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劉道勤
老編有曰:“五一”小長假的第一天,馬云的運籌帷幄終成正果。阿里巴巴結束了長達46次的談判,以5.86億美元買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通過此次投資,馬云手中“淘寶購物+微博流量+支付寶”的布局足以與馬化騰帝國中的“微信流量+易訊購物+財付通”模式相媲美。
“你的微信讓我很緊張”。2013年3月31日,在深圳IT領袖峰會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對騰訊董事局主席馬化騰如是說。現實的情況是,馬云遠比想象中更胸有成竹。
僅僅一個月之后,“阿里巴巴收購新浪微博案”塵埃落地。阿里巴巴投資5.86億美元,購入新浪微博發行的優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全稀釋攤薄后總股份的18%。除此外,新浪還授予阿里巴巴一項期權:允許阿里巴巴在未來按事先約定的定價方式,將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釋攤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也就是說,未來極有可能,阿里巴巴將成為新浪微博的第一股東。在新浪微博初起之秀時,阿里巴巴尚未嗅到微博可能帶來的市場價值。當時,阿里巴巴還把“寶”壓在了SNS的社區營銷上。阿里微博于2010年6月上線,當時筆者還收到阿里微博開幕式的邀請。令人不解的時,當時的阿里微博并沒有開創獨立的域名,也沒有放在阿里社區的二級平臺下,而是分給了阿里巴巴集團下的阿里學院的一級二級域名(v.alibado.com)。
由此可見,阿里巴巴當時對微博的重視度,不過是“可有可無”。從當時阿里巴巴對微博的態度,到現在的5.86億美元,足以證明社會媒體的發展。易帶便捷的手機客服端,讓更多的網民開始將在PC端的時間,轉移到“手機、平板電腦“端。而淘寶現在最缺的正是有效集合用戶的平臺和手機端引流平臺。因此,從開始傳出”阿里收購新浪微博“的消息起,阿里巴巴應該就已經是“志在必得”。
但為什么一場聯姻要兩年才塵埃落地呢?微信可能是兩者聯姻的促成者。
當新浪微博將騰訊、搜狐、網易等同類微博平臺遠遠拋在身后時,新浪微博一直被傳盈利無方而被業界廣為詬病。因此阿里入資將能有效緩解新浪微博的資金壓力。但當時的新浪微博因為有業內第一的品牌形象,可供選擇的合作商很多。而微信的出現及快速發展,讓新浪微博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相對于本來就是搜索起家的百度來說,需求點切合度就打了折扣了。而且之前百度搜索開始收錄“微博“客戶端時,也在很長時間內一直屏蔽新浪微博。至于發展正盛的微信來說,騰訊更不會成為新浪微博的投資方。所以新浪微博別無選擇。
有曰一:放眼中國的龍頭網絡企業,新浪做門戶,百度做搜索,騰訊做娛樂,阿里做電商,新浪微博的出路及定位,隨著新競爭者“微信“的出現,而越來越迷茫。我們知道,阿里收購新浪微博,最看重的除了資源整合外,就是新浪微博的強大用戶群體。在微博用戶中,網絡購物最為龐大的青少年一代占據多數。這類客戶群體正好與淘寶的客戶吻合。
事實上,中國互聯網界的現實格局是百度控制流量,阿里巴巴把持交易,騰訊擁有用戶,而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這種情況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在騰訊微信脫穎而出的情況下,阿里巴巴也正通過投資新浪微博等補齊社交與移動短板,搶占入口。但是,百度的步伐卻慢了一步。
據阿里巴巴內部人士透露,“移動互聯網的布局和發展”——這才是馬云關心的重點。據統計,淘寶在今年春節時的無線登錄用戶量達到1.5億,支付寶注冊用戶數為8億,移動客戶端下載量接近4000萬。截至目前,阿里巴巴內部相關移動互聯網的開發產品已達近30個,除已看到的移動社交產品旺信、來往、手機淘寶、支付寶移動客戶端外,O2O(OnlineToOffline)等本地生活類移動應用也在未來的重點開發計劃中。
不過,互聯網專家陳志剛認為,與騰訊的產品導向相比,阿里巴巴更擅長的領域是制造平臺。在投資領域,阿里巴巴的策略則是通過頻繁的投資,實現“花錢買時間”,而幾乎所有的投資都與移動互聯網“有染”。
