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立 吳 友 胡黎明
(湖南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湘潭411201)
伴隨著產業轉移浪潮的興起,不僅使移入地資本存量增加、投資質量提高以及就業壓力緩解,而且對移入地經濟長期發展還有生產技術溢出效應。早在1974年,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Caves首次將計量經濟方法運用到產業轉移溢出效應實證研究中,隨后很多學者在對產業轉移技術溢出實證檢驗中,得出了正的技術溢出效應和負的擠出效應。Kinoshita(1998)、張建華、歐陽軼雯(2003)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四種機制:示范與模仿效應、競爭效應、關聯效應和人力資本流動效應。
隨著研究的深入,單純的正溢出效應和負擠出效應的表述和觀點是不全面的,尤其是對于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產業轉移技術溢出實證中觀測到的結果,實際上是正負效應相互抵消之后的結果,不能僅從結果上判斷產業轉移帶來的好與壞。由于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是一個綜合性、交互性的過程,從上述提到的四種溢出機制中也難以清晰地辨別出各種機制的路徑選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三種機制,即直接作用機制、中介作用機制以及調制作用機制。引入科技投入中間環節,從技術進步的流程出發,深入研究了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微觀作用機制,并探討了各種作用機制相對應的路徑選擇(見圖1)。

圖1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機制模型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直接作用機制是指產業轉移的發生直接促進移入地工業產業技術進步的傳導機制。國內外的學者大多選擇外商直接投資(FDI)作為產業轉移研究對象,并建立了相關的實證分析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Coe and Helpman(1995)建立的FDI技術回歸模式,該模型的基準形式是 TECHd=f(FDI,X)+u,其中 TECHd表示東道國企業的技術變量,FDI表示外資分支機構在東道國的產業轉移水平,X表示技術外溢的其他影響因素,u表示隨機因素的擾動。模型回歸結果中FDI前的系數大小就表示FDI對技術進步的直接作用大小。Caves(1974)選擇勞動生產率作為技術進步的測度變量,運用1962年加拿大和1966年澳大利亞的23個制造業的截面數據為樣本,對技術溢出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FDI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勞動生產率指標的選擇同樣可以在一些學者(Globerman,1979;Blomstrom&Wolff,1989;Kokko,1994;陳濤濤,2003)的研究中得到體現。Coe and Helpman(1995)則選擇了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技術進步的測度變量,選擇22個OECD國家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外資企業R&D對當地生產力有益,且當地經濟的對外貿易越開放效果越好。
綜上所述,產業轉移的發生會直接促進移入地的技術水平。因此,將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直接作用機制模型歸納如圖2:

圖2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直接作用機制模型
模仿和學習是當地企業在產業轉移中直接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有效手段。跨國公司作為產業轉移的絕對主體,同樣也是產業轉移的產物。跨國公司是世界上產業技術的主要創新者,核心技術是維持其壟斷優勢的基礎。隨著跨國公司轉移到東道國,跨國公司不僅會帶來新設備、新產品或新的加工方法,而且還將產品選擇、銷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術引入東道國,于是就為當地企業采用新技術或進行技術仿制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關于示范和模仿直接產生技術溢出效應的直接證據是充分的,Tilton(1971)和Lake(1979)在研究歐洲半導體工業時,都強調了美國跨國公司在歐洲半導體工業的技術示范效應。
進一步分析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直接作用機制的路徑,筆者認為產業轉移的發生,當地企業可以通過“技術監聽站”(Mansfield& Remon,1980)、“逆向工程”(Kim,1980)等手段獲取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并進行研究、學習和模仿,強化創新意識,甚至開發出具有競爭性的相似產品。這種路徑的優點在于它能夠繞開和突破跨國公司的技術封鎖。Kim(1980)通過對韓國電子消費品生產廠商的研究發現,1975年在15個黑白電視機組裝廠商中,有11個是通過引進其他廠商的工程技術人員,借助于逆向工程掌握必要的技術后才得以進入該行業的。
人力資本流動也是產業轉移直接技術溢出的一種重要方式。人力資本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資源,對于消化、吸收、促進技術進步的工作都需要人力資本來進行。人力資本的流動既包括人力資本的“有形”轉移,也包括人力資本的“無形”轉移。跨國公司為了保持其子公司的競爭優勢,會注重對當地各個層次的雇員提供形式靈活多樣的培訓。當這些經過技術培訓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一旦被其他企業所聘用或自主創業時,其所學的專業技術和管理方式也隨之外流,從而引起技術的直接溢出。Simon(1991)在對臺灣地區的企業研究時發現,當地技術擴散的主要媒體是技術人員的流動,他們在外資企業工作若干年后,用學到的技術、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技術訣竅創立自己的企業。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中介作用機制是指產業轉移的發生引起移入地企業科技投入的增加,進而促進移入地工業產業技術水平進步的作用機制。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定義,科技投入是指投入在研究與發展(R&D)活動中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科技投入反映的是企業在特定時期內投資于創新活動的資源總量(Marinano,2005)。科技投入的大小與技術水平的高低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國際與區域產業轉移的發生,特別是以產業轉移為主要形式的跨國公司,為了開發利用國外的自然資源、廉價生產要素以及產品市場,紛紛在國外設立分公司。而當地的供應商和銷售企業在與其子公司進行合作的時候,往往需要增加科技投入以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從而滿足子公司高技術、高標準的需要。同時,隨著跨國公司子公司的入駐,當地企業為了能與之進行競爭,也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

