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圖書館 江蘇蘇州 215002)
美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理念之先進、事業之發達有較多的介紹,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就筆者而言,2006年6月曾隨中國圖書館學會赴美參加ALA年會,參觀考察了一些美國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因為與于良芝教授聯合承擔中圖學會的課題,對美國公共圖書館情況進行過文獻調研,自認為對美國公共圖書館有較為清晰的認識。
在中美圖書館專業交流項目中,蘇州圖書館承擔了該合作項目中的子項目——“中文信息平臺”的開發和維護,筆者不僅有機會數次借接待美國同行來蘇技術指導的機會開展交流,而且受文化部派遣,于2012年6月赴美參加專業交流。在美國20天的時間中,在伊力諾依大學香檳校區接受了系列培訓;參觀考察了十幾個公共圖書館,并在每個圖書館與美國同行進行了交流;在皇后圖書館進行了實習,與總館長葛云峰先生(Thomas W.Galante)以及所有部門主任進行了交流,并且向美國同行介紹了自己所在圖書館的情況和成就。通過考察和交流,結合已有的認識,形成了對美國公共圖書館的一些新認識,在此與大家分享。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各個州有較大的自主權,有各自的公共圖書館法規,但一般都是授權地方政府作為當地公共圖書館的建設主體〔1〕,這些地方政府可以是州政府、縣政府、市政府,也可是多轄區的聯合政府或者學區政府。弄清“社區”和“市”這兩個概念有助于我們認識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設置。我國的社區概念指居民區,規模有限,社區的管理機構是居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是居民自治組織,其上級為街道辦事處;而美國的社區是指一個人口聚集區,規模可大可小,小可以是一個人口千把人的居住區,大可以到一個城市;我國的市是一個行政建制,主要是指省政府下轄的地級市,但也有直轄市、縣級市,而美國的“市”,可以是隸屬州的城市,如紐約市、芝加哥市,也可以是由一個鎮、一個(或若干個)社區的居民自主達成共識并經政府批準的一個區域。因而,社區與市有時是同一回事(范圍相同),有時又不是同一回事(范圍不同),除了大城市,其他的市更多的如同我國的鎮,可能與東莞市的街鎮有些相似。
公共圖書館作為民主社會的制度安排,當地政府理所當然地需要履行公共圖書館建設主體的責任。美國也不例外,也是以行政區劃來設置公共圖書館的,所不同的是并不一定按一級政府設置一個圖書館,而是按照人口和需求,可以設置一個,也可以設置一群,因而是按需設館,較為科學。如紐約市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由三個公共圖書館總分館系統組成:紐約公共圖書館、皇后圖書館、布魯克林圖書館。我們原來一直將皇后圖書館稱為“皇后區圖書館”,確實,紐約有個皇后區,但皇后圖書館卻并非皇后區的公共圖書館,它的建設主體是紐約州政府,但其經費來源大部分來自于紐約市政府(見表1),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是卡內基基金會在援建皇后圖書館時與紐約市政府達成協議,建成后的運行經費主要由紐約市政府承擔,協議一直執行至今。

表1 皇后圖書館2011年經費來源情況表
從表1可以看出美國公共圖書館的管理體制以及對公共財政投入上的靈活機制,這與我國一級政府建設一個圖書館、一級政府管理一個圖書館形成很大的反差。多級政府投入這種情況在美國普遍存在,而這種多級政府投入與我們所說的聯合建設主體〔2〕或者多元投入并不是一回事:聯邦政府和紐約市政府并不因為對皇后圖書館的投入而產生相應的訴求,也不影響紐約州政府對皇后圖書館的建設主體地位,而我國的多元投入往往造成各個投入主體產生對圖書館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訴求,最后形成多頭管理,甚至可能成為互相推卸責任的借口。
可能因為某些文獻和文章在介紹時的片面,國內對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認識有點偏差,似乎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服務是完全按理論上的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來展開的。據筆者考察,美國公共圖書館非常講求理念與實際的結合,對理念并不生搬硬套,而是靈活運用。
