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仙
(復旦大學 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 200433)*
近幾年,中國社科院出版的藍皮書,對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排名,具有很大的社會反響。然而事實上,省域經濟風險問題是各地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各省區在追求經濟跨越式發展和各類指標排名的過程中,往往會給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諸多風險,因此,對省域經濟風險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在當前也就顯得尤為重要。省域經濟是推動中國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各省級政府紛紛出臺政府主導性投資推動的經濟刺激計劃,這些投資計劃在促進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極容易導致投資過熱,給地方經濟帶來系統性的危機與風險。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底,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約為12.5萬億元左右,約占GDP的31.25%,同時,各地在產業結構調整、資源環境利用等方面也都存在著較多的矛盾與沖突。隨著現代市場經濟和區域經濟的加快發展,對省域經濟進行風險評估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愈益凸顯。省域經濟安全危機是一種異變性危機,是指某個省域經濟偏離了穩定狀態,出現危機的因素和狀態。治理省域經濟安全危機,不僅需要對其運行現狀進行全面、深入的認識和評價,而且要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分析。省域經濟安全問題的出現,并不是一個突發的現象,而是一個逐步發生的過程,在危機發生之前必然會有相應的先兆,這就使預測危機、發布風險信號、制定化解策略成為可能。本文圍繞省域經濟風險評估問題,構建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和評估模型。該評價系統可以檢查監督省域宏觀調控措施的有效性,衡量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為省級政府引導經濟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論文在構建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與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安徽省1995~2009年經濟運行的相關數據,對安徽省經濟風險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并對安徽省經濟安全運行的政策選擇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對了解和把握安徽省經濟運行的基本態勢與潛在風險,在后危機時代實現科學發展與跨越發展具有政策指導作用。
經濟風險往往都是有先兆地具體表現在一些特定的風險指標的不尋常變化上,經濟風險評價是對多維復雜經濟系統風險程度的靜態評價,其指標體系是對系統安全程度的具體監測和衡量。構建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重要在于指標的選取以及指標權重的確定。
省域經濟是一個復雜、綜合的系統,省域經濟風險更是各種經濟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總體而言,省域經濟風險的影響因素可以大致分為經濟增長、財政金融、產業安全、社會可持續等幾個類別。這些指標分別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對省域經濟風險產生影響。建立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為了評判省域經濟風險狀況,本文以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政府財政收支平衡、省域產業結構合理、社會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省域經濟安全的衡量目標,初步建立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用以監測省域經濟年度數據異常。該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是省域經濟風險狀況,分為經濟增長、財政金融、產業安全、社會可持續四個二級指標,每個二級指標又有若干個三級指標加以描述,鑒于文章篇幅有限,初步建立的指標體系不在此細述。
對初步建立的省域經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進行信度檢驗,以考察指標體系對經濟風險問題是否具有相當好的解釋力。信度檢驗是為了檢驗指標采用同樣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重復測量時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一般考察α信度系數,其計算方式為:
用統計軟件SPSS19.0對正向標準化后的初步指標體系做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可靠性分析
表1顯示指標體系克朗巴哈α值為0.864,標準化后項目克朗巴哈α值為0.867。說明指標間有較高一致性。但是,考察總體項目統計表中修正項目總體相關一欄,有些指標相關值明顯小于其他指標,在此刪除。經過信度檢驗之后的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構建一套適合省域經濟層面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省域經濟運行狀況及時做出判斷和評價,并為省域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根據省域經濟的構成和特點,按照全面性、系統性、普遍性、特殊性、可行性等設計原則,我們構建了由1個一級指標、4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構成的比較完整的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參見表2)。由于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標數量多、涵蓋范圍廣,既有宏觀經濟指標,也有產業和社會發展指標;既有投入指標,也有產出和效益指標;既有經濟要素指標,也有以經濟要素產生直接影響的其他相關指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是構建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模型的依據,是對省域經濟運行狀況進行有效評價的基礎。

