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摘自《中國經濟迫切十問》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編譯林出版社
2013年1月版46.80元
過去的幾年里,如果對于“中國經濟迫切十問”這樣的話題做一個統計的話,我相信中國老百姓最為關心的搜索關鍵詞之一一定是關于通脹的,從老百姓因為物價上漲而創造的“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蘋什么”等自我嘲諷詞語中不難看出,中國的經濟困難與挑戰并存著。物價上漲(CPI)已經是持續而普遍的問題,這也就是我們經濟學中所說的通貨膨脹的最明顯表現。
很多經濟學家已經對通貨膨脹的危害性做過了許多闡述,一般西方經濟學理論將通脹產生的成因分為需求拉動通貨膨脹、成本推動通貨膨脹、混合通貨膨脹及結構性通貨膨脹,但如果從當年眾所周知的玻利維亞惡性通脹的案例來看,書本和實際的情況還是有很大的差別,而對付通脹的關鍵是要找到通脹的根源,對癥下藥才行。
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玻利維亞曾以5位數的通貨膨脹率而聞名于世。1985年8月,埃斯登索羅就任玻利維亞總統時,年通貨膨脹率高達23000%。物價每時每刻都在上漲。銀行家們詼諧地說,通貨膨脹率如此之高也有積極的一面,那就是銀行搶劫案幾乎絕跡。
隨后玻利維亞新任總統埃斯登索羅邀請“休克療法”之父、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薩克斯幫助尋找治理這種惡性通貨膨脹的辦法。薩克斯認為,玻利維亞的惡性通貨膨脹的根源是政府完全依賴中央銀行作為赤字融資方式的財政措施,而財政預算的關鍵是石油價格。由于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依賴于對石油征收的稅收,當石油價格急劇下降時,會嚴重惡化整個財政預算。因此,薩克斯建議,制止惡性通貨膨脹的主要措施是一次性地大幅度提高油價,再輔之相應的財政措施。
當時,對于這個建議,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樣的政策過于違背傳統邏輯,甚至認為如果這樣做不僅不能結束惡性通膨,甚至還可能使之進一步惡化。最后,埃斯登索羅總統還是接受了薩克斯的建議,在1985年8月29日開始實施該計劃:大幅度提高油價,抑制預算赤字。之后匯率立即穩定下來,從當年9月起,通貨膨脹率大幅度下降,1986年降至276%,1987年為14.6%,1988年為16%,1989年為15%。國內生產總值1987年增長2.2%,1988年增長2.8%,1989年增長2.5%。1990年上臺的總統薩莫拉繼續執行上屆埃斯登索羅政府的經濟措施,使當年國內生產總值大約增長3%,通貨膨脹率大體維持在前一年的水平上。
從這個案例來看,如果僅從教科書中尋找答案,或僅從事件的表面來看,而不從事件的本身及內在聯系上來理解,那么要找到化解現實中的通貨膨脹是不可能的。從中國經濟這些年發展的過程來看,通脹問題一直以來不停困擾著中國的政策制定者,綜合當前日益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我國現階段的通貨膨脹似乎很難用某一種傳統理論來解釋。由于中國是一個復雜經濟體,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再加上國內外各種形式的影響造成了經濟問題錯綜復雜的必然性,因此中國的通貨膨脹完全體現了中國式的特征。正是因為這種中國式的特征,通脹形成的原因也會不同??梢哉f,要從根本上解決中國通貨膨脹的問題,必須首先找出其背后真正意義上的幾個原因。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中國的通貨膨脹,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量,另一個也是屬于中國特色的一個方面,就是流通渠道。如果我們用貨幣主義觀點去理解通貨膨脹,貨幣多了泛濫了就會形成通脹,也就是中國人通常說的“票子毛了”。弗里德曼認為,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物價水平和經濟活動變動的決定因素。但我堅決認為貨幣供應量的過量增長雖然是當前中國發生通脹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要條件。只有當過量的貨幣缺乏流動的時候才會帶來通脹,而一旦我們讓貨幣流通起來,讓這些貨幣真正進入實體循環,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消費環節,那么通脹并不一定會起來。這就如同流水,你如果把它放到一個循環流動的環境中,則溪水匯入河水,河水匯入江水,江水匯入大海,不會出現任何問題。流動中的貨幣就如同這水流一樣,如果讓它循環就很難形成堰塞湖。但當流動的渠道沒有了,堆積的流動性就會形成一個大大的堰塞湖,物價的壓力也就隨之而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