雖然國內公共圖書館事業近年來發展很快,但不可否認,美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比我國大陸要發達得多,而且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已經深入其骨髓,我們大概沒有機會發現美國同行們的服務會不符合公共圖書館理念。
但是,對理念如何理解、如何執行?美國的各個圖書館某些方面做法一致,如對待流浪漢,我們在數個圖書館(甚至高校圖書館)看到有流浪漢在圖書館睡覺,只要在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內,在不影響其他讀者閱讀的前提下,圖書館都不會干涉流浪漢。但對另外一些理念的運用,各圖書館并不千篇一律,如開放時間上各館并不一致,更沒有發現24小時開放的公共圖書館。我們參觀的幾個公共圖書館大致如此:周一至周四9∶00至20∶00,周五 9∶00 至 18∶00,周六 9∶00 至 15∶00,星期天 14∶00 至17∶00,法定節假日閉館。他們告訴筆者:這樣的開放時間最有效(應該是經過統計和調查的結論吧),且圖書館員也必須享受休息的權利。在對所有人服務上,如紐約公共圖書館、皇后圖書館、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等大型圖書館一般都在較大范圍上對所有人(也不是全部,主要是本地居民)提供一視同仁的服務。但社區圖書館,如香檳公共圖書館、厄本那公共圖書館、橡樹公園公共圖書館等,對非本社區居民提供的服務則要收費(進館閱覽除外)。理由非常簡單:圖書館的經費主要來自于本社區的財產稅,非本社區居民未在本地納稅,對圖書館沒有貢獻,所以不能享受免費服務。這個理由,他們認為天經地義,隨你告到哪里,反正權利和義務需要對等,享受服務就得付費。這可能與我們原來對美國公共圖書館為所有人服務的認識不太一樣。當然也可以這樣認識:他們認為的“所有人”是指服務范圍中的所有人,而可能我們原來的理解有偏差。
在服務上,既貫徹免費原則,也防止濫用。如香檳市的居民在香檳公共圖書館外借文獻是免費的,但如果外借最新的DVD(有一排專架)則需要支付1美元/周。經詢問,說是為了加快這些DVD的周轉,防止這些新DVD滯留不還,同時,把收到的錢再用于新的DVD采購,使更多的新DVD可以投入外借服務。事實上,免費與收費,本身是動態的,如我國對公共圖書館的免費服務規定了一個范圍 (稱為基本服務),這個范圍其實是動態的,今后應該會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擴大免費范圍;另外,即使是這個范圍 (基本服務)以外的服務(對應稱為非基本服務)也并非一定需要收費。對公共圖書館而言,收費的目的應該主要視公平的需求,防止濫用,如美國公共圖書館都規定讀者每天免費上網限時45分鐘,事實上比國內公共圖書館提供的免費上網時間要短一些。因而,我們在界定基本服務和非基本服務、免費服務與收費服務時,應當綜合考慮公平和效率:以免費為原則,同時防止免費過頭產生濫用而造成公共資源的浪費。
我們知道在美國的公共圖書館崇尚信息自由,包括文獻采訪自由、信息獲取自由。但實際上,各個圖書館對信息自由的理解和執行并不完全一致,考察中發現有的圖書館在網絡信息提供上比較嚴格,色情網站一概屏蔽;也有的除孌童網站屏蔽外,其他網站開放;也有的什么都不屏蔽。但是有一條,對未成年人使用網絡,都有較為嚴格的規定,以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這樣的做法,也會引起一些讀者的非議和投訴。對于這種投訴,美國公共圖書館的做法是:只要在提供資源和服務上符合本圖書館公布的《館藏政策》和《服務政策》,圖書館就沒有過錯,館員和讀者都必須執行。
信息自由的另一方面,是千方百計為讀者提供適用的文獻和服務。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各個公共圖書館都面對著許多并非以英語為母語的讀者。秉承ALA的“適當且有效組織的資源,公平的服務政策,公平的信息的存錄入口,正確、不存偏見且有禮貌地回復所有請求”〔3〕倫理守則,美國公共圖書館對如西班牙裔、華裔等等讀者提出的文獻需求時,一般都設法滿足其需求。這也是為什么會有芝加哥公共圖書館華埠分館、皇后圖書館法拉盛分館等以中文館藏、華人館員為主的分館存在的原因。