表2 修正后的省域經濟安全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1.指標體系用固定資產增長率、基礎建設投資額(萬元)、社會零售商品總額(億元)、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元)、外貿依存度等指標反映省域經濟增長的風險狀況。經濟保持一定增速對國家和地區穩定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研究證明,我國經濟增速保持在8%~10%將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和就業,增速過高可能出現經濟過熱,過低則會增加失業率,不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消費、投資、外貿是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因此本指標體系分別從這三個方面選取,此外,加入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兩個指標以反映目前增長水平下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
2.指標體系從地方財政、地方銀行和地方保險業三個方面評價省域經濟的財政金融風險狀況。由于我國保險業發展較為緩慢,且對經濟風險影響較小,不設立該領域的具體指標。地方財政指標選取了財政赤字/GDP,以反映省級政府對經濟風險的應對準備是否充足,同時選取人均財政收入、人均財政支出、人均稅收等指標評價在當前財政政策下居民福利和債務負擔;選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反映當前財政政策下居民生活水平,選取地方銀行貸款規模增長率等區域金融指標反映省域經濟流動性狀況。
3.指標體系用實際利用外資額、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工業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勞動成本(平均工資水平)、企業研發費用占社會研發費用的比重等指標,分別從資本、結構、成本、研發等角度評價省域產業發展現狀,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斷省域產業結構狀況、企業生存狀況和生命力。
4.指標體系用研究人員數、10萬人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R&D經費支出(萬元)、城鎮化率、人口密度、城鄉消費水平比(農村=1)等指標評價省域經濟的可持續狀況,這些指標涵蓋了人口、環境、科技、居民生活等方面,反映了省域經濟的目標約束,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斷區域經濟在知識、人口等條件制約下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以及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發展趨勢。
省域經濟是一個開放、復雜、動態的系統,它的運行狀況與質量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除了受到國家宏觀層面的影響外,同時還取決于當地政府部門的決策水平和執政能力。在考察省域經濟風險狀況的時候,應著重于經濟風險的決定性因素,對于那些對省域經濟風險影響較大的因素,應賦予較大的權重。我們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各二級指標權重,然后在各二級指標下運用因子分析法確定各二級指標綜合得分,結合二級指標權重計算總得分。
首先,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二級指標權重。確定指標權重是指標體系構建和評價過程中的核心環節,不同的賦權方法會導致具體評價得分的不同。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確定指標權重的方法較多,基本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是主觀賦權法,如專家群議確定法、德爾菲法、層次分析法;二是客觀賦權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熵值法。客觀賦值法雖具有較強的科學性,但考慮到在經濟實踐過程中,各指標對省域經濟風險的重要程度和統計學數據的表現不盡相同,因此,本文選擇層次分析法確定二級指標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得到二級指標權重向量W=(0.1,0.15,0.3,0.45)(如表3)。

表3 二級指標權重計算表
其次,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指標做信度與效度檢驗。為了判斷采用因子分析法的可行性與科學性,需對基于實踐數據的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做信度與效度檢驗。其中,信度檢驗采用公式(1)的克朗巴哈α值法。如果輸出α值大于0.8,則說明指標內部一致性較好,可以客觀描述省域經濟風險。在信度檢驗基礎上,對有效樣本數據進行KMO抽樣適當性檢驗和Bartlett球度檢驗。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統計量是用于比較變量間簡單相關系數和偏相關系數的指標,KMO統計量取值是在0和1之間,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相關系數平方和時,KMO值接近1。Kaiser給出了常用的kmo度量標準:0.9以上表示非常適合,0.8表示適合,0.7表示一般,0.6表示不太適合,0.5以下表示極不適合。Bartlett球度檢驗以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為出發點,用于檢驗相關陣是否是單位陣,即各變量是否獨立。它是以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為出發點,依據相關系數矩陣的行列式計算可得其近似卡方分布。如果統計量卡方值較大且對應的sig值小于給定的顯著性水平α時,零假設不成立,說明相關系數矩陣不太可能是單位矩陣,變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適合做因子分析。
最后,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二級指標綜合指數。為了描述簡便,對本文所構建指標體系建立由綜合指標層A、二級指標層B和三級指標層C構成的層次結構模型,綜合指標層只有一個元素,即省域經濟安全,二級指標層為描述綜合指標的m個指標B1,B2,…,Bm,三級指標層C是描述綜合指標和二級指標的個指標C11,C12,…,C1n,…,Cmn,各二級指標下的指標數目n不等,分別為ni,i=1,2,…,n。利用K組樣本分別對二級指標層Bi下的指標Bi1,Bi2,…Bin進行因子分析,為了負向指標正向化和消除量綱,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法對m個指標值組成的指標矩陣進行標準化處理,如公式(2)所示。

