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新
(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清遠 511500)
Pro/E三維數字化設計是基于數字化Pro/E平臺,建立數字化產品模型,然后利用數字模擬、仿真、CAE等數字分析技術,改進和完善設計方案,提高產品開發的效率和可靠性。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機電一體化、數控技術和模具專業的二年級學生。課程包括《Pro/E應用》和《機械制圖》等課程內容,涉及面廣,操作性強。
課程傳統的教學是先上理論,再上機操作,是一個刻板、抽象的過程,效果很不好。采用案例教學,由例題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積極性,但對Pro/E應用的理解是不全面的。項目化教學是新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培養是一種符合知識規律的方式,其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又能讓學生畢業后能馬上適應工作崗位。
本課程是機械類專業的一門工具課,專業技能強,學生首次就業崗位為繪圖員,首次晉升崗位為設計技術員,之后隨著能力增強可晉升為工程師、部門主管和分廠廠長等職務。
(1)能力目標
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運用Pro/E軟件對常見的典型產品進行三維建模、裝配、生成工程圖和裝配圖,滿足繪圖員工作崗位需求。具體的目標:
①能正確使用工具拆裝減速器、測量零件并繪制零件草圖。
②能用二維草繪編輯工具草繪編輯二維圖形。
③能創建常見實體特征,能組裝零件。
④能夠在Pro/E中將三維零件模型生成二維工程圖。
(2)知識目標
①掌握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減速器的拆裝方法。
②掌握二維圖形的摹繪方法
③掌握三維實體特征的創建方法,掌握常用的裝配方法。
④掌握Pro/E中三維零件模型生成二維工程圖的操作方法。
(3)素質目標
①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發現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培養學生團隊意識,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以及自主創新的能力。
③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以企業減速器測量、建模、組裝及工程圖生成為教學背景,把崗位能力和職業技能標準融入課程內容,以工作過程重新構建相對完整的課程理論知識體系;
以教、學、做結合,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設計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工作過程之中,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改變以往的考核方式,采用以崗位能力為主的綜合考核方式:筆試、個人操作、項目制作、作業和口試。
本課程的項目由A、B兩條線組成,其中A線為:一級減速器三維數字建模及工程圖的生成;B線為:千斤頂、平口鉗和齒輪泵三維數字建模及工程圖的生成。A線為主線,學生以繪圖員的身份在課堂完成,教師負責指導、點評、分析和意外處理。B線為輔線,學生在課外完成,起遷移學習,拓展提高的作用。
在兩個項目中,教師和學生的身份發生的變化,教師為工廠主管,負責接收訂單,下發任務,并對產品進行驗收,學生為企業員工,按照本產品設計制造的流程,完成工作任務。
課程以A線為主線,B線為輔線,結合企業的生產過程,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如下表1所示。

表1 課程內容設計
在整體設計的基礎上,進行了單元設計。每個單元就是一個子任務,包括任務介紹、案例演示、學生分組、任務布置、任務設施、知識點歸納和討論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內容。通過單元設計,形成一個基于工作過程的、把應用和知識結合起來的教案。
在課程改革前,往往通過一紙試卷來考察學生的能力,這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公平的?,F在通過項目化教學,考核方式有了質的變化,既注重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也兼顧學生的理論知識,通過考核能全方位的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考核設計就顯得很重要,綜上所敘本課程的考核設計思路如下:
總評成績=基礎理論考核(20%)+任務過程考核(60%)+項目成果考核(20%)
其中基礎理論考核:考核職業崗位所需的基礎理論知識;任務過程考核:考核學生完成工作過程的質量;項目成果考核:考核五個模塊的所生成的模型及圖紙是否符合要求及標準。
過去學生上課不積極,學習效率差,且只會背書、考試,真正到企業時什么都不會。現在通過項目化教學,學生能積極地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懂了,且到了企業后能馬上適應企業的環境,投入到企業的工作中去。老師則備課量大了,能力要求高了,但上課輕松了。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諸小麗.ProE實訓指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3]翟芳芳等.高職ProE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年11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