2011年阿里巴巴的投資更多地圍繞著電子商務的生態鏈進行布局,以集中發展自身的業務。而2011年之后,阿里巴巴明顯加快了其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布局,迫切希望構建自己的流量入口體系,改變PC時代雖然擁有巨大的交易量,但是一直控制不了流量入口的尷尬。
仔細觀察后可以看出,阿里巴巴在移動互聯網端的投資邏輯主要圍繞移動社交、平臺入口、開發者數據、O2O應用來布局,而相應的投資布局則包括:入股新浪微博、投資陌陌、UC、在路上、快的打車、丁丁優惠等企業,并斥資8000萬美元收購移動應用服務平臺友盟。
憑借微信和微博,阿里巴巴和騰訊基本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門票。相較于阿里巴巴和騰訊,另一巨頭百度則顯得落寞了很多:即使如傳聞一樣收購了UC,百度也只是解決了一個潛在的威脅(如果騰訊收購UC,手機瀏覽器市場份額將達到80%),給自己帶來一個擁有不到30%市場份額的瀏覽器市場。但本質在于,即使如此百度仍然沒有一款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移動互聯網利器,仍然沒有摸到移動互聯網的脈門,從而繼續在移動互聯網門外徘徊。
有曰二:時下中國移動互聯網江湖的入口戰爭中,依然是“TAB”(T:騰訊;A:阿里巴巴;B:百度)通吃的局面,而新浪微博的“委身出嫁”更多的是TAB三巨頭博弈的結果。通過投資新浪微博,阿里巴巴完成自我循環的商業閉環體系。投懷于阿里巴巴的新浪微博,也必將與騰訊微信直接短兵相接。而在這一輪搶奪戰中再告落敗,且遲遲未能在移動互聯網打開缺口的百度似乎只能暫時靠邊看熱鬧了。
阿里巴巴與新浪微博的聯手,目前來看,仍只是個逗號。業內人士分析,阿里巴巴未來很有可能繼續增持新浪微博股份,以實現對其控股,因為如果不控股新浪微博,微博平臺將無法完全納入阿里巴巴自身的生態體系。但基于新浪微博自身復雜的股權結構及雙方業務磨合等未知因素,阿里浪的未來走向,可能存在兩種可能性:一是阿里巴巴繼續增持以達到控股,二是像盛大當年投資新浪一樣無功而返。
在阿里巴巴的平臺化布局中,一直缺少屬于自己的社交類產品。互聯網資深人士表示,目前阿里巴巴用戶的行為模式一般是兩種,一種是直接在阿里平臺上搜商品,一種是用戶一家家的淘寶店逛,這些用戶和模式可以掌控,但還有一些模式是沒法掌控的,比如分享式購物模式,通過好友購物推薦實現購買,未來分享式模式將越來越多,而入股新浪微博可能構成阿里用戶模式很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通過新浪微博為電商導流量的模式,此舉正在為其無線布局增添有效的社交類產品。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并不懂得經營媒體的產品,但馬云一直有媒體情結,當年雅虎中國的落敗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鑒。目前新浪微博的屬性還是公共話題分享與公共信息提供的平臺,不是個人生活類,如果阿里巴巴介入后改變新浪微博的平臺屬性,可能會稀釋新浪微博的價值。
阿里收購新浪微博,是不是“和則雙利“的絕對結果呢?自“阿里浪”組合公布后不久,便傳出阿里的競爭者京東、易購、蘇寧等電商平臺將減少與新浪微博的合作比例的消息。而淘寶自運營的淘寶社區、淘寶幫派等社媒平臺也確實不盡如意。兩者的結合,會不會在日后運營、管理中出現分歧,目前也很難預料。另外,阿里巴巴收購新浪微博,畢竟會插入更多的商業廣告元素,對于商業化運作的微博來說,如何把握廣告量能被用戶所接受的“度”,也將是對兩者合作的重大考驗。
有曰三:電商與社交化媒體平臺結合后的互動前景,不管是對于阿里巴巴還是對于新浪,皆屬于“暢想期”。而這種暢想式的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可預料性。
無論如何,互聯網企業的聯姻,多數是利大于弊。“阿里浪”組合未來的發展之路,會不會像馬云所說:“這次合作將會實現,微博更微博,社交媒體的生命力將更健康更活躍,傳遞的正能量更多。”只能拭目以待。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