界接觸繼而也會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誘惑,這也是造成兒童過錯行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兒童進入小學后,生活及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不僅要接受家庭成員和教師的指導,接觸同班同學,同校及同齡人,同時也是社會中的一員。因此,外界社會對他們的誘惑也是不可避免的。除此之外,社會上不良風氣的侵染及不健康文化的腐蝕對小學生的影響也很大,如賭博、黃色書刊、小集團活動等都會對兒童產生腐蝕作用。
家庭教育的失誤。家庭教育上的缺陷是兒童產生過錯行為的主要原因。俗話說:“父母是孩子天然的第一任乃至終生的教育者。”家庭教育的失誤主要表現在:(1)家庭結構不完整(離婚、喪偶、父母雙亡或分居兩地等)導致孩子無依無靠,缺乏照顧。(2)家庭示范性不強,有的家長在文化素養、道德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起不到言傳身教的作用。(3)父母意見不一致。當兒童出現過錯行為時,父母的意見不同甚至相反,導致孩子不知道應該聽誰的話,無所適從。
2.主觀原因
兒童是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有自身發展的心理特點,這也是兒童產生過錯行為的內部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是非模糊或顛倒。由于兒童缺乏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有時很容易為誘因直接被欲望驅使,產生種種違反道德行為標準和不顧他人利益的行為。在教育中,我們常常發現兒童的某些不道德行為,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無知”所造成的,年級越低這個問題就越明顯。兒童的行為完全取決于客觀情境,取決于由誰引導他們。
道德意志薄弱,自制能力差。意志力是學生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克服不合理需要的矛盾斗爭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兒童自我控制能力本身就比較弱,常常需要社會或父母的提醒,不斷的強化才能形成一個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只有讓他們形成較強的意志力,才能抵制社會上的各種誘惑。
三、矯正方法
對有過錯行為兒童的教育是一項艱巨、細致而復雜的工作,
但它是可以改善或矯正的,關鍵是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積極配合,并根據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和個性及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這兩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
1.改善人際關系,消除疑懼心理和對立情緒
有過錯行為的兒童常常處在教師和父母的訓斥以及同學的歧視中,在集體中被孤立。因而他們對周圍的人往往會產生一種敵對情緒,特別是對老師和同學會存有戒心或敵意。因此,他們常常采用沉默、回避、疑懼或粗暴的態度對待老師和同學。
為了讓他們消除障礙,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就必須讓他們解除顧慮,擺脫消極的態度定勢(即由先前影響所造成的比較固定的方式去進行認識或作出反應)。
2.抓準時機,促使矛盾轉化
有過錯行為的兒童往往聽慣了訓斥,學會了用檢討或其他方法來應付老師。為此,教師要善于抓準教育時機,讓這個成為糾正兒童過錯行為的轉折點。一般來說,他們轉變的過程有以下四個階段:
(1)醒悟階段。醒悟是指有過錯行為的兒童在教育和環境影響下,意識到繼續堅持錯誤的危害性,引起內心震動,產生不安感,開始有了改正錯誤的愿望,這是兒童品德轉變的前提。教師要抓住這一良機加深兒童對自己行為后果的道德認識,使其進步的愿望變為行動的動力,從而把兒童的過錯行為扼殺在萌芽期。
(2)轉變階段。轉變是指有過錯行為的兒童在醒悟的前提下,
行動上開始有了改正的實際表現。在這一階段,教師對有過錯行為兒童的每一細微的進步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使其不斷強化,進而改正過錯行為。
(3)反復階段。反復是指有過錯行為的兒童在有了轉變之后,
又重犯錯的現象。兒童在改正過錯的過程中出現這種狀況也很正常,因為兒童的進步不是直線型的而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在對待兒童轉變后的反復時,不能惱怒的打罵、氣餒甚至放棄教育,而應該仔細分析重犯錯誤的原因,并及時地調整糾正的方法。
(4)穩定階段。兒童改正過錯后,不再重犯錯誤就是進入穩定階段。在這個階段,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改變了,兒童體驗到“變好”的快樂,心情舒暢,充滿信心。這時,教師要在兒童轉變的新起點上相應地提出更高的要求,鼓勵兒童再接再厲,把好的品德持久地鞏固下去。
3.講究談話藝術,提高道德認識
與有過錯行為的兒童談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心理工作者提出了談話應注意下列三條心理原則:
(1)心理接觸原則。談話內容要打動人心,要動搖他們的錯誤觀點,促其自省,激起對自我的否定。因此,談話前教師一定要摸準“病根”,抓住問題的癥結,矛盾的焦點,搞清楚他們在想什么,要做什么?只有對他們的思想狀態及形成原因有了真實的、具體的、深層的把握才能使談話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2)心理相容原則。談話要符合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個性特點。要達到心理相容,必須做到:談話的時機一般以選擇學生心理處于平靜、歡愉狀態為佳;要尊重學生的思路,順情合理,借題發揮,發問要不損人格,分析要留有余地。(3)心理反饋原則。大量的事實證明,具有過錯行為的學生心靈深處同樣潛藏著要求表現自己才能和改變現實處境的強烈愿望。對于有過錯行為的兒童要多用表揚的方式,激發正反饋效應。
四、結論
教育青少年,學校、社會、家長都有不容推卸的責任。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為父母者從孩子懂事起就應嚴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并教育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不應只滿足孩子的經濟要求,正確引導培養孩子,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抓起,防微杜漸。學校、家庭、社會要密切配合、步調一致,三者應形成一個有機的互相聯系的網絡,共同擔負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人才的重任。
參考文獻:
[1]睢文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朱訓道.關于家庭教育原則的探討[J].青少年探討,1991.
[3]韓永昌.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王天一.外國教育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5]王緯,趙文進.行為主義強化原理在中小學行為管理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6]陳夢璋.小學生心理障礙[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5.
[7]沈堅,李山川.兒童教育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1.
(作者單位 下駱宅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