式(2)中,min (C1j,…,Cmj)表示Cij對應列的所有元素的最小值,max (C1j,…,Cmj)表示Cij對應列的所有元素的最大值,Zij為Cij經過標準化后的數值。
對m個指標矩陣Zk×n,分別求解其初始公共因子Fi(i=1,2,…,p)和因子荷載矩陣A,并求Zk×n的特征根λ1≥λ2≥…≥λn,以及相應的特征向量u1,u2,…,un。則對于每一個指標矩陣Zk×n中的n個指標,可以用p個公共因子的線性組合表示,如公式(3)所示:

其中,Z為標準化后的矩陣,A為Zk×n的因子載荷矩陣,F= (F1,F2,…,Fp)T為公共因子矩陣。ε= (ε1,ε2,…,εp)T為特殊因子矩陣。
公因子個數p可以根據相關矩陣的特征值確定,由于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均值為1,故通常去特征值大于1的數作為公共因子數。在實際分析時,為了更清楚的知道每個公因子的實際意義,往往對載荷矩陣進行極大化旋轉,使得每個公因子上的最高載荷變量的數目最少。最常用的是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旋轉后的因子荷載矩陣如公式(4)所示。

式(4)中,A為因子載荷矩陣,T為使旋轉之后新因子方差最大化的正交矩陣。
運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分別計算m個指標矩陣的公因子得分矩陣,如公式(5)。

計算各二級指標Bi下指標矩陣的綜合因子得分Si,i=1,2,…,m,如公式(6)。

式(7)中,Si為二級指標Bi下各指標矩陣的綜合因子得分向量;W 為各指標矩陣對應的二級指標層的權重向量。
數據的可獲得性是本文中設計指標遵循的原則之一,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單項定量指標數據一般可以通過查閱地方統計年鑒、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地方政府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報告、工作總結等相關資料獲得。對于其中不能通過查閱數據庫獲得的指標數據可以通過設立相關的測度指標或進行專項調研的方式獲得,定性指標需進行問卷調查的形式來獲取。根據己選定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采集安徽省1995~2009年相關資料并進行整理和合成,對安徽省經濟風險狀況進行實證分析。
按照公式(2)對指標數據進行正向標準化后,利用SPSS19.0軟件對指標進行信度與效度檢驗,結果如表4、表5所示。

表4 基于安徽省數據的省域經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可靠性分析
由表4可知,指標體系克朗巴哈α系數和修正的克朗巴哈α系數均大于0.95,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這表現指標體系中指標之間有著強烈的一致性,從而能夠有效地詮釋安徽省域經濟風險狀況。
表5顯示出指標體系的KMO值均接近或者大于0.7,巴特萊特球度檢驗的卡方值較大,且對應的概率值均為0.00,小于給定概率0.025。綜合表4和表5結果,可知本文所構建的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各指標均與經濟風險問題有較大相關性,與指標體系反映目標相符,能夠客觀反映出省域經濟風險狀況,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法對省域經濟風險進行評價。
分別對4個二級指標下的三級指標進行因子分析,按指標矩陣特征值大于1的個數確定公共因子個數,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別得出4個二級指標的因子負荷表和因子得分矩陣。根據上述因子負荷表和因子得分矩陣,可以計算得出二級指標層得分矩陣。由公式(7),結合表3及二級指標綜合得分Si,可計算得出1995~2009年安徽省經濟安全綜合指數為-0.998、-0.934、-0.822、-0.742、-0.634、-0.442、-0.480、-0.452、0.063、0.197、0.383、0.675、1.121、1.465、1.600。分別繪制安徽省經濟風險綜合指數曲線圖與安徽省經濟風險分類指數曲線圖(如圖1、圖2所示)。