最早以為美國公共圖書館都以總分館制存在,后在參與《圖書館服務網絡模式研究》課題中,于良芝教授介紹了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設置是以多種形式存在的,總分館只是設置模式中的一種,“把美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簡單理解為清一色的‘總館-分館’制,這是一個誤解”〔4〕。在征收的財產稅中劃出一定比例的資金,是美國社區公共圖書館經費的主要來源。許多市的規模不大,一個公共圖書館就足以全覆蓋,如我們參觀的香檳市公共圖書館、厄本那公共圖書館,都是獨立設置的;橡樹公園公共圖書館則有一個總館和兩個分館組成;而芝加哥市的公共圖書館,則有1個總館、2個地區館和75個分館,分成中心區、南區、北區,每個區都有20多個分館。
盡管同樣是總分館系統,各個系統內部的資源共享模式和程度也不完全一致。筆者在幾個圖書館都詢問了資源共享模式的問題,得到的回答都不太一樣,以至于接待我們的蔣樹勇老師、席源憲老師一開始都不太明白筆者為什么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因為對他們而言,似乎大家做法各異很正常。
在我們參觀的香檳公共圖書館、馬洪麥特公共圖書館、厄本那公共圖書館等都是獨立的圖書館,既沒有分館也不是其他圖書館的分館,但它們都參加了由500多個圖書館組成的聯盟,可以在這個聯盟中館際互借。后來在紐約交流時才知道,館際互借的成本其實很高,如皇后圖書館的平均館際互借成本是30美元/冊,雖然并不向讀者收取費用,但筆者以為這樣的成本有些偏高,應該尋找更為經濟的做法。
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紐約公共圖書館、皇后圖書館等都是總分館系統,這三個系統在圖書通借通還后,都要通過物流將圖書送回到原借出館(即我們所說的“有限的通借通還”)?;屎髨D書館平均每天借出圖書7萬冊,其中超過2萬冊要通過物流送回借出館,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和皇后圖書館因此都有自己的圖書物流車隊。如果說皇后圖書館因為服務對象涉及多語言、多民族,區域里200萬服務對象中,44.7%的服務對象其母語非英語,各個分館都有資源建設上的特殊性,因而需要保證圖書不能錯位的話,那么在其他圖書館似乎找不到這種必須返回借出館的理由。事實上,芝加哥公共圖書館在DVD上就采用了完全的通借通還(借出的DVD可以還到任何分館,并不再返回到借出館就可以繼續出借),他們的館員也認為這樣的辦法(完全的通借通還)比圖書上采用的有限通借通還更加優越:降低成本并減少工作量。在后來的交流中了解到紐約布魯克林圖書館總分館系統就采用了完全的通借通還,與蘇州圖書館采用的辦法完全一致。
雖然近幾年來國內公共圖書館發展迅速,但在立法、設施、理念、服務、人員、效益等方面,我們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美國各州都有自己的圖書館法和相關法,地區性圖書館的經費來源主要來自于當地財產稅,盡管經濟不景氣會影響到圖書館,但仍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且美國的州政府和聯邦政府會對地區性公共圖書館提供一些補貼,附表反映了皇后圖書館總分館系統2011年度預算中各級政府在經費上的分擔情況,紐約公共圖書館89個分館的總經費為1.44億美元,其中77%來自于紐約市政府,7%來自于州政府和聯邦政府,其他來自于基金和捐款??偨涃M中有較多的捐款,原因在于美國各種基金很多,法律和稅收又鼓勵企業捐款,這些條件目前在國內并不存在,因此我們在社會力量辦館上與美國并無可比性。
美國的總館并不一定很大,而分館并不一定很小?;屎髨D書館有62個分館,在參觀前,筆者以為皇后圖書館總館的館舍面積至少數萬平方米,但它卻只有5000平方米,而法拉盛分館的館舍面積也近5000平方米。一個區域的服務人口需要多大規模的圖書館就建設多大面積,既可以滿足讀者的需求,又不使館舍閑置造成圖書館建設和運行上的資金浪費,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這與我們現在更愿意建設超大規模圖書館的做法在理念上完全不同。
在服務便利性和效益上,美國在2007年就有16549個公共圖書館和分館,在芝加哥,步行15分鐘一定能夠走到一個圖書館。63%的美國成年人都擁有公共圖書館卡,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從公共圖書館借書7.3冊(2009年上升到8.1冊)。2011年度,皇后圖書館擁有館藏文獻670萬冊,有效讀者證(指一年內活躍的讀者證)90萬,外借文獻超過2500萬冊,到館讀者近1300萬人次,約60萬人參與了差不多3萬個免費的圖書館活動?!?〕蘇州圖書館的服務效益在國內同行中也算是比較高的,但與皇后圖書館相比,有效讀者證只有其47%,到館讀者只有其48%,外借文獻只有其8.5%。因此,與美國公共圖書館相比,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在所有的差距中,筆者認為最大的差距是館員的數量和職業素養。