圖3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中介作用機制模型
綜上所述,產業轉移的發生,當地企業在與跨國公司子公司進行合作與競爭的作用下,會間接增加科技投入,并最終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中介作用機制模型見圖3。
跨國公司在進行產業轉移時,從其自身發展戰略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將跨國公司的海外投資戰略分為市場尋求型、資源尋求型和效率尋求型。無論跨國公司選擇哪種類型,其在東道國設立的子公司都不能孤立發展,必然會參與當地的企業進行產業分工與合作。當其子公司與當地的供應商和銷售企業進行合作時,為了維持合格的產品質量、標準化的服務水準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他們會要求當地的合作企業加強研發投入,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Lall(1980)在對印度卡車制造業研究中發現,跨國公司會通過以下5種方式促進其當地合作企業的發展:幫助未來的供應商建立生產性設施;為改善供應商產品的質量或促進其創新活動提供技術幫助和信息服務;提供或幫助購買原材料和中間產品;提供組織管理上的培訓和幫助;通過發掘新客戶幫助供應商從事多樣化經營。
同時,隨著產業轉移的發展,跨國公司的移入會加劇東道國當地市場的競爭。當地企業特別是處于國內領先甚至壟斷地位的企業為保持其市場競爭力,會主動加強學習和模仿,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改進產品質量,加大研發投入,改善經營管理,甚至以不斷創新來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極大地促進了整個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當地企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高。一些學者通過企業層面和行業層面的實證研究證實了這一作用機制的發生。Wang&Blomstrom(1992)構建了跨國公司子公司與當地企業的博弈基本模型,證明由于競爭促進當地企業技術進步,縮小了兩者之間的技術差距。在我國,跨國公司競爭產生的壓力促使我國通訊設備、汽車、工程機械、電站設備、高鐵設備等許多行業中的內資企業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提升技術水平。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保險、電信服務、批發零售等行業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提高,這些行業提高效率和改善服務的進程明顯加快。
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調制作用機制指的是調制因子對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效應產生促進或抑制的作用,而其本身不能單獨對技術進步產生作用。隨著產業轉移技術溢出調制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學者把調制引入到經濟學領域。杜健在其博士學位論文《基于產業技術創新的FDI溢出機制研究》中,從吸收能力和技術差距角度分析了FDI技術溢出的因素及其調制作用,并以1998—2003年6年間每一年的37個行業為研究對象,分別驗證了吸收能力和技術差距兩種調制因子對創新產出與FDI技術溢出的調制作用。Borensztein,Gregorio&Lee(1998)在研究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FDI的投資效率是否要高于當地投資時,發現金融發展程度、外匯黑市以及政治穩定性這些制度性因素至關重要。
在產業轉移發生技術溢出效應的過程中,移入地的行業特征、吸收能力、制度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等調制因子對技術溢出的有效發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得出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調制作用機制模型(見圖4)。

圖4 產業轉移技術溢出調制作用機制模型
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會受到行業特征的影響,例如企業規模、技術差距、資本密集度和行業集中度的差異都會對技術溢出產生影響。Aitken&Harrison(1999)在研究中發現,FDI技術外溢受到行業特征的影響,外資參股企業的生產率與企業規模相關。Findlay(1978)、Wang(1992)則認為,溢出效應是跨國公司與當地企業技術水平差距的增函數,技術水平差距越大,則當地企業“趕超”的潛力就越大。陳濤濤(2003)選擇我國84個四位碼行業的數據,把“技術差距”、“資本密集度”以及“行業集中度”作為“內外資企業能力差距”的行業分組變量,結果證實了內外資企業之間能力差距越小,溢出效應越大。
吸收能力又是影響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另一個調制因子。Cohen&Levinthal(1989)在分析企業研發作用時首次提出了“吸收能力”(absorptive capability)的概念,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研發投入不僅直接促進了技術進步,而且增強了企業對外來技術的吸收、學習、模仿能力,使得企業擁有更強的技術能力去吸收外部技術擴散。Cantwell(1995)在這方面的研究比較深入,他得出如果東道國當地企業技術水平比較落后,人力資本的素質比較低,跨國公司就會傾向于轉讓一些生產階段低附加價值、低技術含量的技術內容到該國,以便利用該國的低成本優勢。相反,如果東道國的技術水平相對較高,則跨國公司會傾向于轉移一些附加值及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項目,以便利用當地的技術及人才優勢。
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過程深受其周圍制度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文化、政治等因素。正因為如此,應該把制度因素視為促進產業轉移技術溢出的核心要素之一。Lundall(1992)認為制度建立是決定創新系統的第二個要素,制度就是為個體和集體的行為活動提供路標(guide-posts),它包括慣例(指導著日常的生產、分配和消費活動)和誘導變革的路標。國內學者王偉光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工業行業技術創新和創新效率差異研究》中,以我國工業技術創新體制變化為背景,從創新融資結構、對外開放和企業制度三方面論述,揭示了制度環境對工業行業技術創新和創新效率的影響。
在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伴隨著技術的傳播,而地理因素影響技術傳播成本的問題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注。Grilliches(1979)知識生產函數為技術外溢可能隨距離遞減。Keller(2002)研究具有代表性,他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技術的溢出具有局部性,且隨著地理距離遞減,約1200公里遞減一半。他還發現技術溢出的局部性隨時間推移減弱。付淼在其博士論文《技術溢出的空間計量和閾值回歸分析》中,采用閾值回歸分析得出了我國技術溢出強度隨地理距離變化的衰減距離,創造性地把基礎設施因素引入到模型中,具體檢驗了當地基礎設施對產業轉移的技術溢出有效發生的作用大小。
[1]Kinoshita,Y.Technology Spillovers through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1998.
[2]Coe,D.T.,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5,39(5):859 -887.
[3]張建華,歐陽軼雯.外商直接投資、技術外溢與經濟增長——對廣東數據的實證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3(3):647-666.