表5 基于安徽省數據的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效度分析

圖1 安徽省經濟安全綜合指數曲線圖

圖2 安徽省經濟安全分類指數曲線圖
以復雜性經濟風險理論為基礎,以衡量風險程度為側重點,建立了數據便于獲取、多層次的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經過檢驗,該指標體系具有較好的性能,可以反映省域經濟風險狀況。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二級指標權重,以省域經濟風險指標數據統計學特征為依據,在各二級指標下分別應用因子分析計算子系統綜合得分,從而對省域經濟風險總體和子系統進行了評價。由安徽省經濟風險綜合得分指數,結合省域經濟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年度數據情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省域經濟綜合得分代表了省域經濟風險得分情況。1995~2009年安徽省經濟風險綜合得分曲線反映了安徽經濟風險的變化趨勢,從圖1可以看出,安徽省經濟安全狀況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95年的-1.01到2009年的1.72,這種趨勢變化的原因在于:一是自我國發展市場經濟以來安徽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這使得經濟風險指標體系中所涉及的指標數值本身呈上升趨勢,然而,考慮到指標體系中將近一半(11個)指標都采用增長率或者所占比重等比值形式,而這些指標往往在各二級指標下的因子得分表中得分較高,這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由上述原因所引起的變化;二是在給定的時間段內,省級政府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對新興產業和科技投入扶持力度增加,這表現在數據基礎建設投資額、固定資產增長率、R&D經費支出的增長上。
2.與此同時,四個二級指標體系的綜合指數也呈上升趨勢,特別是產業安全二級指標體系,從1995年的-1.87上升到2009年的4.09,根據我國省域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在省域產業結構調整中,政府往往是處于主導和支配地位的,這反映了省級政府在依托本地區資源特色、發展優勢產業方面做得較好,從而使得省域產業結構和效率都有較大提高。
3.財政金融綜合指數從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9年的3.12,增長幅度也很大,在2006年以后增長趨勢更為明顯,研究表明是由省級政府加大財政支出和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引起的。此外,考察財政赤字/GDP數據變化,從-0.61%變化到5.87%,這反映了省級政府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發揮政府財政政策這一工具的作用,從最開始的追求財政盈余轉變到適度加大政府支出,以刺激省域經濟發展。由于財政金融指標體系的考量主體是政府,這種變化趨勢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加大財政支出、稅收和控制財政赤字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可持續性指標指數從1995年的-1.79增長到2009年的2.42,趨勢穩定。
4.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15年間,經濟增長類指標指數波動較大,基本呈現由下降到上升的趨勢。其中1995~1998年、2008~2009年的經濟增長類指數呈下降態勢,從指標數據來看,這種變化是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的暫時下降造成的,結合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情況,這兩個時間段和市場經濟改革、金融危機相重合,說明上述外部因素是導致安徽省域經濟增長風險指數下降的主要原因,證明了省域經濟增長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
[1]顧海兵,張一弓.后30年:中國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的總體研究[J].經濟學動態,2010,(1):10-14.
[2]景玉琴.產業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經濟學家,2006,(2):70-76.
[3]葉衛平.國家經濟安全定義與評價指標體系再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93-98.
[4]張金水,連秀花.國家經濟風險評價模型的一種改進[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70-75.
[5]張漢林,魏磊.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安全量度體系構建[J].世界經濟研究,2011,(1):8-14.
[6]Leon Clarke,Weyant John,Birky Alicia.On the source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assessing the evidence [J].Energy Economics,2006,(28):579-595.
[7]Moore Arent,Norland.R&D advancement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impact on evaluation of public R&D [J].Energy Policy,2007,(35):1464-1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