館員數量上,香檳市有6萬人口,擁有1萬平方米的圖書館,近100名工作人員;厄本那市有4萬人口,擁有5000平方米的圖書館,80多名工作人員;馬洪麥特鎮有13000人口,擁有1千多平方米的圖書館,13名工作人員;橡樹公園公共圖書館服務人口5萬多,擁有館舍近10000平方米(另有兩所分館),130名館員,包括全職和半職人員;皇后圖書館有63個場館,服務人口200萬,有1000名全職員工和750名半職員工。我們剛頒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中設定的指標是每10000至25000常住人口配置一名圖書館員,與這些數據相比確實是太低了,因為按照這個規范,即使實現設施上的全覆蓋,也根本無法配備足夠的工作人員,更無法提供專業化服務。筆者粗算,一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按最經濟高效的總分館模式,至少每1萬服務人口配備1名圖書館員才能保證正常運行,規模小的總分館系統需要的館員數量比規模大的更多;如果一個城市中的所有圖書館都獨立設置,則需要的館員數量最多。
館員專業素養上,美國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人員中,68%具有圖書館專業碩士學位。我們接觸到的美國同行,專業素養都很高,對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都有較深的理解,而且都有一種圖書館職業精神,所有為讀者服務的館員們在完成一項服務后,臉上都蕩漾著笑容,大概從心底里認為為讀者服務是一件快樂的事。筆者在紐約公共圖書館中誠分館參觀時,圖片部主管正在為我們介紹情況,一名讀者因為復印超過免費限額而要付費復印,需要在讀者證中充值,但可能是第一次充值而來詢問,這位主管對我們說聲“對不起”后,馬上帶了這位讀者到充值的機器上為她示范。再舉一個小例子,我們到每一個圖書館參觀,都希望能夠拍些照片帶回來參考,與館內同仁共享,但都被告知只能拍建筑、設施、館員,不能拍攝讀者。筆者經常在各地圖書館調研,有些圖書館任其拍照,有些圖書館不允許拍照,對不允許拍照的館,筆者一般都會問當事館員不能拍照的理由,得到的回答一般是“這是規定”,很少能夠得到正確的回答,而在美國公共圖書館參觀,不允許拍照的理由是:保護讀者隱私。
各國的公共圖書館事業都有自己的法律、經濟、社會、文化等環境。我國在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上固然存在著一些體制上的制約因素,但同時也有自己的有利因素,如十六大以來黨和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政策,社會對公共圖書館的關注和認可日增,公共圖書館的經費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增長。據李國新教授等的統計,從2005至2009年的五年間,我國公共圖書館經費平均增幅達到17.262%〔6〕。從事業發展要求來看,盡管經費增長程度上還嫌不足,但支撐了國內公共圖書館事業不斷發展,與美國公共圖書館在近四年中經費被削減了15%、專業人員減少了20%形成了巨大的對比。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與美國同行之間的差距,而且這種差距還不小,特別是從業人員數量和職業素養上的差距。筆者以為,正是為了消除這種差距,中美圖書館專業交流項目才顯得特別重要和有意義。
1.于良芝,邱冠華,許曉霞.走進普遍均等服務時代:近年來我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構建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3):31-40
2,4.邱冠華,于良芝,許曉霞.覆蓋全社會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模式、技術支撐與方案.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203,33
3.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圖書館館員職業道德準則(試行).附錄:美國圖書館協會的倫理守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38-39
5.皇后圖書館2011年總體報告
6.公共圖書館研究院.公共圖書館發展藍皮書(2010).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